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凡人——德影《汉娜·阿仑特》脑洞作品

剧情介绍

1960年,以色列宣布抓捕到前纳粹德国高官、素有“死刑执行者”之称的阿道夫·艾希曼,并于1961年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已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著名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巴巴拉·苏科瓦 Barbara Sukowa 饰)受《纽约人》邀请为此次审判撰稿。当汉娜·阿伦特前往耶路撒冷观看审判后,却在艾希曼的阐述、民意和自己的哲学思考之间发现了分歧。当所有人都认为艾希曼是一个恶魔的时候,她却认为这只是一个对自己的行为不加思考的庸人。并且将这种现象称为“恶的平庸”。但她的文章不出所料地引发了社会上的恶评和抨击,一些汉娜·阿伦特的老友甚至和她绝交反目。这个当年海德格尔门下最得意的女学生在急风骤雨中想全身而退,却发现一切都已经不像自己预计的那样简单。
(来源:豆瓣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0748498/ 有修改 )
引言
这个世界好像有两种人,一种是善的,一种是恶的,而且善人和恶人一定势不两立,不共戴天。以前的我一直这么想,可现在我越发觉得,他们搞不好,都是同一类人,这类人,叫做普通人。
正文:平庸的恶
电影中,阿仑特一开始和许多人一样认为艾希曼一定是一个嗜血的恶魔,但在旁观了审判全程后她却改变了想法,她最后的结论是:这只是一个极度平庸的人,而这,比他是个恶魔还可怕。
艾希曼的平庸首先体现在学业上。家里五个孩子中只有他高中没有毕业,转入职业学校之后结局依旧如此。这种脑力的平庸在成年之后也没有改善,阿仑特说他讲话重复且矛盾,满口官话,像一个活体大喇叭。阿仑特给出的评价是“这种表达力的匮乏与思考力的缺失密不可分”。正所谓“用进废退”,他本就不富裕的思考能力因为那些粗糙虚伪的口号变得雪上加霜。
如果他只是平庸,他可能还成不了人类的罪人,关键他还虚荣,虚荣得让人毛骨悚然。在各种采访中他极力掩饰自己学业上的失败,却对他作为一个杀人机器中的优秀零件沾沾自喜。报道中摘录了他说过的一句话:“我会笑哈哈地跳进我的坟墓,因为,一想到我已经处理掉五百万犹太人(或如他自己一直宣称的”帝国的敌人“),我就感到极大的满足。”
就是这样一个平庸,没有敏锐的思考能力,被纳粹口号彻底洗脑,且极度虚荣的人,签下一纸纸文件,葬送了六百多万无辜的人。
这样的人少吗?
不少。虽说这么讲似乎有些可怕,但如果我们有意去寻找一些资质平平但也为一些世俗的成就沾沾自喜的人,我们会发现他们不在少数,甚至我们自己其实就是。平凡地过着自己的生活,见到别人的成就会焦虑,想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在写字楼通宵达旦的办公室里卷地不亦乐乎。但这才是最让人细思极恐的,不是吗?站在历史这条长河的下游往上看,我们总觉得上游的水清澈得仿佛鱼儿“空游无所依”,是非善恶,黑白分明。可有意思的是,我们总是自动将我们归为善的一方,但纵观历史,黑子白子又总是势均力敌。
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是善良的,但世界上却又发生了这么多可怕的事情?




或者换个问法,怎么办?我们要怎么样才不会在踏进这条河流的时候成为黑子?阿仑特给出的答案是两剂药方:一为思考,二为勇敢。
思考,是为了稳定地成为善的一方。扶老奶奶过马路当然属于善行,但这过于可遇不可求,毕竟也没有那么多老奶奶可以人手分配一个让每个人证明自己的善人身份。最关键的是,这是太表面的善,到底什么是善,需要的是持续不断的,艰苦地思考。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善”(good will)的好来自其本身,而不来自它能产生的结果,不管这个结果是内心的愉悦还是实际的好处(例如报偿等),都不是证明它的好的原因。善不需要任何其他理由对我们对它的追求进行正名。所以康德将心中的道德律和头顶的星空视作人一生应该追求的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但即使是这样看起来符合直觉的论点,也依然面临着“如果一个纳粹官员问你是不是有一个犹太人刚刚躲进了你的房间你要不要如实回答”这样的问题带来的困境,也就是说,找到一个自己应该坚定遵守的道德律令并不容易,但持续不断的思考,至少能让我们不断地接近正确答案。
说完了思考,再来说说勇敢。
在电影中,阿仑特发表了她的报道之后遭受了巨大的舆论攻击,大部分来自她的犹太同胞。他们对于阿仑特把艾希曼描述成一个“平庸的人”而不是一个可怕的恶魔感到非常不满。在他们看来,这是在为艾希曼辩护。阿仑特的许多至交因为这份报道甚至终生和她断交。
面对狂轰滥炸的指责,她最后决定在一次公开课上对各种进行回应。第一个回应就是明确表达她认为阿道夫·艾希曼是一个罪人的立场。她没有为艾希曼辩护,这个人不光是犹太民族的罪人,更是全人类的罪人。但如果我们把他看做是一个嗜戮成性的变态,那才是真的犯下大错。因为他的确不是恶魔,而正因为他不是,这件事情才更显得可怕,才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要发现一个恶魔,再组织它滥伤无辜,相比起防止一个平凡人成为恶魔的手,可是容易许多。
在电影里,阿仑特的至交好友在帮她反驳各种奚落与职责的时候说:她当初也遭受了种族隔离,她也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但她是唯一一个不捶胸顿足谈论这件事的人。在这件事上她不仅仅是比你们聪明,更重要的是,她比你们都更勇敢。
阿仑特勇敢,因为她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艾希曼不是一个恶魔,她勇敢在于他提出一个平凡人可能会成为恶魔。指出后者相比前者需要大得多的勇气,因为她撕开的是所有人心中恶魔的种子,她告诉我们这种子的位置,而我们要自己把它找出来,看护好,不让它生长起来。




结语:我们与“恶的平庸”的距离
相比起阿仑特那个的时代的人,生活在“元宇宙”的我们表现得像个炮仗,一点就着。但理性却不是易燃品,能被点着的都是最激烈的情绪:愤怒,嫉妒,焦虑,以及感动。毕竟,挑起情绪比讲道理实在是简单太多了。但如果我们任由自己的情绪被这些微博发帖或者短视频四处牵引,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把自己变成了被别人任意摆弄的工具。而通过思考判断各种言论论证的合理性和推测事件表面背后的过程与动机,也许能帮我们保持一份清醒。而这应该是我们为了远离来自不思考的平庸之恶,也是为了保存我们作为人的尊严,所应该做的。





参考资料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by 汉娜·阿仑特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by 康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