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2高校博导揭秘师生关系里的PUA | 和蒙克聊天2

现代人际交往中的分寸:
- 家庭里,父母要意识到自己的经验未必适合于孩子了,于是父母要懂得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
- 公司里,员工与老板是双向的雇佣关系,不能套用家庭的关系来强加“义务感”给员工;
- 老板要意识到即便是公司的创始人,成果也是团队共同创造的结果,公司的成长环境也是由员工和前员工共同打造的地方,不存在指向于一人的结果,“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了”,甚至于对团队与下属应该抱有感谢的态度;
- 朋友间,要意识到对方是和自己平等,独立的个体,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
- 学生与导师之间,导师要清楚学生是大学招进来&培养的,不能把学生当作“你的财产”,更不要想“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要公私分明。
- 男女关系之间,不要用爱来绑架,不要尝试营造“我都已经…所以你必须…”的义务感;
- “我想换取你认识到‘我都对你这么好了,所以你要听我的’”,这就是前现代社会关系里的控制。“它是要营造出一种氛围,那种氛围就觉得你好像欠我的东西”并且我took it personal,变成了一种单向的对于你的义务要求,这种前现代家庭之中的关系由被套用进了职场、师生、夫妻关系之中。
- 正常的社会关系应该是是双向的、有分寸的。“人与人之间如果真的有一个公共的领域,形成了之后会有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且这个权利和义务是有弹性的”。这个关系下的任何事都存在一个探讨、协商的空间,这包括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
- 粗暴的整顿职场(如公开怼老板,教他人做事),跟老板粗暴地命令下属是一样的,这其中都不存在双方交流的空间。
- 有个很大的ego,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觉得所有人都要听你的,这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你既要放下你的自我,但你也要坚持你的自我。你既不能够说卑微屈膝,但是你又不要想凌驾他人。”这就是不卑不亢。
- 一个从小活在跟父母没有异议空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长大在感到反感的人际关系之中是缺少坚持自我的勇气的。一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我说服不了你),二是对他人没有信心(他听不进去的)。
- “你要勇敢地走出这一步,说出你自己的需求,如果那人就是个冥顽不灵的人,你拔脚就走,你一点后悔都不用有。”
-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非常混杂的时代,既有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又有现代社会,信息社会。“你既然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你就应该意识到多元的价值观一定是一个常态。有人说你这样活不对,那就说呗。”
关于做题家与人上人心理:
- 做题家的核心特质:只会做别人出的题,自己不会去出题(自己领导自己的规划);做题的时候,用最短平快的方式去做题(永远在寻找最快捷的手段,来实现“人上人”的目标);一定期待做了之后,马上有分数的回馈,如果没有回馈,要么就骂娘要么就幻灭。
- 做题家的分数导向思维与奢侈品的攀比心理是一样的,都是想要成为人上人的心理。我们应该回到事物本身的价值获得愉悦,而非进行社会性的比较来获得愉悦。“你要是永远陷于想通过物品,通过分数,通过一个结果,让你成为人上人的话,多少钱都不够,你放心好了。[...]因为这个世界上总是绝对会有比这个车更好的,比这个技术更先进的,比这个高跟鞋更贵的。”
- “当你不想去成为人上人的时候,可能你在所有关系里的控制,你的ego就没有那么大了。为什么你的ego那么大呢?可能也跟你特别想做人上人有关系。”
关于“孤独”:
- 在现代社会关系之中,不再互相绑定,(亲子之间、朋友之间,每个人都互不干涉地生活),其实就意味着孤独。但是“自己承受[自己的价值观与选择的结果],这难道不叫独立吗?”
- “Leave me alone, because I don't feel lonely. 我不需要儿孙绕膝,我也能得到我的满足。人所需要的东西,可能不一定需要他人的陪伴就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