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突出强调的是认识的来源问题,来源于实践用这个原理去表扬他,不来源于实践,用这个原理去批评他。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突出强调的是认知结果的深和浅的问题。如果故事的主人公,将认知停留在感官获得的浅显层面,而不是深化它,我们就用这个原理去批评他。
认识的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等。
非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联想、想象、顿悟、灵感等认识形式也属于非理性因素。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激活作用、驱动作用和控制作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途径: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它包括三个部分:
①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 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将资本家的垫付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其依据:资本在生产中是否增殖。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全部用于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将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
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资本积累的初步后果(即资本积累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
资本积累的终极后果: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资本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价值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基本有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经历的三个不同的阶段以及执行的三种不同的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运动具备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资本周转: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
一是资本周转时间;
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工资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工资的表现形式: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利润:资本家并不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二,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爆发的阶段:
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
第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的小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第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使人民群众享有了比在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更多的社会政治自由,因而历史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第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这对于社会进步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第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第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其多党制则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第四,政党恶斗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