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0分钟记住地理(四):地图标识、地理常识与历史事件

2020-08-21 20:40 作者:最后的遥远  | 我要投稿

全文字数|6.8千
阅读时间|25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地图标识、地理常识与历史事件」属于「地理类」知识的辅助内容,在公考中较为常见,有时还出现在「常识判断」之外的板块中。总的来说,上述内容难度不高,但考生一定要有所了解,否则在考到相关内容时可能因为不熟悉而做错。

「地图标识、地理常识与历史事件」内容如下:

记忆口诀如下:

地图标识表形象,方向偶尔有特例
山峰三角湖泊块,沙漠散点边界虚
不同高深看颜色,黑白地图看密度
等高线注意方向,顶谷崖三大类别
亚欧分界最复杂,双乌里高黑土峡

沧海桑田板块移,喜马拉雅鱼化石
红海裂谷逐年阔,地中海面渐渐缩
预报降水看概率,颗粒小则危害大
华氏一百体温高,开氏二七三一五
气温最高有延后,下午两点七八月
雨极印乞拉朋齐,旱极智阿卡塔马

国土俄加中美澳,人口中印美尼巴
语言五常加西阿,三大宗教基伊佛
耕地中少印度多,人均中国较靠后
俄加澳地广人稀,孟新港人山人海
人口红利伴教育,粮食危机困资源
天主西欧新美英,东正俄国和希腊
什叶两伊蓄篱笆,佛陀出生尼泊尔

麦哲伦环球首航,菲律宾拉普拉普
哥白尼逝前日心,不正确意义极大
克里米亚大风暴,天气预报军转民
魏格纳大陆漂移,南美非地图拼接
重要组织约十个,联合国最早成立
苏联首星首宇航,美国唯一六登月
最早彩图马王堆,南沙群岛自古来
六十亿澳门回归,七十亿超级光棍

接下来分析口诀:

一、「地图标识」篇

在公考中曾经出现过对地图标识的考查,该部分内容相对较为简单,但有几个记忆的关键点需要注意。

(1)地图符号

地图标识表形象,方向偶尔有特例
山峰三角湖泊块,沙漠散点边界虚
不同高深看颜色,黑白地图看密度

地图的标识从古至今都是「形象」化的,或者说是「拟物」化的。其中,绝大部分地图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表示方式,但个别地图有特例,因此如果公考中出现此类题目时,要优先注意表示方向的箭头是否是「上北」。

地图主要标识符号如下:

主要地图标识。图片来源:人教版《初中地理》

最重要的标识为:

山峰:黑色等腰三角形
湖泊:蓝色块(黑白地图为灰色实体块)
沙漠:散点
边界:虚线,根据上图可发现「越大的边界结构越复杂」,可通过这一规律记忆。其中国界符合类似「工+点」的组合,而未定国界只有「工」。

其他都较容易理解,例如港口、机场、学校都是圆圈+符号(或汉字),铁路黑白长条,公路橙线等。

注意虚线的河、湖是时令河、湖,往往伴随沙漠出现,如果一张我国的地图出现了虚线的河流和沙漠,则很可能说的是新疆的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时令河):

塔里木盆地与塔里木河,注意河流几乎整体穿过沙漠。图片来源:人教版《初中地理》

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彩色地图,此类地图的高度可以通过颜色识别,从低到高分别为:

「绿(有时会用浅黄色表示沙漠)→黄→浅棕→深褐→银白」

海洋的深度则从浅到深分别为:

「白→浅蓝→蓝→深蓝→紫(如果需要)」

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中国地形图:

中国地形图,可发现颜色越深,则高度越高(深度越深)。图片来源:地之图(http://map.ps123.net):

公考中都是黑白地图,一般会通过「密度」的方式表示高度或深度,越高越深的地形,其区域内部线的密度越大,例如:

中东地区地形图,地势较高的区域内部线的密度更大。图片来源:人教版《初中地理》

总的来说,地图的标识都是从实际中演化而来的,比如:

单座山峰远望的形状近似黑色三角形,所以用黑色三角形表示山峰。
越深的水面颜色越深,和地图表示方式相同。
地图上的「散点」看上去就像在纸上撒了一把沙子,用来表示沙漠。

结合上述形象化的特点,能够尽快识别地图的具体内容。

(2)等高线

等高线注意方向,顶谷崖三大类别

「等高线」是地图中最常见、最简洁的表示地貌的方法,其定义为「地图上高度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主要有「顶、谷、崖」三大类别。

由于其表示方法不是特别直接,因此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可结合下面这张图来学习:

「顶类」等高线示意图。图片来源:人教版《初中地理》

上图是一个典型的「顶类」地形的「等高线」示意图。通过上下的对比可以看出,「内圈比外圈数字大」是「山峰」典型的特征,最小的内圈即为「山顶」。

反之,「内圈比外圈数字小」即为「谷」类地形的特征,最小的内圈即为「谷底」或「盆地」。

多条等高线相交处为「陡崖」,一般使用毛刺状的表示,特点是多条等高线汇合。

通过「等高线的方向」可以判定「地势走向」。「从高向低冲」为「山脊」,「从低向高冲」为「山谷」。

「等高线」的表示方式基本可以用下图概述:

不同地形等高线示意图。图片来源:人教版《初中地理》

「等深线」的情况与等高线类似,地形相反。

(3)大洲分界线

亚欧分界最复杂,双乌里高黑土峡

关于「七大洲分界线」,其实只需要记住「亚洲-欧洲」分界线即可,因为其他的分界线非常简单:

「亚洲-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亚洲-大洲」分界线: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国界线
「欧洲-非洲」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北美洲-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南美洲-南极洲」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可见其他大洲的分界线基本就是海峡、运河,非常容易记忆。注意「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国考曾经考察过。

「亚洲-欧洲」分界线是最复杂的,记忆口诀为「双乌里高黑土峡」,地理名称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有的国家会跨洲,例如俄罗斯、土耳其、埃及和巴拿马。注意俄罗斯虽然大部分面积在亚洲,但主体在欧洲。

以上就是和「地图标识」有关的内容了。大家以后看地图时可以结合上述知识学习,例如:

埃及地图,信息量非常大。图片来源:人教版《初中地理》

上面的「埃及地图」同时囊括了地形、地貌、标识等多层次的信息,非常全面。大家可以结合西奈半岛、地中海、红海、尼罗河三角洲以及周边国家的情况,思考为什么苏伊士运河对于埃及极为重要。

二、「地理常识」篇

在公考中偶尔会考查「地理常识」,例如板块运动、天气预报、温度表示、极端数据、人类文明等。

(1)板块运动

沧海桑田板块移,喜马拉雅鱼化石
红海裂谷逐年阔,地中海面渐渐缩

该部分内容涉及地理的核心知识——「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大陆可以缓慢漂移,积少成多,会发生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板块漂移」的最主要证据有下面几个:
①喜马拉雅山脉发现了古代海洋鱼化石,说明其古代为海洋,后来印度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相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②「红海-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被称为「地球伤疤」之称,是板块撕裂的证据。
③科学研究发现地中海海面正在渐渐缩小。

当然还有最重要、最经典的一点,那就是魏格纳发现的「南美洲西部地图和非洲东部地图几乎能够完美拼接,两地还出土了亲缘很近的古生物化石」,说明两者在很久之前是一体的。

(2)天气预报与温度表示

预报降水看概率,颗粒小则危害大
华氏一百体温高,开氏二七三一五

这里说的是「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是很容易理解的,像晴云阴雨的符号,温度变化等都一眼便知,如果考查则主要会考查两点:

①降水概率。

降水概率最早出现在1966年美国的天气预报中,我国的北京、上海于1995年开始使用,大部分中小城市21世纪初才逐步使用。

该词的概念,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是「某时间段下雨的可能性是百分之多少」,实际上降水概率20%以下可以理解为≈0,80%以上则≈100%。

该词出现的客观原因,主要是因为「降水」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天气状况,而实际生活中较短期的降水(尤其是雷阵雨)是经常发生的,因此为方便大家出行,气象部门将每个时间段(一般按小时)的具体的概率列出,从而为大家出行提供更具体的参考。

②PM2.5与PM1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环保尤其是空气污染程度越来越重视,因此PM系列也加入到天气预报的范围中来。

「PM」的含义为「particulate matter」,中文译名为「颗粒物」。

「PM10」意为「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中文标准译名为「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来自机动车扬尘和工业生产中材料、破碎、碾磨等机械处理过程。

「PM2.5」意为「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中文标准译名为「细颗粒物」。

PM2.5的主要来源包括:燃料燃烧(尤其是不充分燃烧)、工业烟尘、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室内的二手烟等。

由于我国大部分城市对扬尘和小型工厂控制的较好,因此PM10的危害相对较小,PM2.5相对而言更受关注。

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目前我国推行的低碳政策、机动车国六标准(世界最严格,严于欧美)、新能源补贴政策、控烟政策、禁止产能过剩和高耗能行业新建项目等都和PM2.5有关。

该知识点可能出现在多个行测板块,也可能用在申论答题中。

③温度表示

和「温度表示」有关的考点主要为摄氏度(℃,通用,冰水=0,沸水=100)、华氏度(℉,一般只在美国使用)、开氏度(热力学温度,K)的转换,其中℃和℉的转化公式为:

℉=1.8℃+32

公考中不会考查那么深,大家只需要记住「华氏100度比体温略高1度」即可,两者大概对应情况为:

0℃=32℉
37.8℃=100℉
100℃=212℉

℃和K的关系为:

0K=-273.15℃=绝对零度
0℃=273.15K

℃和K的关系较为简明,永远差「273.15」。

(3)极端数据

气温最高有延后,下午两点七八月
雨极印乞拉朋齐,旱极智阿卡塔马

「极端数据」的最主要考查点为「延后」,即「最热的时间往往不在正午,也不在一年正中」。

一天中最热的时间为下午两点左右,其原因是正午到下午两点之间,输入的热量小于散发的热量,地面附近的空气还在持续升温。

北半球一年之中最热的时间为「陆地七月、海洋八月」,原因也是「从六月之后的一段时间,整体输入的热量小于散发的热量」。

由于「水的比热容>>陆地的比热容」,所以海洋吸热和放热的速度比陆地慢,最高温比陆地约晚一个月。

同理,一天最冷的时间约为凌晨3~4时,北半球一年最冷的时间约为「陆地1月,海洋2月」。南半球的情况和北半球相反。

地球气温最高、最低的地区分别在南极和北非沙漠的深处,分别约为-90℃和60℃,但由于人迹罕至,意义不大,通常不会考察。

地球年降水的「两极」分别是:

「雨极」:印度东北部城市乞拉朋齐,最大年降水量超过20000mm。作为对比,北京年降水量约为600mm,上海约为1200mm。该知识点可结合「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记忆。

「旱极」:智利阿卡塔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中部,平均年降水量<0.1mm,曾经近百年没有任何降水。该知识点可结合「秘鲁寒流」「寒流的降湿作用」「安第斯山脉的阻隔作用」记忆。

(4)人类文明

国土俄加中美澳,人口中印美尼巴
语言五常加西阿,三大宗教基伊佛

「人类文明」的考点主要包括世界主要国家(面积、人口),主要语言,主要宗教等。

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阿根廷、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

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印度(近两年可能就会超过中国)、美国、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菲律宾。

世界主流语言(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语言+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虽然大部分中国考生除英语外最熟悉的是日语或韩语,但日语、韩语不是联合国工作语言。

其中, 五常(美俄中英法)代表着实力,有4种语言(美英共用英语);西语的原因是西班牙最早开展殖民扩张,拉美国家大部分使用;阿语的原因是「西亚-北非」大部分为阿拉伯国家,通用阿拉伯语。

世界三大宗教为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耕地中少印度多,人均中国较靠后
俄加澳地广人稀,孟新港人山人海
人口红利伴教育,粮食危机困资源
天主西欧新美英,东正俄国和希腊
什叶两伊蓄篱笆,佛陀出生尼泊尔

上述内容是「人类文明」较细致的考点,具体情况为:

①世界耕地面积排行大致和领土面积排行近似,但中国耕地面积为亚洲第二,小于印度,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更是在全世界排名较为靠后。

②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人口密度极低;新加坡、孟加拉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人口密度极高。

③「人口红利」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如果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多,且年轻人比例大,但受教育程度不高,那么就不存在「人口红利」,反而可能因为人口的快速增长陷入资源危机(尤其是粮食危机)中,例如孟加拉国、非洲部分国家以及印度部分地区。

④「基督教」分为天主教、新教(狭义上的「基督教」)、东正教。天主教主要国家为意大利、法国、波兰、西班牙、葡萄牙;新教主要国家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东正教主要国家为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希腊。

记忆要点:每个派别对应两个主要国家(地区)。天主教对应西欧、南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基督教对应英美;东正教对应俄罗斯希腊。

⑤「伊斯兰教」主要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只需要记住「什叶派新月带」这个名词即可,该词源于什叶派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呈弯月的形状,包括巴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叙利亚什叶派占少数,但掌握政权)、黎巴嫩。

记忆口诀为「两伊蓄篱笆(叙利亚、黎巴嫩和巴林首字谐音)」。除了上述国家外,其余地区的伊斯兰教徒以逊尼派为主。

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地区,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于尼泊尔,且当今印度的主流宗教是印度教。

三、「历史事件」篇

麦哲伦环球首航,菲律宾拉普拉普
哥白尼逝前日心,不正确意义极大
克里米亚大风暴,天气预报军转民
魏格纳大陆漂移,南美非地图拼接
重要组织约十个,联合国最早成立
苏联首星首宇航,美国唯一六登月
最早彩图马王堆,南沙群岛自古来
六十亿澳门回归,七十亿超级光棍

该篇大致介绍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和地理有关的事件,部分内容和上文能够结合记忆,例如魏格纳的大陆(板块)漂移学说,天气预报的出现等。

(1)「大航海时代」

麦哲伦环球首航,菲律宾拉普拉普

斐迪南·麦哲伦是为西班牙政府效力的葡萄牙航海家,于1519~1522年率领船队完成首次环球航行,但麦哲伦本人在菲律宾的冲突中死于部落酋长拉普拉普之手。

此次环球首航从实践意义上彻底证明了「地球是球形而不是平面」这个理论,顺路验证了「地球表面海洋比陆地面积大」,并发现了「麦哲伦海峡」。

麦哲伦是「地理大发现」时代(又称「大航海时代」「新航路开辟」等)的杰出代表人物,相关人物及事件还包括:

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本人以为到达了印度)
达·伽马绕行好望角到达印度
郑和下西洋、南洋与东洋

(2)天文学

哥白尼逝前日心,不正确意义极大

哥白尼1453年去世前出版了《天体运行论》,这本书首次提出了「日心说」,核心观点为:

「太阳是宇宙中心,地球和行星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

虽然哥白尼的两个核心观点从现在看来不太正确(太阳仅仅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和行星的轨道是椭圆形),但《天体运行论》这本书的价值依然是无与伦比的,可以说是近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之书。

相关人物及事件包括:
布鲁诺因为宣传「日心说」被烧死
伽利略观测行星和月球,发现了月球环形山和木星的四个卫星
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

(3)结合上文学习:天气预报与板块漂移

克里米亚大风暴,天气预报军转民
魏格纳大陆漂移,南美非地图拼接

「天气预报」最早用于军事战争,起因是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的一场大风暴使得英法联军损失惨重,促使西欧各国纷纷研究未来天气变化来帮助军事行动,后来这项技术逐渐转为民用,成为现今天气预报的原型。

注意「天气预报」古已有之,在17~19世纪,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气象图逐渐被发明出来,「克里米亚大风暴」是促成天气预报成为一门专业学科的最重要的诱因。

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认为古代大陆是一体的,后来才渐渐分裂,他当时找到的核心证据有两点:

①非洲东岸和南美洲西岸轮廓几乎可以完美拼接。
②非洲东岸和南美洲西岸发现了多种古代同类生物的化石

魏格纳将其形象比喻为「两片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报纸上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该学说后来演变为「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理学科上最重要的学说。

(4)重要的国际组织

重要组织约十个,联合国最早成立

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地区性组织大约有十个,「联合国」是影响最大全球性组织,成立于1942~1945年。

1942年1月1日,英、美、苏、中等26个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就是「联合国」的由来。

1945年4月25日,「旧金山」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6月26日签署了《联合国宪章》。1945年10月24日,在中国、法国、苏联、英国、美国以及大多数其他签字国批准《联合国宪章》之后,《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注意:「联合国」体系确立于二战,即该组织是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成果。

较为知名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按分类情况主要有:

①国家联盟类:

「欧盟(欧洲联盟)」「东盟(东南亚东南亚国家联盟)」「独联体(独立国家联合体)」「阿盟(阿拉伯国家联盟)」「非盟(非盟)」「上海合作组织」「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G8(俄罗斯因吞并克里米亚被踢出变成「G7」)」「G20」等。

②经济组织类:

「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经合组织(APEC)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等。

③专业技术组织类:

「世界卫生组织(WHO)」,这是美国近年来退的最重要的一个「群」,可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记忆。

其他较为重要的组织和对应记忆的事件为: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非洲猪瘟」等动物疫情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伊朗核问题

(5)宇宙航行

苏联首星首宇航,美国唯一六登月

二战后,美国两国在宇航技术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中:

苏联首次发射卫星——1957年10月,斯普特尼克一号
苏联首次载人航天——1961年4月,加加林
美国首次载人登月——1969年11月,阿波罗11号。此后又登月了5次。美国也是目前唯一成功开展载人登月的国家。

其他需要注意的点主要是火星探测,原因是2020年7月我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升空。历史上火星的探测失败概率极高,其中美国取得的成就较大。

其他方向的宇航技术突破较少,金星探测不太受关注,深空航行至今的考点还是几十年前的「先驱者10号、11号」「旅行者1号、2号」系列,考察的可能性不大。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学习。

(6)最早发现的彩色地图

最早彩图马王堆,南沙群岛自古来

「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是最早发现的彩色地图,图中记载了南沙群岛的存在,这也是「自古以来」南沙群岛就是中国领土的证据。

(7)世界人口节点

六十亿澳门回归,七十亿超级光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人口数量接近78亿,预测2023年左右将突破80亿。公考中可能考察的是「60亿」「70亿」两个时间节点,其中:

世界人口突破60亿的时间为1999年10月12日,和「澳门回归」的12月20日近似,翻转一下就是「20月12日」,由于没有20月,将20÷2得10,这样就能结合记住了。

世界人口突破70亿的时间为2011年10月31日,正好在「超级光棍节(2011年11月11日)」的前12天,可结合这一点记忆。

10分钟记住地理(四):地图标识、地理常识与历史事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