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时代丨为了能长出新芽,必须让一粒种子破碎

阅读完日本作家茂吕美耶的《大正》一书后,一口气又把《明治》一书读完了。至此对日本明治和大正年间的历史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

明治维新运动成为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也开启了成为近代军事和工业强国的新起点。
1868年10月23日,庆应四年九月八日,日本改元明治元年。
自此,江户时代正是结束,明治时代诞生。
1869年1月3日,日本明治天皇下达了"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了德川幕府;同时,废除了长达一千二百多年的肉食禁令,鼓励国民吃肉(指的是陆地上所有的家禽、野生动物,不包括河川、海洋的鱼类)。明治元年九月,横滨开了第一家牛肉锅店“太田”,供客人吃切成四方形蘸甜味味增的牛肉。明治二年,在东京的神田已经有人开了第一家西洋洗衣店。
福泽谕吉(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创立者,明治六大教育家之一)则在《中外新闻》刊登广告,大声疾呼“版权所有,不准翻印”。
明治天皇在接到大久保利通的建言后,于明治元年九月(1869年9月)正式将“江户”改名为“东京”。 随后,日本政府大刀阔斧的改革就从东京开始了。
首先,以人口150万为目标,聘请外国工程师规划工程。当时的人口,商人及庶民的低洼地区“下町”约102.5万人,官员及武士阶级居住的高台地区“山手”约35万人。拉长自来水管,用于改良自来水供水问题。

明治二十年代,出现了电灯,并由于国产电灯泡试制成功,电灯逐渐普及于民间,但由于电费很贵,很多地方还在使用煤油灯,直到明治三十年代,电气化才开始普及,电车出现后逐渐代替了原油的有轨公共马车。
东京人口急剧增加,从1888年的129万上升到1898年的230万人。随着人口的增多,地方城市的人也不断往东京涌入,结果,商人、艺匠和各种工人居住在低洼地区的“下町”,与官员和上班族居住的高台地区“山手”,两者的差异逐渐拉开。山手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吾妻”、“细君”,称呼别人的妻子为“奥様”(太太);下町人称自己的妻子为“我家孩子的娘”,称别人的妻子为“大娘”、“大婶”。“奥様”有教养、有文化,高雅、温和、谦虚,绝对不会大声说话或哈哈大笑;“大娘”顶多是小学毕业,动作粗野,多嘴多舌,爱管闲事。这种“山手”人和“下町”的区别一直延续到昭和时代。
另外,说到年号,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时,也制定了《皇室典范》,其中包括“一世一元制”这条规定,因此才会又明治、大正、昭和、平成这四个稳定的年号,而不是一个天皇在位时会来回来去的变更年号。
在明治年代,日本人逐渐受到西方文明的洗礼,开始尝试吃肉、喝牛奶、吃豆沙面包,出现了ABC形的饼干,日本人也开始喝啤酒和葡萄酒,穿着打扮上拖去了和服,穿上了西服、晚礼服等,交通工具从人力车变成了电车,出现了公共马车和铁路马车。另外,日本全国史上第一次选美比赛也出现于这个时代里。
明治年代里的女性地位开始上升,先后涌现出日本社会福祉事业之母的瓜生岩子、女子学院的创办者矢島楫子、日本最后一名斩首受刑者高桥阿传、日本最早的女医师荻野吟子&高桥瑞子、明治时代的紫式部下田歌子、鹿鸣馆之花的大山舍松、日本女子教育先驱者津田梅子等人。
可以说“为了能长出新芽,必须让一粒种子破碎”代表了日本明治时代的社会精神。

欢迎关注公众号&知乎专栏:青森日本语教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