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研究随记】紫禁城里的连珠铳

2023-09-10 00:03 作者:Sebs咖啡廳  | 我要投稿



现今在故宫博物院,有一个来自清朝康熙年间17世纪的枪械收藏。据说这一把是英国制造的枪,可以实现连续射击。与此同时,也是在康熙年间,还有一种同样可以连续射击的枪,许多网上的人声称它是世界上第一把机关枪,但由于政治矛盾,枪的发明者和他的枪被推向了历史的黑暗角落。了解了这些传奇故事后,这把枪开始带有一丝神秘色彩。所以今天让我们来聊聊中国故宫中的连发燧发枪。

第一章 · "自来火枪"

在古代的汉语中,除了火绳枪,称为鸟枪、鸟铳之外,还有如簧轮枪和燧发枪,而这些会被称为"自来火枪",意思是这种枪能够自行点燃火药而不需要使用火绳。在英语中,簧轮枪和燧发枪被分为两类,但在古代的汉语中,两者都可以称为"自来火枪"。然而,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再使用"自来火枪"这个词了,而是用"簧轮枪"和"燧发枪"来代替。



在清代的古字典中,还给出了满语的解释:"miyooqan i adali hengkileku de hirha hafirafi xan i okto sindara ba i g'an i alikv de yatarame sindarangge be yatarakv miyoocan sembi."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枪就像普通的枪一样,燧石装在枪机的龙头上,然后用燧石点燃放置底火(烘药/发药/门药)的地方。此即"yatarakv miyoocan"。此外,"yatarakv"指的是火镰,"miyoocan"指的是火器。

第二章 · 故宫中的连发燧发枪

这把我们在视频中看到的枪是故宫的一件藏品。它就是被命名为“自来火枪”。现在让我们仔细看一下故宫官方网站上对这把火器的藏品描述。



康熙琵琶鞘枪,清,昂里亚国(今英格兰)制造,(顺便提一句,在古代中国,英国有一些不同的名字,而昂里亚国就是其中之一)长108.5厘米,枪筒口径2厘米。

枪的铁管上鋄金西洋花纹,枪口上部安有准星(金属瞄具),扳机处嵌饰银片,上镌西洋花纹,枪托由虎斑木制成,托架包一圈铁梁,上鋄金西洋花纹。

枪托上并附着着一个木牌,上面刻着:“康熙年间库贮二等自来火二十出琵琶枪一杆,系昂里亚国枪。”



尽管这把枪是在英国制造的,正如我们在之前说到故宫的气枪时提到的,真正发明连发燧发枪的功劳可以归功于17世纪发展起来的意大利洛伦佐尼连发枪和德国卡尔托夫连发枪。这两种火器的原理相似。故宫的版本是英国的变种,可能是基于意大利洛伦佐尼连发枪的库克森连发枪,在1700年代至1750年代之间制造。因此,可以合理推断这把故宫的连发燧发枪可能就是库克森连发枪。

cookson连发枪

此外,在讨论故宫中这把特殊的连发燧发枪时,还有一个人不能被忽略。


第三章 · 戴梓

戴梓生于康熙年间一个官宦家庭。在父亲戴苍的影响下,他对机械制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制造了各种火器,其中包括一种能够射中百步之外目标的火器。


除了对机械的兴趣,戴资还在文学方面也很有造诣,十二岁时就开始写诗,并后来在治水方面有所成就。在1674年也就是清朝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带领福建的起义军加入了吴三桂发起的叛乱。作为回应,康熙皇帝派遣康亲王杰书作为总指挥(“奉命大将军”),率清军镇压了福建和浙江的耿精忠。康亲王杰书返回朝廷后,任命戴梓为侍讲学士,这是翰林院的一项官职,担任此职的人有机会与皇帝一起讨论文学。通常只有最优秀的学者才能担任这个官职。与此同时,戴梓还参与了《吕律正义》的编纂工作,这是一本关于数学和音律的书籍。


回到连发燧发火器的话题,根据历史记录和学者的推测,戴梓的发明与欧洲的连发燧发火器有相似之处。据信,戴梓可能在康熙年间参考了英国人展示的火器的设计。也有人认为,戴梓的连发火枪与英国的火枪相似,但不同的是戴梓的版本具有更长的弹仓,可以从后装式燧发枪连续射击28发子弹。幸运的是,故宫中还保存着一把英国的连发火枪,可以让我们可以想象出戴梓的火枪的形状。戴梓确实是历史上一个传奇的人物,但关于他的书面记录似乎有限,可能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动荡以及时间的流逝。因此,围绕他的名字产生了各种流言和传说。


第四章 · 流言


据说,由于帝国内部的冲突,这种先进的火器被埋没在历史中。由于戴梓出色的技艺,康熙皇帝命令他制造一门冲天炮/臼炮,这算是一种早期形式的迫击炮。戴梓仅用八天时间完成了任务。康熙皇帝亲自见证了其试射,并赐予火炮为威远将军的名号,并下令在火炮上镌刻制造者的名字以作纪念。这使得作为中国官员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陷入尴尬的境地,因为他之前声称只有比利时人才能制造出这样的火炮,但他经过一年的努力仍无法建造出来。而与此同时,戴梓仅用八天就完成了任务。这导致南怀仁嫉妒并迫害戴梓,最终导致戴梓被流放到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最终,戴梓后来制造的这种先进连发枪也就消失了并也被遗忘了。但实际上,这个故事是出自《阅微草堂笔记》,这是一本记录了许多奇闻异事的小说。因此,戴梓和他的连发枪的故事可能在我们的历史中是真实存在的,但也有可能仅仅是一个故事。所以这个任务的剩余部分也就成为历史学家们的工作了,他们将在未来给到我们一个更好的答案。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连发枪的机械结构复杂,制造成本很高。所以这把枪很难成为一把在战场上拥有决定性作用的武器。另外,在19世纪40年代之前,对于中国来说,在很多年里很少有机会遇到和中国自己一样实力强大的敌对国家,因此升级火器逐渐变为不是一个紧急的任务。而且从西亚到东亚,包括南亚和东南亚,长时间以来都在一直使用着火绳枪。这与欧洲情况非常不同,17至19世纪的欧洲当时有众多强大的国家存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欧洲火器的演进速度远远快于亚洲火器。

另外,网上还流传着戴梓发明机关枪的传说。但根据定义,机枪是一种全自动、线膛自动装填枪支,设计用于使用步枪弹药筒进行持续直接射击。但正如前面所讨论的,其构造原理清楚地表明它并不是机关枪。而且,它也不是自动武器。事实上,它是一种早期形式的杠杆式连发枪支,能够发射多发子弹。但由于其复杂的机械结构,其在战场上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因此在军事行动中的实际效果可能有限,很可能最终成为国王或贵族的收藏品。就像欧洲连发枪的很多情况一样。



最后,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戴梓连发枪只有文字记载,并没有出土任何实物。因此,这种有趣且引人入胜的中国古代火器可能仍然是一个历史传说,隐藏在历史文学的书页中。也许真的有被做出来的。也许这只是戴子的一个蓝图。也许将来我们就会知道真相。



【研究随记】紫禁城里的连珠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