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些成分表难点,拉开专业差距 | 社群精选第6期

2021-10-14 12:20 作者:知妆汇  | 我要投稿


在《化妆品成分分析》课程的第一课中,常有学员问讲师”1%分界线”是什么、怎么找?少于1%添加量的功效成分也有效吗?支撑产品功效宣称的核心成分到底是什么?

这里将社群伴学【答疑分享】栏目中,学员们针对“成分表规则”的常见疑问+讲师答疑一起分享给大家,解答以上的疑问。


答疑讲师

瑞可:课程内容主审;真魅博客创始人,护肤与成分科普12年;跨国化妆品公司10余年研发工程师经验

Dreamy:课程内容策划/运营;日本化妆品原料销售与技术推广9年,真魅博客专栏作者


同时也欢迎加入我们的课程,系统学习全成分标识的5条规则(第1课的重点),为看懂成分表打好的基础,或参与社群中更多学员间的讨论。


A1:首先要明确,1%不是真有一个确切的点作为分割线,它是一个用于参考的临界点,可推测其前后成分的大致添加量(根据全成分标识的规则之一:按添加量从高到低排序)。

1%以下的代表性成分

防腐剂(都不会超过1%):苯氧乙醇最大1%,其他种类的防腐剂都少于苯氧乙醇;

增稠剂(用于调节体系粘度的物质):卡波姆,黄原胶,卡拉胶,羟乙基纤维素,XXX聚合物。这类成分如果超过1%,那就是较为厚的产品;

部分功效成分:透明质酸钠、尿素、甘草酸二钾、尿囊素、红没药醇、PCA-钠、棕榈酰×肽、谷胱甘肽等;

一些添加剂比如:香精、色素、EDTA-二钠都小于1%。

另外,有些原料在护肤品中也有明确的限量要求,可以参考2015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化妆品限用组分。比如水杨酸在护肤品中含量不能高于2%。



A2:一般情况下,像一些多肽类的成分实际含量都是PPM级别的,但是也是有效果的。还有常见的维生素E,水杨酸,辛酰水杨酸,4-丁基间苯二酚,壬二酸,曲酸等在1%以下也是有功效的。

有效性不仅仅通过含量衡量,需要搭配体系以及适合它发挥功效的酸碱值环境,即一个功效性产品需要搭配合适的配方体系,才能有效发挥最佳功效,所谓的1+1>2;并且配方体系要同时能够保证功效原料的活性。比如:大家熟知的视黄醇,简答的数字背后需要原料活性保护,生产保护,包装保护才达到这个目的。

新法规下,小于等于0.1%的成分以“其他微量成分”作为引导语另行标注。但微量成分并不就是“无效”,关于这点大家可以详细阅读真魅博客的文章(别骗成分党走弯路:0.1%的分界线没那么关键!)。



A3:看不出来,一种情况是因为知识储备不够,那就需要积累。从第3课开始会有每类代表性成分的总结,也有介绍一些规律能来判断类别。

另一种情况是各种左旋、右旋的手性分子,比如VE、泛醇、VC、熊果苷是分辨不了的,全靠品牌方良心告知。



A4:第一:成分猛药产品,往往会以原料名直接作为产品名,则该原料就是核心成分;

第二:在功效型化妆品中所使用的功效原料具备某种功效的共识下,可以根据产品功效找到相应成分。如透明质酸钠的保湿功效、烟酰胺的美白功效、积雪草的修复功能、巯基乙酸的烫发功效、氯化羟锆铝配合物的抑汗功效等;

第三:在验证了添加具备某种功效的原料且达到起效量前提下,功效和宣称一致的成分;

最关键的还是要对各种成分熟悉,需要不断地学习。


社群一直是我们课程之外配套的服务,在这里对课程知识点进行拓展,或是补充新的法规和前沿的技术知识。另外,【答疑分享】栏目是由授课老师亲自解答

以上答案来自第一课的讲师瑞可和Dreamy,并由助教Gary(前Top化妆品集团研发)审核。


这些成分表难点,拉开专业差距 | 社群精选第6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