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帽之形式不必效仿韩国人

这期应该是“浅谈汉服搭配乱象(二)”
(时隔那么久才发布实在不好意思,上一次是2021年)
正文开始:
明代常见的低级吏卒,有三种打扮,一般可以按帽子区分,服饰可能有重合变换,未必一定怎样。一种是公堂上的衙役,戴一种露网巾的吏巾,旁插孔雀尾或雉翎,身穿贴里,腰系红色织带。另一种比前者低一等,属于一般捕快,戴小帽,有时还有红布罩甲。另一种属于马上、仪仗性质的舆吏,会戴笠帽、毡帽,帽子上还插羽毛,明代图像里这类穿罩甲居多。这方面甚至影响到清末衙役都有插羽毛的习惯。清代之后戏曲中沿用,称作“侯帽”,两侧耳子多缀有穗子。
韩国古装剧,虽然不是一比一符合历史,但他们会表现出一些固定打扮的吏卒,这点中国古装剧比较少,早年一些还有复原。
(大部分内容转自微博这方面的大佬: “觞渊之渊”)


汉朝武官有的在冠的两侧竖立着野雉的尾翎,也就是后来的鹖冠。
宋代身份最高的几位(宰臣、使相,中书、门下)戴的是一种特殊的”貂蝉冠“,冠上加笼巾、貂、蝉,笼巾就是罩在冠上半透明的武弁,侧插一支貂鼠尾(也就是“狗尾续貂”的貂),正中有一大倒蝉铛,笼巾两侧上各有三只小金蝉。(转自微博这方面的大佬: “扬眉剑舞”)
明朝凡有军功的功臣可封爵,爵位有公侯伯三等,穿朝祭服时在梁冠上加貂蝉笼巾,前有立笔至冠顶,左侧插雉尾一根。(转自微博这方面的大佬:擷芳主人)

好,综上所述以上插羽毛的都跟“武”有关系,然而大帽(特指明代文人常戴的大帽样式)与道袍(文人服饰)的搭配是“文”的表现,并非“武”的表现。







然而商家这波骚操作导致了一系列误会中误会,令人心寒。

知道这些真相之后还这样搭配的人,我也不好再说什么,毕竟现代社会想怎么穿是个人自由,能理解的就理解吧。
其他关于大帽的视频讲解:

其他问题讲解:
浅谈汉服搭配乱象(一)

朝鲜黑笠发展图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