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何焦虑抑郁总是盯上女性?这篇文章带你了解背后原因!

2023-07-05 11:40 作者:张博士解焦虑  | 我要投稿


来源/网络整理    推荐/觉心正念    责编/大谦老师

2011年,英国一项关于广泛性焦虑的研究显示,女性相比男性更易感到焦虑,有更多焦虑不安的想法,包括对健康、形体、社交的焦虑等。

2016年,美国焦虑症和抑郁症协会(Anxietyand Depress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ADDA)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女性被诊断为焦虑症的可能性是男性的2倍。

2019年2月,我国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女性抑郁症患病率为4.2%,明显高于男性的3%。而且,从儿童到青少年到成人,女性抑郁症患者在各个年龄段的比重都非常高。

中国抑郁症群体之中,近75%的患者皆为女性。这意味着,学校门口成群结队的小女生、大学宿舍的舍友、同一家公司的女同事、自己的妈妈婶婶大姨、路边晒太阳的老奶奶……这些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人们,她们都比男性更有可能焦虑抑郁。

排除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各种研究也都说明,女性焦虑抑郁的发病率确实比男性高。那么,焦虑抑郁为何更容易盯上女性呢?

   原因之一: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焦虑抑郁的基础影响因素。

多项研究显示,男女大脑对压力的反应不同,女性对促皮质素释放因子(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ctor,CRF)更加敏感,而CRF影响着大脑中的去甲肾上腺素系统,会在遇到压力时激活,让人有唤起警惕的感觉。也就是说,在感到压力时,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到紧张焦虑。

同时,激素也是焦虑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激素可调控脑内多个参与焦虑抑郁发生发展的神经递质系统,以及个体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青春期、月经期、怀孕期、生产期、更年期、绝经期,女性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伴随着卵巢激素水平的变化,这种生物性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焦虑抑郁风险升高。虽然男性也有“更年期”,但与女性相比,激素变化没有那么猛烈,因此男性症状要轻得多,时间持续也较短。

再者,科学家们还发现,女性焦虑抑郁患者的杏仁核体积缩小,比男性患者的缩小更明显。而杏仁核与人类的情感调节有密切的联系,在情绪反应和情感记忆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女性对负性事件的敏感性往往超过男性,继而患焦虑抑郁的风险也高于男性。此外,女性睡眠障碍者多于男性,而长期失眠会使思考力和记忆力下降、内分泌紊乱、精神萎靡、焦虑和烦躁,甚至引起或加重精神痛苦,从而导致焦虑症。

   原因之二:心理因素

心理学家发现,从青春期开始,女性的情绪不稳定性就显著高于男性。出现情绪低落时,男性喜欢通过体育活动发泄和摆脱抑郁情绪,转移注意力;女性往往不愿意活动,她们会不自主进行“心理反刍”,即反复思虑情绪低落发生的可能原因,并给出各种可能的解释,被动重复地体验伤痛,这也会延长焦虑抑郁情绪。因此,女性朋友更容易将普通情况诠释为“危险信号”,将小挫折看成“大磨难”,这种特质也是焦虑抑郁的高危因素。

在面对一些社会事件时,男性对社会心理应激的生理反应大,比如出现攻击他人的言行,而女性的应激反应相对较弱,对待负性生活事件,她们更倾向归结为自身原因。应激反应调动较弱与更高的抑郁风险相关,基于精神分析的“精神发泄”理论,将体验到的负性情绪及时发泄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如果长期抑制愤怒、经受负性结果和无助预料的打击,最终可能进展为焦虑症和抑郁症。

在暗示方面,女性更容易接受暗示。由于女性感情丰富,极富同情心理,对发生在亲朋好友、同事,甚至不相识的人身上的不幸事件,极易引发自己心中的共鸣。

一项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告诉了我们答案:科学家们招募了32名志愿者参与实验,男女各半。给这些志愿者每人配备一个搭档,让志愿者和搭档两人一组共同完成设计好的游戏。

而搭档会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搞事情,扮演“猪队友”或者“好队友”的角色,让志愿者喜欢他们或讨厌他们。游戏完成后,志愿者会观看搭档受到电击惩罚的场景,同时他们的大脑活动情况会被记录下来。

当志愿者们观看“好队友”搭档受到电击时,无论男女,大脑内有关痛苦的区域都会被唤起,都会感同身受的痛苦(共情)。而神奇的事情是,在观看“猪队友”搭档受惩罚时,男性不会感受到痛苦,甚至还有些快乐;而女性看到处处跟自己作对的“猪队友”受到电击时,也会感受到痛苦,也会共情这个自己讨厌的人。

由这个有趣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男性女性在共情的广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男性的共情像是有着一个理性分析过程,女性的共情则是看不得任何人痛苦。网友也给出了更精辟的解释:女性的共情在于“痛苦就不该存在”,男性的共情在于“我爱的人不应痛苦,其他人关我屁事”。

心理学家还发现,女性焦虑和婚姻质量、人际关系等社会性因素明显相关。对家庭、丈夫、孩子及未来的生活有自己美好的愿望,更渴望亲密的人际关系和得到他人及社会的认同,因而更容易在希望与现实之间出现差距时对压力的高度敏感,进而产生急躁、敌对、内心痛苦、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

   原因之三:社会因素

除了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社会对于女性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个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体现在方方面面。一方面,传统女性刻板印象对女性要求并未减少,比如说外形、气质,以及承担生活中的角色;而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又为女性提出了职场新要求,这本意是为了更多女性有能力独立,但现实中却一定程度上给女性带来了新的焦虑:家庭与事业的平衡以及职场的性别年龄歧视。

当我们在试图迎合社会的标准,在方方面面成为一个主流价值认可的人,那么我们也就有了无数焦虑的源头。这种教养模式对女孩成年后应对压力的机制有着重要影响,成年后的她们更加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压力,渐渐产生一种“世界很危险,我没有能力应对它”的感受,变得更加自我怀疑和焦虑。

成长过程中内心真正的需求被长期压抑,也更容易让她们在成年后产生内心与现实的冲突,陷入焦虑不安。因为“无力独自承担自己的命运”和“必须听话顺从”,女性开始出现了远离自我的状态。

而针对女性的暴力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这是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包括虐待、强奸、歧视等,在某些地区还存在强迫结婚及生育等。这些应激事件可能会形成“解不开的结”,在之后的人生中,只要有相关事件或场景的“唤醒”,痛苦、焦虑、自卑等情感就会重现。

对社会说“不”并不容易,改变自身则似乎更难。但我们还是需乘风破浪前行,眼中有光,心里有爱,放下焦虑抑郁,做回自己。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你有所助益,欢迎转发分享,记得在文末点一个免费的「」和「在看」,感谢你的慷慨~

参考资料:

1. Bahrami, F., & Yousefi, N. (2011).Females are more anxious than males: a metacognitive perspective. Iranian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5(2), 83.

2. Edwin R. Raffi,et al. premenstrualdysphoric disorder: 5 interwoven piec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of PMDD can lead to improv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urrent Psychiatry,Vol.16, No.9,2017.

3. Dorothy Sit,Sarah Haigh. Use of “Lights” for Bipolar Depression.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2019) 21:45. https://doi.org/10.1007/s11920-019-1025-0

4. Kuehner C. Why is depression more common among women than among men? Lancet Psychiatry. 2016 Nov 11. pii: S2215-0366(16)30263-2.doi:10.1016/S2215-0366(16)30263-2. [Epub ahead of print] Review.

5. Marianne L. Seney,Zhiguang Huo, et al. Opposite Molecular Signatures of Depression in Men andWomen.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8, 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2018.01.017

6. 引觞w. 男人和女人有哪些较普遍的思维差异?知乎: 知乎; 2018. Available fr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270540/answer/312760204.

注:本文图片及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你推荐 

觉心正念张海敏博士亲授

带你走出焦虑抑郁,找回睡眠本能


为何焦虑抑郁总是盯上女性?这篇文章带你了解背后原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