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友谊
王右军有云:“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而为人,我们很难与死亡和解。
《魂断蓝桥》中的插曲《友谊地久天长》成为了它的主题曲,《地久天长》成为了它的名字。看到这个标题的选择就已经为影片蒙上了悲剧的色彩。《魂断蓝桥》中罗伊和玛拉的爱情悲剧使友谊天长地久的说法变得讽刺,而《地久天长》中耀军与英明的友谊则是充满了辛辣。
与其说两家是弑子之仇,不如说这只是一个无奈的悲剧。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发生,却给两家的关系盖上了沉重的壁障。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两家在小年夜的对比,失去孩子的耀军一家冷清而孤寂,并无过年的氛围。而英明一家则是热热闹闹,人声鼎沸。窗户上结成的雾气昭示着生命力,也表明了两家的悲欢并不能相通。
最为震撼的则是扫墓一段,当耀军选择和英明一家和解,从遥远的南方回到家乡,再看到自己儿子的墓碑时,心情必定是复杂的。有人认为电影到这一点戛然而止最好,后面的是强行大团圆的结局。而我认为两者作为结局都是可以的,主要是看导演的想法,很显然导演摒弃了悲怆与凄凉,给了耀军一家希望。这里的处理很像张艺谋的《活着》,将原著只留下老人和牛的结局改编为还有孩子活着。也许这样的做法是为了过审,也许是导演更期待观影人们有着积极存善的观影体验。
耀军一直是个好人,影片中他最大的宣泄只是锤了几下墙壁。当他看着茉莉离开后的那一段表情,真实反映了一个失独家庭落在男人身上的压力。首先是妻子,她的崩溃和绝望让耀军不知如何安慰。再是家庭,双双下岗后的经济压力。然后是和英明一家的关系,两家无法相互面对,尴尬和窘迫使他们的关系降到了冰点,当英明上门拿刀让耀军砍死自己儿子的时候,耀军的痛苦只会只增不减。最后才是自己,和茉莉的关系,和后来养子的关系,默默承受的丧子之痛。他更像是一个没有情绪的人,一切事情都能够坦然接受,没有配乐台词的沉默在电影中占据了不少时间。也许耀军并不是没有情绪,是现实将他的棱角磨去,剩下的只有接受。然而痛苦的不仅仅是耀军,英明一家也遭受了很大的打击,活在自责之中,海燕最后带着负罪感离世,沈浩在说出真相前的犹豫踌躇。
友谊能地久天长吗?也许在大家都是顺境的时候可以,有时在面对逆境时也可以。然而,在生死面前不可以。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一家之不幸,所谓的“凶手”是最好的朋友的儿子则是不幸中的不幸。在这样一个悲剧的生活中,耀军能选择什么呢?他只能默默接受,无所作为在这时可能才是最大的作为。而斯人已逝,生者常在。这是中国人的朴素价值观,工人出身的耀军一家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事情已经发生无法规避,而活着的人还要一直活下去,即使已经没有了孩子这个支柱。最后两家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和解与其说是意料之外,不如说是情理之中。
其实说《地久天长》是一部由演技而使观影者忽略剧情的电影是有道理的。首先,我们可以看出剧本并不算高明,有一些地方难以解释甚至会有偏差疏漏。但是,就王景春和咏梅能够拿到影帝影后的演技来看,这仍然是一部瑕不掩瑜的影片。再说起片中的各种插叙,镜头语言等,还是能够看出王小帅导演的功力。或许我们并不是被电影打动,而是被电影中的人,或者说代入感而打动。写实的生活场景让我们回到了那个年代,让我们也一起感受了这切肤之痛。
最后但愿一切友谊都能地久天长,不会被生死牵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