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七人乐队》:谭家明最浪漫,林岭东最深情,徐克最疯狂

2022-08-03 15:49 作者:聲視Voisual  | 我要投稿


图片

🎙️ 导语

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是在1979年。在香港,一群30岁上下的导演拍了一大批新潮电影,史称“香港电影新浪潮”,这股浪潮的参与者众多,大部分导演已不为如今的观众所熟知。这股浪潮虽然只延续了短短几年,但它改变了香港电影的风貌,虽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

《七人乐队》则更像是一部在“新浪潮”中崛起的导演们为属于自己的时代或者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做一个全景式的回顾。

在“新浪潮”之前耳熟能详的大导演们,如胡金铨、张彻、李翰祥等,生于长于大陆,因战乱或动荡来到港岛。他们创作灵感几乎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因此那段时间流行的电影题材大多数是戏曲、武侠等,且作品都包含着浓浓的思念故土之情。

“新浪潮”的导演恰恰与这些老导演相反,他们生于长于香港,了解香港本土社会与文化,有着强烈讲述自己独特生命体验的意识与文化使命感。他们之中大多数人都接受了更专业的电影教育,加上当时世界范围内对电影艺术创新浪潮井喷式爆发的影响,他们创作的电影有着更宽阔的格局和时尚的视听语言。

新浪潮一开始,新导演便把创作视野关注到现实社会,他们热衷于讲述真实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表现现实世界存在的一切。如谭家明导演的《烈火青春》、徐克导演的《第一类型危险》、许鞍华导演的《疯劫》等,这些作品一改老导演沉迷于故国怀想的宫廷戏和旧派武侠电影老气横秋的传统,用细腻的情感挖掘真实的时代,给当时的香港影坛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除了创作视野的革新,这些新导演们还在表现形式上做出了大胆的尝试。老导演们受传统戏曲硬桥硬马的影响,在表现形式上更偏向于舞台化,视听语言相对老套、陈旧,而新导演们吸收了欧洲艺术电影、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元素,让影片风格更具设计感。

然而轰轰烈烈的“新浪潮”只持续了几年光景便褪去光鲜。同时间,香港电影商业化正日趋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新浪潮导演们的艺术理念无人买单,也就注定无法延续。他们不得不各谋出路,徐克一头扎进了商业电影的大潮,至今仍活跃在大众视野;谭家明一边在大学任教一边担任多部电影剪辑指导的工作,只是在2006年执导过一部《父子》;许鞍华有幸获得投资,在香港电影中继续扮演中坚力量…… 

-《七人乐队》与它的时代 -

《七人乐队》是导演杜琪峰发起的创意。起初集合8位香港新浪潮时期成长的导演抓阄,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的年代中认领一段十年的香港文化背景,用胶片拍摄。其中,吴宇森导演认领的1970年代,由于他因身体原因退出,影片从原来的《八部半》变成了《七人乐队》。

每一段故事,都蕴含着导演们对那个年代香港社会的理解

50年代的简单与执着为日后香港发展埋下一颗种子;

60年代的香港社会是处在黎明前的黑暗,所以简单美好的校长、老师显得格外珍贵;

70年代的缺席,是最可惜的,因为这是香港电影乃至香港社会腾飞发展的转折时代;

80年代到回归前的移民潮暗含着回归前的迷茫,回归后的和解、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预示着香港社会的“平稳度过”;

00年代,经济全球化席卷全球,人们对财富的渴望散落在每一个小人物的身上;

10年代,应该是香港最动荡的时候,由此产生对旧时代的怀念愈加强烈;

20年代,看似与时代没有什么关系,但“乱”在我看来就是这个时代的主题。

7段短片中,我喜欢谭家明、林岭东、徐克这三段。谭最浪漫、林最深情、徐最疯狂。

谭家明导演的《别夜》讲述了1980年代香港移民潮背景下,两个高中生不得不面临离别。谭家明的故事主角多是文艺而浪漫的年轻人,他们脆弱、敏感,他们崇拜爱情又害怕爱情,他们直白大胆,会低吟浅语,会念诗,会用文学式的语言表达自我,也会在彼此纠缠伤害和抚慰对方。

这些人物十分契合香港当时时代对于身份认定模糊的迷茫,就像影片中“爱和不爱”的问题,就像男主角诡异的梦魇,虽然女主角离开会互相怨恨,但一起留下来也不一定会有未来的爱情。导演用浪漫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残酷的故事。

图片

林岭东导演的《迷路》抛弃了以往的残酷、暴力,用一个喋喋不休的老派商人作为主角。他在与老婆孩子相约重逢时,迷失在新香港中环的故事。任达华扮演的老派商人对传统习俗的维护到了近乎不近人情的地步,他看不惯年轻人的西化,但还是让孩子去英国留学;面对高楼耸立的香港,他也在怀旧还是发展中摇摆不定。

从中不难看出导演对香港故土文化的热爱和记忆,这种热爱导演没有给过多思考和剖析,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样的表达虽然苍白,但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告诉观众自己的爱是没有原因的,这也是这段故事最动人的地方。

图片

徐克导演的《深度对话》抛开恶搞各位导演的部分,用疯癫的方式讲述了精神病院中医生、病人“无厘头”的对话,反复出现的福柯式的剧情反转,看似由着性子胡拍乱拍,实则在借黑色幽默讽刺了时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谁是医生?谁是病人?谁是导演?谁又是观众?你觉得你能分清,但你真的能分清吗?

几十年发展下来,香港电影虽不是什么严肃高深的时代史诗,而是小人物在面对时代洪流下的真实生活。它的表达无论是嬉笑怒骂还是静水流深都非常犀利。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可能没有同样带有新浪潮字眼的法国电影那么深远。但放在华语电影地区乃至亚洲地区来说,其独特先锋性、实验性、革命性是领先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

不过这一切都随着香港电影没落、合拍片兴起后被人逐渐淡忘。看近些年的香港电影已丝毫感受不到我心中的“港味”。但这部电影的出现,对于我这个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的人来说十分感动,老导演们已经出走半生,仍未忘初心,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团队、技法在分享独特的生命体验同时感受、缅怀、眺望,把握时代脉搏。

而香港这座城市从50年代至今,曾经有过的希望、美好、迷茫、阵痛、兴起、衰落、魔幻都与7位导演的短篇一一对应,这显然不是巧合,而是他们共商后的创作心声。

图片


作  者

只  眼

电影系永远的学生

戏剧圈永远的圈外人

不称职的编辑

一家剧本杀店的主理人


主编:栗子
排版:央央

《七人乐队》:谭家明最浪漫,林岭东最深情,徐克最疯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