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少了个250,600拍的才好看

2020-08-17 16:24 作者:我就是咸鱼历史老师  | 我要投稿

       后悔去看《XX》了。战斗场面和音效放在国内还行,实际上也就那样。其他的我真就无语了。不过本文并没有逻辑顺序,就是烦闷到极点的爆发。

………………………………………………正文分割线………………………………………………

       同样是出现在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一课的内容,姚子青死守宝山也在2017年被搬上了荧幕,电影片名《捍卫者》。

       请先看几张图片。第一张是姚子青生前照片,来源于百度百科词条,词条图片来自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这个纪念馆在宝山区当年日军登陆的地方,在上海的观众老爷们可以去看看。

姚子青烈士生前照片

       第二张是电影中饰演姚子青烈士的演员两张剧照。第三张是特效做旧的电影截图。

电影中姚子青
电影截图做旧

       电影中还有几个演员正面特写,各位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截图然后改成黑白做旧处理一下。结果会发现跟姚子青烈士生前照片有八成的相似。(给我感觉是演员可能比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胖了一点。)

      由于是真实历史事件,因此改编的余地真就没有多少。《捍卫者》剧本基本按照史实改编,只对战斗过程和人物台词进行了艺术化处理,以保证剧情的连贯性。剧情中出现的人名,部分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有的是士兵、有的是低级军官,他们的人生也在1937年永远终止了。

       这个电影中战争特效一般,断胳膊腿也是没有的,日军军舰一出现就是几艘“大和”战列舰一起上。同时演职员表如下,也可以看出没有什么出名的演员和制作组并不是多有名气。最狠的是当时因为没有演员是明星,因此电影院并没有给排片,很多地方其实都没有办法去电影院看。我最后是上网搜的,而且音画不同步。

       可以看出成本很少,更多的感觉像是一个超长的上海旅游宣传片,宣传对象是上海本地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战事。

       电影最重要的不是特效、不是演员、也不是玄乎其玄的意境,而是能不能讲好一个故事。这个电影看着剧情通畅,剧情上没有太大的硬伤。

       如果硬是要说算硬伤的,有两点。

       第一个是剧情在进入收尾的后半段时,角色牺牲有些随意。不过战争时期嘛,这种随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接受。这样做可以显示出战争的恐怖。毕竟“突然惊吓”也是恐怖片的常规操作。

       第二个是剧情上给人一个感觉:如果不是日军武器装备先进、如果不是姚子青他们缺乏重武器(重武器在剧情里提到了就4门迫击炮),姚子青他们可以把日军吊锤。但实际上当年的国军一旦超过连级以上的对抗就会在火力和兵力上落后于日军了,想赢很难。

       不过第二个硬伤在剧情中存在的并不明显。由于电影改编后的剧情完整并不拖泥带水。因此在剧情中,观众只会看到一个优秀的营长带领着一批热血善战的士兵和低级军官同拥有强大海陆空火力的入侵军作战。剧情从入场、战斗到收场三段式展开,简洁明了并没有冗余内容。

       由于是历史战争片,所以战斗的部分给了大部分时间,也贯穿全片。不过整个战斗并没有多少花头,看起来很简单,甚至要概括的话便是“作战的时间从白天打到黑夜,作战的地点从城外打到城内。作战的行驶也有不同:野地战壕防御、城市巷战甚至是肉搏都有出现。”

       同时战斗并不是一直打下去,中间也有几次过场的文戏。这样做让战斗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出现一次,给观众足够的缓冲时间方便在每次战斗的时候都能带入情绪。

       作为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其中一项常规便是表现出日军的凶残。很多电影都有这种剧情,即便是冯小宁拍摄的那部非常美的《黄河绝恋》也有日军扫荡后屠  村的剧情,而是血腥和恐怖的程度并不比某部电影差。

      而这个电影则是用剧情开头,日军飞机轰炸、扫射平民和人物对话反映日军的凶残。这样做既直观的反应了日军的凶残也给观众想象的空间。

      另外剧情中的人物全程基本上似乎没有谈情说爱,也没有女主。女性角色是一个家破人亡的女大学生和一个宝山县城的医生。剧情中姚子青和女大学生聊天的时候也没有说与剧情无关的废话,而是“你有家恨,我有国仇。”这种。

       至于跟日军军官对话还能聊“战争是为了男人的尊严”绝口不提国仇家恨的文戏剧情,那是在本片中是不存在的。

       作为一个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肯定需要去查找资料,甚至去找历史人物的后代。于是《捍卫者》剧组到姚子青将军的故里采访姚子青的儿子姚鸿逵、对客家民俗民风采风,去淞沪抗战纪念馆参观,收集素材,以及翻阅查证历史史料。最后伏案写了十六稿才定稿剧本,整个剧本创作过程历时一年多。

       对比一下某片去湾湾采访逃跑将军还用官方微博发出来的做法……我还能说啥。

       六老师说过:“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立意不高、立场有问题的某片还要卖惨,真是让人无语了。而更让人无语的,是那些跟在后面评分给超过2-3分(10分制,我是一给了2分,一分给历史事实一分给演员。如果乐意,再给战争特效和电影音效1分也行。)的观众。他们的智商和脑容量基本已经告别自行车了。而我的智商只有82。




少了个250,600拍的才好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