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仿造品和绚丽多彩的灰》读完了(轻喷预警)
《仿造品和绚丽多彩的灰》是能叫人比较清晰明了看明白的故事,只是感觉有点高开低走。我非常喜欢前半段对男主国中生时期情感爆发的那个点的处理,十分巧妙地抓住了少男青春时期懵懂又暧昧不清的情愫,就像是挥斥方遒奋笔疾书时候从砚台里带出来的几点墨汁洒在宣纸边缘上一样——虽不至举足轻重但也无法忽视。 之后就急转直下。 这里得插一句,虽然我喜欢新海诚拍的电影但他近十年写的书我不是很感冒,可他再早一些年的《秒速5厘米》最后以青春的遗憾与向着未来努力前进的意志作结,我还是觉得挺不错的。 可是!在我读到《仿造品》最后两章,心里默念“不要这个结局别又走这种路”的时候,它还真就是“这个”和“这种”了。 又是经典把女角色嫁给路人!又是经典男女主角绑死不解释! 读完整个作品会发现,这明明是可以依靠正序演绎大部分的故事,就非得给你来个颠三倒四的叙述,来制造一点悬得不是很高又着不了地的悬念,结果明晰的时间线也不能很好地融入故事篇幅,最后只得在书的右上角或者标题标注时间。好听点叫心有余而力不足,难听点就非得整个烂活。 通病,就是非得对“非常规”做出解释,结果就就变成了用设定解释设定,但那个“解释”也是非常规的意义,似乎就变成了一个很僵硬的死循环。 就单纯当做一个设定不行么?非要把它定义成一个“坑”——挖坑总得填啊! 又想写成纪实文学,又非得蹭一下高大上的设定,两头都沾实属有点又当又立左手抽右脸。 你让我来作结,千奈美本身就作为超乎常识的非常规存在,不需要刻意挪用大篇幅去解释,而是将其形象融入每一Part相遇与离别的故事中,不同的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事情,以单元剧的模式推进最后收束进入主线,让宛如被冰雪覆盖无法窥其究竟的千奈美的形象,像冬日暖阳里的细雪一样慢慢融化,而不是直接把它丢进烤炉里!男主角之所以是男主角,是因为他是特别的。他比其他任何与千奈美相遇的人都特别,因为他是第一个知道千奈美秘密的普通人,虽然在今后的日子里,想必还会有像男主角一样的人能够触碰到千奈美的秘密,但男主角仍是第一个。男主角最后与千奈美相遇,让八年的期许与遗憾烟消云散,最后和大学后半段一直不时关心自己还喜欢自己的kami结婚不就好了么!千奈美是男方的恩人,是女方同学,她也依旧在旅途的路上,只不过偶尔会回到那个地方与他们叙旧,最后在千奈美的视角下,两夫妇走完了一生,不就好了么! 这不挺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