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活出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周末我跟盈盈交流的过程中,她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困惑。一个跟父母相处和远离父母之后自己身上依然有父母的一些行为的问题,让她非常地困惑。
今天我们这篇文章,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发现:自己虽然早早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一个人独自到外地求学、工作或者生活,但是,自己却有一些方面却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比如,像父母一样的急躁、唠叨、要求别人?
要知道,这些是我们童年、少年时期经常听到父母的这些行为,让我们很有压力的行为,正是这些压力,使我们想早一点离家。
为什么会在我们长大成人之后,那些我们曾经讨厌父母的行为还会在我们身上出现?
这一切的原因,还是离不开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我们终其一生的学习和成长就是为了走出原生家庭对我们深层次的伤害。
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正确地发展我们健全的人格,通过改变,我们是可以不断地治愈自己,跟父母、爱人、孩子乃至朋友建立健康的关系。
#1
原生家庭对我们人格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人格,而原生家庭在我们人格形成的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我们的原生家庭里,父母如果是爱批评人的,而我们的性格是内向型的,我们长期在这样的原生家庭里,会逐渐变得内向、自卑、压抑。
如果,我们的性格是外向型的,那么,我们在这样的原生家庭里就会变得习惯性的解释、讲理、不妥协。
我们不妨认真想一想:父母平常给我们带来的都有哪些令我们局促不安的影响?
对我们非常掌控、严厉、常常批评,我们对于这些行为都有哪些回应?
我们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父母的言行也是在一点一滴中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痕迹,我们人格形成的过程,也是受其影响着的。
比方说,他们吼了我们一句,我们可能就会被吓住而僵住了,我们也可能用反抗的方式来回击他们。
不管我们的何种回应方式,我们都是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我每次回到老家,看到跟我的同龄人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那是跟他们小的时候,他们的父母,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是何其的相识。
面对孩子不听话,就打。面对孩子不好好吃饭就责怪,强迫孩子吃饭。面对孩子没有好的成绩,就是一顿顿的数落等等。
每当我看到这样的场景时,我心中就一片悲凉。
成长的意义是什么?不是从小孩子长成成人了,也不是在复制着父母的样子,可是,我们看到的多少80后、90后父母是在重复着自己父母的样子?
我想,肯定也有一些父母在思考着自己的这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长大后会重复着父母当年的行为?
因为,父母的言行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痕迹,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了它们。
我上课中经常给学员们讲:一切结果都是积累出来的,不管是哪方面的结果。
所以,父母虽然不在我们身边,父母虽然不再像以前那样要求我们,但是我们依然会用他们的行为来要求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它们已经变成我们人格的一部分了。
比如说,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男孩子从小在一个家教严厉的教导下长大,他长大后,不知不觉也会把严厉内化。
在他吃饭的时候,会告诉自己:一定要把每碗饭菜吃干净,不能浪费。
或者,在他要玩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父母严厉的声音,他完全没有心思去玩。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到的是,等他长大后,面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时,他心中就会有一个严厉的声音出现,不能荒废学业,不能浪费粮食,不能把家搞的乱糟糟的等等。
他不能接受自己浪费时间,也不能接受身边的人浪费时间,一旦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吃饭,浪费粮食,他就受不了,就会修理孩子。
甚至,当他看到自己的妻子不知道收拾家务,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的时候,他就会生气,严厉指责,产生冲突。
从小,他的原生家庭要求严厉严格,他也有受不了的时候,也有受伤的时候,但是,他没有察觉,感觉是正常的;所以长大后,也不知不觉把原生家庭的要求内化了,活成了他父母的样子。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现实就是:两个人,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两者有差异,有不同的喜好、内在誓言、习惯,所以,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想法会给自己的亲密关系带来很大的冲突和伤痕。
或许,我们在原生家庭筑起的堡垒能够保护我们在那个环境中的安全,但是,当环境发生变化之后,如果我们一直还以那样的堡垒保护自己,是很容易伤害到身边的人和自己的。
以前的堡垒就会变成阻挡自己成长的阻拦,自己会变得过于急躁、焦虑、严苛,对自己没有信心,无法接纳自己和别人,也不能享受亲密关系。
所以,我们终其一生的成长,都是在治愈着我们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深远的。
#2
原生家庭对我们大脑的影响
我们知道,我们人的大脑最先长成的是出于底部的脑干,我们小时候很多的情绪感受和经历都储存在这里。但是,我们的脑干是没有言语的,所以,它不在我们意识的区域之内。
其次,长成的就是我们情绪的脑,它掌管着我们的情绪,它是我们情绪表达的重要结构。
最后长成的是我们的大脑皮质,它是我们理性的脑。它可以做理性的思考、学习、分析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然而,我们大脑皮质无法触及到大脑的底部,也就是无法触及到我们的脑干,那里有我们很多儿时的情绪和经历,而储存的这些经历和情绪却是对我们的人格具有很大的影响。
这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不可能靠着讲道理改变一个人,因为从上而下的道理不能触及到大脑底部深藏的情绪,就好像你没有办法穿着雨衣洗澡一样。
但是,在我们的经历中,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个自动的反射系统,也是我们的心理自卫系统,这个过程常常是我们大脑理性的部分意识不到的。
所以,亲密关系中,我们会在自己激动、兴奋、急躁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冲动的、反射性的自卫行为。
比如,小时候,如果我们经历原生家庭的大吼所带来的伤痛和恐惧,那么,我们长大后,我们遇见那些说话吼叫的,我们会下意识地紧张、恐慌和逃避。
我做口吃4年多来,我所接触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的学员很多,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慌,都是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中的阴影分不开的。所以,他们下意识的行为是紧张、害怕、逃避。
所以,我们小的时候的一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伤痛,会在我们心里形成伤疤、伤痕,会让我们有强烈的反应和下意识的行为。
#3
有安全感的互动成长
当然,并不意味着,我们永远要活在曾经所受到的伤痛中,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一直活在我们的情绪中,脑干所形成的神经线路是可以被改变的。
那么,该如何医治呢?
我们知道,我们的伤痛是因人而受伤的,所以,我们也要因为人而得医治。
黄博士说:“安全的人际互动会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神经连线,改变我们旧有的神经连线”。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通过互动的、有安全感的学习中,我们的大脑可以形成新的神经连线,能够被感知、被了解的连线。
通过学习,我们开始察觉自己曾经的经历,开始了解自己心里阴影产生的原因,开始标明令我们产生情绪的行为。
我们可以通过医治性的学习来觉察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帮助我们走向一条健康的道路。
比如,我是不是要求的太过分了?我是不是习惯性的解释了?是不是我习惯性的讨好了?
通过学习和成长,我们逐渐认识到让我们有情绪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开始明白自己软弱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开始反思曾经筑起保护自己的篱笆是不是在今天成为了我成长的阻碍?
所以,通过学习,我们开始觉察,选择,再去改变。
当我们通过学习和成长,开始跳出束缚自己的篱笆,借助一些工具和技术来学习、成长,完善自己健全的人格,走向健康的亲密关系。
学习和成长的意义在于:不断治愈着来自经历中留下的伤。

如果,你有口吃和成长问题;如果,它们给你带来了影响;如果,你想改掉它们,且已做好了付出的准备,可以随时找我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