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Strongart教授:从一般认识论看拉康的三个世界

2019-05-07 13:27 作者:Strongart教授  | 我要投稿

    最近读了一些雅克·拉康的理论,对其中精神分析的部分,不敢说有多么深刻的理解,但对他所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即象征界、实在界与想象界,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下面Strongart教授就从一般认识论角度谈一下它们之间动力学关系。

    拉康三个世界可以视为三个相互嵌套的圆圈,这里我们不必执拗于扭结的比喻,不妨从最自然的象征界开始。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生活象征界的,这样的生活如同呼吸一般的自然,以致于大部分人很少意识到象征界的存在。所谓象征界,用第三人称话语转述的话,那就是语言符号的世界。人们以为自己是在与对象打交道,实际上都是以象征的方式处理中间的符号,乃至于在纯粹符号能指的层面上打转。从个体的生长而言,人先生活在想象界中,然后意识到实在界的存在,最后才通过童年教育特别是母语的学习逐步建立起象征界,等到教育基本完成之后,象征界就变成认识的舒适区,多数人一辈子都生活在这样象征界之中。

    实在界是符号无法达到的世界,可以认为是一种类似于自在之物的抽象。如果说康德的自在之物同时包含着理性与感性的抽象,那么实在界就只是理性方面的抽象,我们对实在有所感觉,但却无法从理性上进行认识,能看见却不知道看见的是什么,因为我们没有适当符号作为认识媒介。实际上,人类的婴儿时期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只是那时还没有学习语言,甚至连记忆力不完全,只能留下一些朦胧的感觉残片。对成年人而言,比较接近实在界的情况,就是忽然置身于陌生的文明之中,特别是原始地区的人一下子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大部分事物对他们而言都是陌生的,他们没有掌握文明社会的符号语言,其象征的链条是残缺的,此时就是需要依靠想象来重建象征了。

    至于想象界,可以视为人类自我想象的世界。精神病也许可以停留在想象界之中,但对于正常人而言,这样的想象会逐渐被象征界所同化,而对于科学家而言,又需要有一种走出象征界的勇气,因此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偏执。人类通过想象力,给未知世界建立秩序,哪怕只是随意起个名字,似乎也就使得对象变得熟悉而引入了象征界。试想,某位古人穿越到文明社会,看到电脑里面类似戏剧的东西,便可能随意给它起名叫"戏盒”,这样的象征建立与现代人显然是不同的,它无法区分电脑、电视以及其他的视频播放器,但对那位古人而言,基本上足够建立新的象征联系。象征的建立,总是借助了自己所熟悉的对象,而人最熟悉的还是自我的形象,只不过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不同,拉康认为特别强调婴儿的镜像阶段,认为人是在他人的镜像中认识自我的,那种作为纯粹逻辑基点的自我只是一种幻觉。

    最后,让我们用一个电脑上网的比喻来小结:象征界意味着网络通畅,实在界意味着访问受限,而想象界则意味着本地操作。网络上的云操作可以节约不少本地资源,可当访问受限的时候,我们又不得不重新退出到本地模式,运行本地程序尝试着建立新的联系。


Strongart教授:从一般认识论看拉康的三个世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