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祚复安得长远
前几天写东西,要引用这一段:
王导、温峤俱见明帝,帝问温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温未答。顷,王曰:“温峤年少未谙,臣为陛下陈之。”王乃具叙宣王创业之始,诛夷名族,宠树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贵乡公事。宣王创业,诛曹爽,任蒋济之流者是也。高贵乡公之事,已见上。明帝闻之,覆面箸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安得长!”(《世说新语·尤悔》)
个人对于这段对话的真实性,是存疑的
从司马懿高平陵事变,到司马昭弑君,那可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的。王导心再大,也不太可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历数司马家黑暗的往事。所以,当时应该是一个相对私人的场合,当场很可能只有明帝、王导、温峤三人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偏私密的对话,谁会泄露给外人听呢?再怎么说,这种皇家丑事,即使已是公开的秘密,也不适合放在嘴边讲
所以这则史料,很像又是后人编排出来,嘲讽司马家阴毒狠辣,连自己子孙都难为情——东晋诸皇帝之中,唯有晋明帝看似有为之君,所以就把“良心发现”的角色分配给他
这段对话影响力又颇广,后来唐朝人在编《晋书》时,收录了进来,放在《宣帝纪》里:
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但尴尬的是,我也没有证据,证实这段话确实是后人编排的
倘若这段对话当真存在过,那么,它想表达的意思,就绝不是晋明帝为祖先感到脸红,而有非常切实的现实意义
要解这段话,先要考证对话发生的时点。
一、王导称明帝为“陛下”,说明当时明帝已即位,而非东宫太子,即在永昌元年(322年)闰十二月登基-太宁三年(325年)闰七月明帝驾崩这个时间段里
二、温峤当时在建康,而且王导还替温峤答话,说明当时两人关系不错。
温峤其人,早年在山西跟随刘琨抵抗石勒,公元317年,被刘琨派到江南向晋元帝劝进,后来就留在了江南。作为从前线归来的英雄,温峤在江南贵族圈里比较受欢迎,他先是做了王导的长史,后来又进了东宫,与当时还是太子的司马绍关系非常好,被誉为太子的“布衣之交“。司马绍即位,温峤担任侍中,就在要被任命为中书令的时候,王敦为了剪除明帝羽翼,要求温峤离开建康,去担任他的左司马。晋明帝与温峤不得已,只能从命。温峤假意投靠王敦,把王敦哄得很开心。太宁二年(324年)六月,王敦运作温峤为丹阳尹,回建康,替他监视晋明帝。结果温峤回到建康,就向晋明帝汇报王敦大病缠身,命不长久。晋明帝当即决定讨伐王敦,王敦兵败失利,不久病死,追随者鸟兽散。太宁二年七月,王敦之乱平息。温峤因功被封为公爵,在丹阳尹的基础上,加官前将军。一年后,晋明帝驾崩,温峤与王导、庾亮、郗鉴等人一起为顾命大臣,受遗诏,辅佐年幼的晋成帝。
考查温峤行迹,晋明帝即位期间,他在建康任职的时间段有两个:一个,是明帝即位之初,他担任侍中;第二个,是王敦之乱平息到晋明帝驾崩的一年时间里,他在担任丹阳尹,负责京畿地区的行政、治安。
在第二个时间段里,温峤与王导的关系已经十分微妙,应该谈不上和谐友好。
其中原因,一来是因为王导毕竟是王敦的堂兄弟,在王敦之乱中的处境,十分尴尬,而温峤欺骗又背叛了王敦,气得王敦写信给王导痛骂温峤反复,“太真(温峤字太真)别来几日,作如此事!当募人生致之,自拔其舌。”——在当时的观念里,背弃故主也是一种失德。所以王家人眼里,温峤就是个狡诈的二五仔,人品估计是到底了。
原因之二,更重要的,当时晋明帝初平大乱,意气风发,正重用温峤以及晋明帝的大舅子、同为太子“布衣之交”的庾亮。温峤、庾亮为新贵,王导则为旧人。新贵旧人之间,大概唯有互抛白眼。
所以,大概率事件,这段对话发生在第一个时间段里,明帝初即位时
如果真是如此,那这君臣之间一来一往的潜台词,就完全不是表面那回事,而是充满的猜忌与杀气。
晋明帝出生于晋惠帝元康九年(公元299年),那是西晋的最后一段太平岁月,就在那一年,贾皇后陷害废黜了愍怀太子,并在次年将其杀死。愍怀太子的死引发政变,贾皇后被废黜、毒死,随后赵王篡位,诸镇勤王,天下大乱,最终导致西晋灭亡。
晋明帝从小以聪明早慧而闻名,长大后“有文武才略,钦贤爱客,雅好文辞。“甚至还能够清谈。他到了开始记事的年纪,正是永嘉之乱,他们一家也被卷入内战,差点遭遇不测。作为一个早慧的儿童,他难道不去问问发生了什么?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难道没有听人谈论过中朝往事?
说晋明帝不清楚家史,可能性真的不大。
如果晋明帝重温魏晋禅让的往事,他所代入的,可能不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而是曹芳、曹髦、曹奂
王与马、共天下。而在那几年,王与马,是在争天下,“马”落于下风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正月,王敦在武昌起兵,声称要诛杀刘隗,进攻建康。刘隗是晋元帝心腹,晋元帝有意要依靠刘隗刁协戴渊等人,重新树立皇帝威严,削弱琅琊王氏。王敦兵临石头城下,王导作为内应暗通消息,守城的周札甚至直接打开城门,迎接王敦入城。
晋元帝微弱的反抗瞬间风飞烟灭,刘隗逃往北方,刁协戴渊被杀。王敦自己任命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封武昌郡公、邑万户,总揽军事、行政大权。晋元帝彻底沦为成为傀儡,又气又怕,支撑到年底,生病死了——也就是活活气死的
晋元帝虽死,王敦的气却还没有消,甚至不打算给晋元帝立庙号,又打算废太子(也就是晋明帝),另立他人。幸好其他门阀也不想让琅琊王氏一支独大,彻底破坏平衡,都起来反对,王敦才没有得逞。
这些,都仅仅是晋明帝即位前几个月的事情。作为一个有鲜卑血统、内心果勇的二十四岁青年,念及此事,可不是夜不能寐,半夜惊出一身冷汗
这境遇,与当年曹芳曹髦曹奂有何不同?
而事情还没结束。太宁元年(公元323年)三月,晋明帝应王敦要求,招王敦入朝。王敦于是移师东下,驻屯于姑孰,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马鞍山当涂,离建康咫尺之遥。晋明帝派侍中阮孚(竹林七贤阮咸之子,当时的天下名士领袖,又与王敦有旧,晋明帝派他去,是给示优待)赍牛酒犒劳,王敦见都不见,只让主簿代为接了圣旨——这意思,就是不承认晋明帝这个皇帝,四舍五入就是造反了
当时的琅琊王氏,王导为司徒,王敦以丞相、都督中外诸军自领扬州牧,兼领宁州、益州,王含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王舒为荆州,王彬为江州,王邃为徐州,梁州刺史甘卓、湘州刺史谯王司马承此前也被王敦杀死,并吞了领地——东晋诸州之中,除了南方的广州、交州在陶侃手中,其余都姓了王
这个局面,就是当年曹魏禅位给司马家的局面呀
晋明帝与王导的一问一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温峤是晋明帝的绝对亲信。两人的关系好到当年第一次王敦之乱时,还是太子的司马绍骑在马上打算冲锋陷阵,温峤一把拉住马笼头责备太子不要头脑发热;后来朝堂之上,王敦气势汹汹,打算以“不孝”为名废黜太子,问温峤“皇太子以何德称?”温峤直接怼回去,说,“太子其他方面的德性深似大海,我愚钝,说不全,但太子首先是个孝子。”群臣跟着附合,王敦计谋失败
所以当时,明里是晋明帝问温峤,其实是晋明帝在问王导,“你们王家到底想干嘛?”
那一句“晋祚复安得长远!”,不是哀叹西晋短命,而是在问王导,“我东晋的祚命长久不长久呀?”
这就跟当年他爹晋元帝跟王敦说:"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腾当归于琅邪,以避贤路。"
也跟后来他弟弟简文帝对桓温说:“若晋祚灵长,公便宜奉行前诏。如其大运去矣,请避贤路。”
是同一个语境、同一个姿态、同一个策略
君权微弱,权臣跋扈,作皇帝的只能以一种撒娇似的威胁,以退为进,提醒权臣,“好歹我还是皇帝,给点面子,拜托!”
东晋皇帝真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