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李玫瑾
趁着刚看完,后劲还在,写一下自己读后感。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很大的耐心和责任去陪伴,李玫瑾教授的很多观点和想法可以借鉴,但是带入自己的经历发现自己已经定型为一个糟糕的人,那咋办?!摆烂人生啊,那也太惨了,活这么大岁数也不容易啊。
其实成人看了之后也不是没有收获,也不是为现在糟糕的自己找借口,而是敢于面对自己身上的不足,充分认识到自己,才能知道自己身上哪些问题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困扰,想要一下子就改变是不可能的事情,可以慢慢改正,并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尽量回避,这样人慢慢向更好的自己走去。
像我们的父母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我们无法去改变,不必过于回忆过去,让自己活得自怨自艾,这些都不是我们逃避现实的理由。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的父母刚成为父母的时候也不是所有方面都是合格的,他们本身也是有缺陷的,我们父母教给我们两个基础,有些事情可能会难,但是会支持我们走下去。这两个基础就是情感和责任,李老师给的一些建议都是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这个还真不是我要考虑,现在我觉得我自己或多或少某些方面是有缺陷,我自己还是一个孩子,看这些主要是知道自己问题根源所在,然后就是不逃避问题,让自己变得更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然后我才能更好地去影响别人。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都要觉得自己凉凉,哈哈哈,又告诉自己不要焦虑,那种性格健全的人只能说过的相对比较好,该遇到困难还是会遇到,只能说人家能很快解决,我很慢。我认为成年后还是有机会去改变,只是说需要付出很大精力和耐心,根据我对我父母的观察,他们的性格就有很大的转变,只是他们自己没有发现,人格是真的难改变,准确说定型之后很难改变。
成年后性格改变需要很长时间,最好身边还有人陪伴,尤其当了父母之后,很有耐心和责任地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长,对家长来说自己也在成长,突然有一天会发现自己的性格更加完善,跟年轻时的观念一对比,发现自己年轻看待事情只看到其中一面。人生需要慢慢来,耐心地来,细细品味,感受越深刻,自己地可塑造空间就越大。我认为黄老师(我的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深受启发:人不能局限死了。生命都是有弹性的,为什么性格还扭转不过来。
成人最重要的品质是敢于承担责任,有了责任相当于给自己上了一道情感枷锁,首先对自己负责,其次是对亲人,然后是才能对其他人乃至整个社会。仅是当前看法,估计再看会有新的体会。(写于202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