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 西方思想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导论:
利益并不是物质性的。所有这些动机都不能从狭隘的物质利益角度来理解,而必须放在一个文化意义的结构中来把握。
简而言之,过去我们更重视事物内在的客观价值,主观意见不能轻易动摇这种客观价值。而现在,个人主观赋予的价值变得极其重要,有时甚至能压倒其它一切标准。古今之变,这是其一。
看待自己的方式,是把个人与群体分离开来,个人从传统的、非常牢固的社群关系中脱离出来,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的个体。这在思想史上被称为个人主义的转向。
马克思 韦伯
1.人类的梦醒时分
韦伯认为,这是生命意义的问题,超出了科学的边界。科学永远无法回答:我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才是“值得”的,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我们生命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科学也许可以给出最优的‘方案,但永远无法教给我们一个最优的“选择”。
总之,韦伯深刻把握了理性化对现代世界的塑造力量及其巨大成就,也敏锐地觉察到理性化造成的缺憾与弊端。在个体生活领域,理性化让现代人的心灵生活失去了对传统信仰的可靠倚傍,甚至会陷入精神危机;在公共生活层面,理性化倾向于将社会政治秩序蜕变为“ 现代的铁笼”,隐含着多种困境。而这正是现代性问题中两个重要的维度。
这些冥冥之中难以言说的神秘事物,组成了古代精神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让人类与整个宇宙紧密相连为一个整体,构成宇宙秩序。古代人从这种整体秩序中确立了生存的意义。获得所谓“安身立命”的根据。在这个意义上,古代的人类是“嵌入”在整体宇宙之中的。
2.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事实判断回答的是这样一类问题:一个事物“实际上”是什么。
价值判断隐含价值高低的取向。
在逻辑上,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之间存在一个鸿沟:它们的判断标准不一样。在事实领域,科学理性能让我们把握到高度的确定性。而价值判断存在多元化。
个人层而上,价值多元化增加了人的困感和迷茫。人总要寻求意义。韦伯有一句名言:“人是悬挂在自已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个人意愿是一件善变的事。这种长期存在于内心的动摇和不确定感,是现代人最显著的精神特征之一,几乎成了种“时代的病症”。科学理性打破了传统的价值规范,却没有建立起新的价值标准,也就无法为人们提供生命意义的指南,因为生命意义是一个价值问题。
回到诸神之争。诸神之争的本质是现代社会中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
韦伯说:“个人必须决定,在他自己看来,哪一个是上帝,哪一个是魔鬼。”这种选择无法获得理性论证的担保,因此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现代人虽然拥有很大的自由,拥有选择自己生活理想和政治立场的权利,但这种自由也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我们可能变得茫然失措、不知如何选择,或者采取所谓“决断论”的方式,听凭自己的意志、随心所欲地断然抉择。这是现代性困境的重要标志。
理解了多元价值冲突的困境,对我们有什么用呢?我想,面对自己和身边时而发生的激烈争论,我们可以变得更加平和与从容,而不是急躁和焦虑,不是简单地指责别人不可理喻。
3.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韦伯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区分成两种不同类型,一种叫工具理性,一种叫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是做什么的?它的作用是找到做事的手段,就是一件事怎么做才是最有效的。注意,我说了一个词:“计算”。工具理性的关键就在于“计算”:针对确定的目标,计算成本和收益,找到最优化的手段。工具理性不关心目的,只关心达成目的的手段是不是最优的。
价值理性,就是用理性来判断目标本身是不是有价值。但因为我们要考虑许多主观因素,所以就很难有标准答案。
工具理性的不断扩张,塑造了现代社会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观念。
这种强大能力源自官僚制的基本特征,‘非个人化”,也就是“对事不对人”。为了追求效率,人被简化成一些指标,和任务无关的个人因素则忽略不计。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此一来,无法被计算的复杂个人,就变成了可以计算的数据。
变成数据,通过计算,系统就能够高效地处理大量任务,保证效率和收益。官僚制对个人化的因素完全漠不关心,这对具体的个人而言可能冷酷无情,但就整个系统来说,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个案,实现效率最优化。
工具理性的问题是什么呢?它发展得太强大了,压倒、淹没了价值理性。社会的理性化发展,变成了工具理性的单方面扩张,理性化变成了不平衡的“片面的理性化”。在实践中,对手段的追求压倒了对目的的追求。
4.现代的铁笼
铁笼有两个最大的弊端。首先是造就了一种片面的社会文化。
背后隐藏的逻辑是“用功利得失解决道德问题”。这当然立竿见影,但本质上,它把道德问题变成了利益计算。按照这个逻辑,只要能找到办法规避惩罚、提高收益,人还是会选择违背道德。用利益计算解决道德问题,永远是治标不治本,有时能解决问题,有时却会让问题更严重。
铁笼的第二个弊端则是造就了片面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逐渐变成了一种商业的“供求关系”。
现代社会强调个性、强调自由,看上去有各种各样的选项供我们选择。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那么多机会去提高真正的自主性,去发展自由而丰富的精神和人格,因为我们有一个摆在眼前的迫切任务:满足社会机器对一个零件的要求。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一个合格、优质的零件,这就是“铁笼”的比喻中蕴含的深意。那些生命和灵性发展的需求被支忽视和淹没了。
没有这个铁笼,就没有现代优越的物质条件以及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文明。铁笼虽然冷酷无情,但它让整个社会高效地运转。
在韦伯看来,悲观主义恰恰是盲目乐观主义造成的。我们最需要担心和警惕的那种悲观,隐藏在对现代化和理性化的盲目乐观之中。
5.人物素材:马克思 韦伯
不仅如此,韦伯还常在报刊上发表政论文章,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亲身从军,参与建设和管理军队中的野战医院:在战后又加入德国的谈判使团,作为顾问参加了凡尔赛和会:还参与起草了一战之后德国的共和国宪法。韦伯不是一个象牙塔中远离大众的学究,而是一位广泛介入公共生活、面向社会和现实的学者。他是百年前德国最大的“公共知识分子”。这是韦伯思想生涯的第一个特点。
不过,公共知识分子好像一般都特别忙,很难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做学问。然而韦伯并不是这样。他在学术上的涉猎非常广泛,而且都卓有成就,被公认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这是韦伯思想生涯的第二个特点。
韦伯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宗教、政治、哲学、历史,甚至还有音乐。他有一本书叫《音乐社会学》。这位20世纪初的德国人甚至还写了一本《儒教与道教)》探讨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可见他的视野之广阔。
尼采
1.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精神迷茫、情感困惑、丧文化、虚无感等。这些现象背后存在一个根本问题,就是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或者“信仰危机”。
“要找到一个对我来说确实的真理,找到一个我能够为此而生、为此而死的信念。”克尔凯郭尔著名的哲学家。关切生命的根本意义,这种关切就是哲学家说的“终极关怀”。尼采说:”一个人能承受多少真相,是对他精神强度的考验。”
2.上帝已死
否定了上帝,信仰的大厦完全倒塌,生命找不到意义,人们就会陷人虚无主义之中。
形而上学:“形而上”,顾名思义,就是“在实体之上”形而上学有三大信念:第一,相信在感知的表象世界背后有一个更真实的本质世界。第二,相信这个混乱的世界实际上是有目的的。第三,相信这个纷乱多样的世界背后有一种统一性。
如果我们相信虚假思想,就是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不可靠的事物上面。我们把寄托在上面的希望给打破了,人陷入虚无当中。所以在尼采看来,那些看上去高尚典雅、充满确定感的形而上学才是虚无主义的真正根源。
首先是人生虚无,这不太难理解,意思就是人生本来没有什么意义,所有意义都是人为制造或者赋予的。
尼采认为,生命本身是强健有力的。这就是超人学说的起点。首先要转变对虚无的态度,从消极的虚无主义转向积极的虚无主义。所有的价值都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生命活动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己确立价值,这是生命本身的力量。直面无意义的荒谬,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在生命活动中创造出价值。用尼采的话说,就是“成为你自己”。这样来,虚无不再会让你沮丧和绝望,
素材:西西弗斯:西西弗斯还有一个最终的选择。他可以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沮丧绝望,充满怨恨和悲哀,让这件事变成最痛苦的折磨。但他还可以做另一种选择,就是勇敢无畏地、精神焕发地去推动这块巨石。这样一来,这件事就不再是无意义的。西西弗斯用自己的选择创造出了意义,用无尽的斗争精神去对抗虚无。所以加缪写道:“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奴隶道德,就是放弃自己生命的激情,用虚假的思想来约束自己、安慰自己,把人生希望寄托在虚妄的观念之中。
主人道德,就是放弃一切幻觉,直面虚无和荒谬,像西西弗斯那样用生命的激情去自我创造,做一个勇敢、荒谬的英雄。(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尼采说:“难道我们不能使自己成为上帝吗?”
尼采却说,你否定了我才是真正理解了我,才是深刻的追随,我才会回到你们身边。所以,如果你相信尼采,那就不该盲从尼采,因为如果你真的理解了他的思想,就不应该相信任何人包括尼采本人写下的教条,而是去探索自己的生命。
3.共同的真相
“后真相"现象:产生分歧的地方其实不是观点,而是事实真相本身。尼采看到了这件事的本质:客观的事实真相可能根本不存在。尼采留下著名的断言“没有事实,只有阐释。”
传统认知模式有一个前提假定: 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的真相或者真理。我们努力地去理解这个真相,再把它表达出来,只要不断向前推进,就可以越来越接近这个真相,最终完全认识和掌握真相。
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客观真相。不可能确定存在一个绝对真相。人能得到的,就是一个个不同的视角看到的不同真相。更准确地说,人不是“看到”真相,而是“制造”了真相。
尼采会说,根据视角主义的观点,这种“客观性”不过是一种合理的错觉。因为人们在这些问题上具有共同的视角,得出了一致的解释,才造成了这种错觉。其实客观事实也会变,它会随着“共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
过去可能认为,真相只有一个,事实胜于雄辩。现在我们却发现,真相不止一个,你有你的事实,我有我的事实。自己眼中的真相并不是绝对的真相。了解到不同视角中有着不同的真相,不是要让我们去和他人划清界限,而是邀请我们对更多的视角保持开放的态度,去倾听、理解和学习它们。这也正是尼采本人赞赏的态度,他在《道德的谱系》这本书中写道:“我们越是运用更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去观察同一个东西,我们对这个东西的“概念”就越“完整”。我们也能越“客观”。“也就是说,视角主义教给我们的,不是分裂的必然,而是谦逊的必要。
弗洛伊德
欲望被看作是不可否认、不可抹杀的生命驱动力。欲望不再是可耻的,它是正当的,甚至是值得赞美的,是充满生命力的真实人性。
人格结构三元说:本我、自我和超我。
先说本我。本我就是“最根本的我”.是人格的最底层。这里就是“无意识”的领域,主要是人本能的原始欲望。
本我之上是自我,这就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那个自己。自我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长过程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有理性,会正视社会现实,重视常识和规则。
自我再往上,就是超我,是超越自我的那一部分,这是我们心中的理想化人格。它是在人与“道德”的接触和理解中形成的。超我就会通过内疚感和罪恶感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动。
萨特
1.希望的存在主义
萨特还用了一对概念来区分物的存在和人的存在。他把物的那种被决定的、不能改变的存在,叫作“自在”的存在。把人的这种“有待形成”的、不固定的存在,叫作“自为”的存在,就是自己“为自己”而存在。
就像一位演员,无论他曾经扮演过多么成功的角色,这个角色也不会是这位演员的全部。
换句话说,人永远不会“是”什么,而是永远都正在“成为"什么。在这是自由、因为你没有被任何一个角色所定义。声称自己没有选择的自由,只是自欺欺人,只因不愿意承担选择的责任。
但萨特却说,你所有的选择,依据都只是你自己。于是,你不仅必须做出选择,还必须为自己确立选择的标准。
萨特说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是总是可以改变现状的自由,是否定只能如此、我别无选择的那种自由。存在就是虚无,存在先于本质。如果“本质”决定了命运,那么,先于本质而存在的人就不被任何命运所限定,也就是说,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
但萨特又说,存在主义也是希望的哲学。就在我们的自由之中,在人的无限可能性之中,我们永远有改变的潜能,不必服从任何注定的命运。
存在主义是绝望的哲学,也是希望的哲学,但最重要的是,它是行动的哲学!我们最根本的自由和可能性都在行动中实现,它们并不只属于尼采式的超人,而是根植于每个人的存在之中。
我们永远可以超越“过去的本质”现在的本质"去追中“未来”。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最有名的小说叫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之轻”是什么呢,这个“轻”来自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有着无限展开的可能性,不被任何本质所限定。这是一种自由而轻盈的体验。但这种轻盈的自由又是孤独而沉重的,因为你必须独自承担你所有的选择,独自承担自己的生命,你是自己“生命的孤证”,这会让人感到难以承受。
2.他人即地狱
萨特认为,人总是要维护自己的主体性,所以人与人之间一定会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每个人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都想把他人变成客体,以此来维护自己的主体性和自由。
阿伦特
阿伦特说的思考能力,实际上是积极思考、获得独立判断的能力,我们依靠这种思维品质才能摆脱套话和陈词滥调,对是非对错做出自己的判断。
独立判断就成了一件责任风险极大的事。如果你循规蹈矩,做错了,有无数人和你一起分担错误的风险,躲藏在人海之中的你实际上是匿名的;即便出错也可以指望“法不责众”来逃避责任。
波普尔
“证伪主义”理论,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科学理论的标志不是它能够被证明是对的,而是它可以被证明为错的。科学的正确永远是种不彻底的正确。
素材:光线偏折证明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当然不希望自己的理论被否定,但他不仅没有回避经验检测,还明确提出了被经验证伪的可能,而且他绝不言称自己的理论是真理。
波普尔就这样改变了我们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理论不是真理的代名词,只是一些尚未被证伪的假设。有些思想传统虽然不是科学,但本身有丰富的意义和价值,有些还可以成为科学猜想的灵感来源。
渐进社会工程:一方面,我们并不能找到历史发展的绝对规律,另一方面,人类知识的增长本身也会改变历史的进程。历史决定论在根本上就是无法成立的。
哈耶克
即使没有任何全面组织、理性规划,没有任何权力和政府的强制介入,也能自发产生出秩序,这种自发秩序有一个鲜明的优点,就是在秩序建立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强制,也没有伤害任何个人的自由。
康德曾经说,人类的不成熟状态就是不敢公开大胆地运用理性。哈耶克则进一步揭示出,如果妄想用理性彻底征服无知,消除所有的不确定性,这是人类的另一种不成熟。事实上,人类真正的成熟,是在勇敢运用理性的同时,直面自己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的无知,勇敢地与不确定性共存。
伯林
伯林做过一个有名的比喻。他借用希腊诗人阿尔基洛科斯的一句话,“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是刺猬知道一件大事”,说思想家也可以分成两种类型,有人兴趣广泛、研究很多问题,属于狐狸型;还有人专注研究一个大问题,提出一个思想体系,就是刺猬型。
有一种抽身而出的视角。爱因斯坦曾经和伯林有一面之交,后来爱因斯坦谈起对伯林的印象,说他就像是“上帝的宏大剧场中的名旁观者”。爱因斯坦这个比喻,抓住了伯林的局外人特质。这种旁观者视角,让伯林能够注意到一些边缘思想流派的力量。比如德国浪漫主义思想家赫尔德,再比如法国保守派思想家迈斯特。现代的很多现象都和这些边缘的思想流派有关。伯林一直坚持的多元主义的立场,就和他关注多种多样的思想流派有很大关系。
价值一元论:它主张的是,表面上有丰富多样的价值,但这些价值在本质上是和谐统一的。我们最终能找到一个最高的价值,所有其它价值都是从最高价值派生出来的。
价值多元论:伯林提出“多元价值的不可公度性”。“不可公度”,就是说你找不到一把能够通用地衡量多种不同的价值,把它们排出上下高低的尺子。“(我们)需要选择,需要为了一些终极价值牺牲另一些终极价值,这就是人类困境的永久特征。”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一个是摆脱障碍的自由,一个是实现目标的自由。伯林承认,在特定情况下,强制可能是必要的,消极自由有可能需要向其它价值让步,甚至做出牺牲。牺牲就是牺牲。当自由必须被牺牲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说“这是牺牲了自由”换来了安全、秩序或者别的什么。而不应当玩弄“概念魔术”,把牺牲改头换面变成“更高的自由”。、
马尔库塞:
在黑格尔那里,异化这个词指的是主体在自身的发展中,分裂出了一个反对自己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
单面人(单向度的人):这些“自由”都没有超出这个单一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人只是在这个无尽的循环中打转而已。 “单向度”的社会,生活在这种体制中的人,也不是立体丰富的全面发展的个体,而是丧失了真正自由的“单面人”。这是一个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被商品拜物教所支配的社会,一种平庸而单面的世界。
马尔库塞甚至认为,这些表面上热闹的批评、抗议,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社会控制模式的一部分。这些表面上喧嚣的“异端”并不能改变社会体制,反而造成一种假象,让这个单面的社会披上了自由多元的外衣。
思考过摇滚乐的历史,我明白了马尔库塞在《单面人》中的一个观点。他说,在这种新的控制模式中,违背或超越主流的另类观念、愿望和目标,只有两种命运:要么被排斥消灭掉;要么就是按照主流世界的原则被转化,转化为现存体制能接受的方式继续存活。
马尔库塞引用了本雅明写下的一句话:“只是因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了我们。”
(手动整理,学习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