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宋襄公泓水之战,浅谈那时的贵族文化
通过宋襄公泓水之战,浅谈那时的贵族文化
带志逐梦
发布时间: 2020-05-01 13:37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特别热门的话题,话题来源于田朴珺女士的新书:《三代人才能培养一个贵族》。在书中,田朴珺关于西方贵族生活的向往和对贵族的观点受到很多网友的热烈讨论。的确,对于“贵族”的概念,现在我们已经很陌生了,好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提到“贵族”,就一定要和西方联系起来,其实我国的“贵族”文化,古来有之。
读过春秋历史的人,会知道春秋时宋国和楚国发生过一次战争,此次战争被后世称为“泓水之战”。因为宋襄公在此次战争指挥中的表现,得到后世的一致嘲讽。毛主席读到此处,忍不住评价道:“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宋襄公
《左传》中这样描写这个故事:宋国和楚国对战于泓这个地方。宋国人已经列好阵型,楚国军队需要渡过泓水来交战。宋国司马对宋襄公说:“楚军人数众多,而我军兵少,不如按照兵法所说,半渡而击,这样我军必胜。”宋襄公却立马反对说:“不行,这样不符合战争规则。”等到楚军渡过泓水,阵型还没列好之时,司马又建议立即攻打楚军。宋襄公却再次拒绝这个提议。等到楚军列阵完毕,双方对阵,宋军因寡不敌众大败,宋襄公也在此战中大腿受伤,遭到国人责骂,不久就死去。宋襄公虽败,却不认为自己这样做有错,他对人说道:“君子不攻击受伤的人,不擒获头发斑白的敌人。自古以来战争双方,都不会凭借险要的地势。我虽然是亡国后人,也不会去主动进攻不陈列的楚军。”(“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古代战争图
按照后世的眼光来看,这位宋襄公真是呆得可以,坚持这种死道理,不会随机应变。其实这样评价未免有失公允,如果站在宋襄公当时所处的时代来看,他在泓水之战的指挥是对当时“贵族文化”的完美展示。
随着历史方面的教育全面普及,我们对周朝的大致历史都有所了解,周朝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礼”。在周朝取代商朝的统治后,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朝统治者在全国展开“分邦建国”制度,将全国划分给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与此同时,建立了一套典章制度,来界定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上下等级、尊卑、亲疏远近,还涉及到饮食、起居、丧葬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周代礼制,简称“周礼”。
周礼用制度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规范当时人们的行为。从表现形式来看,各个阶层的人平时见面该如何行礼,该怎么交往。不同辈分、不同等级、关系远近的人如何打招呼都做了相应的规定。这套制度的完美得到了孔子的推崇,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礼在施行过程中,对当时统治阶层来说,确实发挥出很大作用。在西周历史上,虽然有过多次少数民族的入侵,但基本未出现过下级阶层犯上作乱的记载。在儒家的记载中,周朝的“礼”如同空气一般无处不在。
周礼的影响之大,连战争时都要遵守周礼。黄仁宇在谈论古代历史时,说起春秋时期的战争,提到:“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点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

春秋初期的军队种类较少,战争多以车战为主。当时人们在形容国家强大时都会用到一个词语--万乘之国,就是说这个国家军事实力很强,有战车万辆,相当于现在说某个国家强大有航空母舰一个意思。春秋时,以战车为主的战争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战车不能在山地、崎岖不平的地段展开,所以交战双方会事先约定好一个平坦开阔的地方作为战争之地,约好时间,等双方都列队完毕后,展开交战。这种战争类似于现在的体育比赛,有一定的规则和次序需要遵守。有趣的是,《左传》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宋国公子成和华豹的对决。华豹率先弯弓搭箭,射向公子成,但被公子成所躲避。华豹再次弯弓搭箭,准备射出第二箭时,公子成叫住了他。对他不屑一顾地说道:“自古以来战争就有规则,应该是我们双方一人射一箭,你已射出一箭,怎么能再射?”华豹闻言,立马放下弓箭,等待公子成射箭,华豹没有公子成的幸运,被一箭射死。

春秋时期战争漫画
如果以今人的角度来说,这个古人真有些傻,有些迂腐。但是如果从当时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表现完全遵守当时的规则和战争理念。那时组成军队的人员大多来自当时的贵族,军队的人数相对后世来说很少,一次战争出动的人数也不多,当时各个诸侯之间的战争持续时间也不长,大多在一天以内。贵族之间的战争讲究仁义、诚信,不会采用欺诈、偷袭等手段,而是正大光明、公平的对决。《淮南子》形容当时的战争“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

鄢陵之战
那时的战争离我们现在很遥远,以至于我们对此都很陌生。《左传》还记录了另外一件事,这次的主角是郤至和楚共王,当时晋楚争霸,双方在鄢陵对阵,但是军队的指挥之间却表现得彬彬有礼。“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在这次对战中,晋国的大将郤至多次遇到楚共王,作为敌对方的君主,他却不曾失礼,将自己的头盔脱下,放在一边,以表示对楚共王的尊敬。而楚共王也不失君子之风,他很欣赏晋国将领的风度,派自己的手下赠送给郤至一张弓,并让其带话说:“方事之殷也,有韎韦之跗注,君子也,属见不穀而下,无乃伤乎?”也就是说:“在战事激烈之时,我看到你们这边有个将军。有君子之风,他一见到我就向我行礼,让他受累了。”
郤至接见了楚王的使者,将头盔脱下,听完使者的叙述,回复到:“君之外臣至,以寡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当拜君命之辱,为使者故,敢三肃之。”意思是您的外国臣子,奉本国君主之命作战,战争期间身着甲胄,不能行全礼,给您派来的使者行三个肃拜之礼。
这些如实的记录,让现在的我们感受到当时战争之外的别样风情。即使在血腥之中,春秋时期的贵族们依然保持他们那份优雅。即使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打击对方,但战争本身不影响他们得体的言辞、对礼的态度。

总结
看那时候的时代背景,就能发现当时泓水之战中的宋襄公不是迂腐,不是一时兴起。作为贵族阶层的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贵族理念、贵族风度已经深入其骨髓。在他的理念中,战争已经不是战争本身,战争需要胜利,但更多的是要胜得“完美”。在一定意义上,即使失败了,也要保持贵族的风度,这是贵族的骄傲。这是当时宋襄公这一阶级坚持的信念。现在我们眼中的迂腐、愚蠢,其实是那个时代贵族风度的展示。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我们会去嘲笑宋襄公呢?一个原因就在于我国的贵族传统的年代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在春秋结束时就已经逐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宋襄公的战争理念和中世纪的骑士精神非常类似。可惜的是,今天我们崇拜欧洲的骑士精神,却很少有人发现这种精神是我们嘲笑的“宋襄公理念”的欧洲版本。
文献参考: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
《左传》
《贵族文化的黄金时代》张宏杰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