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北京动物实验】
肠道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北京动物实验】
【造模机制】不同程度肠道血流量减少可导致肠功能障碍,在此基础上随着血供的恢复,组织器官的损伤反而加重,表现为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道是缺血再灌注损伤最敏感的组织之一。肠道血再灌注后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它们中有的损伤肠道黏膜屏障引起细菌、内毒素移位,有的随着血流损伤远隔脏器组织。本模型通过钳夹动物肠系膜前动脉—段时间后重新放开的方法复制肠道缺血再潮注模型。
【造模方法】一般选用大鼠作为实验动物。术前禁食 12 小时,自由饮水。麻醉诱导用瞩合液(5%氯胺酮 2ml+0.05%阿托品 1ml+2.5%异丙嗪 2ml)按 2ml/kg 肌注,麻醉起效匠备皮、消毒,铺巾。上腹部沿正中线切口,暴露并在根部游离肠系膜前动脉,用小动脉夹夹闭60 分钟后松开动脉夹。在肠系膜前动脉夹闭期间,间断地向腹腔内注射约 15~20ml/kg生理盐水,以预防松开动脉夹后出现的一过性低血容量反应。关腹后再向腹腔内追加 25~30m/kg 生理盐水(含庆大霉素 32 万 U/L),以达到扩容和预防腹腔手术感染的目的。术毕放回饲养笼观察,一鼠一笼,自由进食、饮水。
【模型特点】肠道缺血 60 分钟再灌注 3 小时后,腔静脉和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就明显升高,至再灌注后 72 小时仍在较高水平,各时相点血浆内毒素水平均明显高于缺血前水平,并出现典型的双峰样改变,提示全肠道缺血 60 分钟后再灌注损伤足以引起肠腔内毒素向门循环和体循环移位,肠道屏障功能已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细菌培养也可证实全肠道缺血 60分钟后再灌注损伤足以引起肠腔内细菌向肠道外组织和器官移位。
【应用范围】可用于研究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发病过程,以及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肠道局部组织、肠外器官的损伤和对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注意事项】夹闭肠系膜前动脉的时间必须达 60 分钟后,再灌注 3~72 小时,腔静脉和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可明显升高并能维持一段时间。
【模型评价】该模型复制方法简单易行,成功率高,是一种经典的造模方法。它不但可以用于研究肠道低血流灌注,缺血再灌注损伤,而且也是探讨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肠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学说的重要动物模型。
文章转载于北京吉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