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康宁心理医院:抑郁症患者的3个进食习惯,尽早发现及时干预
你是否有过这种情况:
·饿得头疼、心慌、注意力不集中
·无聊、压力大的时候就想吃东西
·心情不好的时候胃口特别好或不好
·曾经戒酒消愁
·存在身材焦虑
食物能给人体带能量和营养,美味的食物还能让人心情愉悦。
所以进食情况其实也可以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图源网络丨侵删)
01 食欲下降
当一个人持续食欲下降时,提示可能存在抑郁症。
在抑郁状态下,人会缺乏食欲,进食变成了一项任务。不光是食物,任何事情都无法让抑郁症患者提起兴趣。患者总是开心不起来,缺少愉快的体验,时间长了甚至对生活都丧失希望。抑郁症患者可能还会存在睡眠障碍、身体疲乏、性欲下降,体重减轻等症状。
02 进食量变化
由于性别、年龄、工作强度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每个人的进食量也不同。
当一个人的进食量相较于其本人突然出现变化时,提示可能存在进食障碍。厌食症是患者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患者会刻意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消耗,对瘦存在无休止地追求,会伴有体象障碍,即使已骨瘦如柴但看到镜中的自己仍是胖的。
还有一种进食障碍患者,会频繁出现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多食或暴食行为,进食后又因担心发胖而采用各种方法减轻体重的一种进食障碍,临床上称之为贪食症。因为怕发胖,患者会有清除行为,如抠吐、使用泻药等。
另外,有些人还会出现情绪性进食,同样是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但患者没有清除行为。这种进食行为会有调节情绪的作用,但调节只是暂时的,长期来看患者会伴有自责、内疚、空虚的感觉,更容易伴发抑郁情绪。
03 胃肠道不适感
生活中,有些人遇到一些负性事件后会出现胃肠道不适,检查后未见异常,或无法解释现有的症状,不适感反复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称之为躯体形式障碍。该疾病也属于一种精神疾病,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联合干预。
为什么食欲和心理健康关系密切?
(图源网络丨侵删)
紧张可能拉肚子,难过容易没胃口等生活经验,已经向我们传递着情绪和食欲的关系。
情绪,是心理上的主观感受;生理上,情绪是一种能量状态,越强烈的情绪,越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才能维持情绪。
情绪性进食就是典型的例子。
情绪性进食会让你感觉心情好些,是因为吃高热量食物,可以补充身体能量,在心理上感觉为想吃东西,就像渴了想喝水一样。
回顾自己的情绪性进食,是不会是会发现:你想吃东西的欲望,不会选择水果等健康食物;即使饭量大增,这时候会想吃肉,而不是蔬菜,哪怕你平时并不是肉食偏好者;你选择的通常是巧克力、蛋糕、冰淇淋、薯条、饼干、奶茶等高热量食物,即我们通常说的垃圾食品。
对于你的身体来说,不存在什么情绪性进食,只是因为你的身体,为大量情绪的存在,输送能量,消耗了大量能量,所以它要补充能量,让你感觉想吃高热量食物。
情绪性进食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方式,短期帮助你缓解难受的情绪,长期维持了问题的存在——积累情绪,缺少健康调节方式。
那如何正确调节情绪?
1.自我调节
如正念练习改善情绪,这得到了诸多研究的支持。
2.运动
即使每天慢走10分钟,都让自己保持运动。特别对于长期久坐的都市上班族,运动太少。平时上下班,坐公交、地铁,尽量能站不坐。周末争取去户外爬山,或是公园走走。
3.补充益生菌
鉴于情绪和肠胃的关系,可以每天食用益生菌含量高的食物,例如香蕉、酸奶、燕麦粥等。
如果长期出现情绪问题而不能自行改善时,建议求助专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