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毛泽东年谱:1935年 四十二岁(二)

2021-10-13 17:20 作者:EXT512  | 我要投稿

1935年  四十二岁

6月2日  中革军委致电各军团,决定放弃攻取清溪、荥经,要求迅速夺取天全、芦山战略要点。四日,毛泽东离开化林坪,至水,子地宿营。在翻越大山时,遇国民党军飞机轰炸,身边警卫班长胡昌保牺牲。毛泽东悲痛地双手抱胡昌保放平躺下,用自己的毛毯盖在胡的遗体上。

6月7日  在水子地指挥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的天全、芦山、宝兴防线,占领天全。

6月8日  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出《为达到一、四方面军会合的战略任务指示》,指出:“我军基本任务,是用一切努力,不顾一切困难,取得与四方面军直接会合。”“我军必须以迅雷之势突破芦山、宝兴线之守敌,奇取懋功,控制小金川流域于我手中,以为前进之枢纽。”本日,中央红军攻占芦山,突破国民党军的芦山、宝兴防线。接着,翻越海拔四千多米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向懋功(今小金)前进。十二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北进懋功的达维镇途中,同红四方面军一部会合。

6月15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和副主席项英、张国焘,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和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发表《为反对日本并吞华北和蒋介石卖国宣言》。宣言号召全国工人、农民、海陆空军以及一切爱国志士、革命民众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华北,反对蒋贼等卖国,坚决对日作战,恢复一切失地,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6月16日  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致电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1〕,指出:“今后我一、四两方面军总的方针应是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并于适当时期以一部组织远征军占领新疆。”目前计划,两方面军宜“向着岷、嘉两江〔1〕之间发展。至发展受限制时,则以陕、甘各一部为战略机动地区。因此,坚决地巩固茂县、北川、威州在我手中,并击破胡宗南之南进,是这一计划的枢纽”。电报还指出:“以懋功为中心之地区,纵横千余里,均深山穷谷,人口稀少,给养困难。大渡河西岸,直至峨眉山附近情形略同。至于西康,情形更差。敌如封锁岷江上游(敌正进行此计划),则北出机动极感困难。因此,邛崃山脉区域,只能使用小部队活动,主力出此似非长策。“

〔1〕张国焘,当时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北联邦政府主席。徐向前,当时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陈昌浩,当时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红四方面军政治委员。

6月17日  同朱德、周恩来等翻越夹金山,至达维镇。当晚,出席红一、红四方面军联欢会并讲话。

6月18日  到达懋功县城。张闻天、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就战略进攻方向问题复电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2〕,提出:“目前形势须集大力首先突破平武,以为向北转移枢纽。其已过理番〔3〕部队,速经马塘绕攻松潘,力求得手。否则兄我如此大部队经阿坝与草原游牧区域入甘、青,将感绝大困难,甚至不可能。向雅、名、邛、大〔4〕南出,即一时得手,亦少继进前途。因此力攻平武、松潘,是此时主要一着,望即下决心为要。“

同日  同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会见李先念。毛泽东向李先念详细询问岷江、嘉陵江地区的情况。

〔1〕岷、嘉两江,指岷江和嘉陵江。

〔2〕张国焘、陈昌浩六月十七日致电中共中央,称“北川一带地形给养均不利大部队行动”,“再者水深流急,敌已有准备,不易过”,“沿岷江北打松潘,地形粮食绝无”;提出红军北攻阿坝,组织远征军,占领青海、新疆,或暂时向南进攻。

〔3〕理番,今理县。

〔4〕雅、名、邛、大,指四川的雅安、名山、邛崃、大邑县。

 

6月20日  张闻天、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复电张国焘〔1〕,指出:“从整个战略形势着想,如从胡宗南〔2〕或田颂尧〔3〕防线突破任何一点,均较西移作战为有利。请你再过细考虑!”并请张国焘“立即赶来懋功,以便商决一切”。

6月26日  在懋功县的两河口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讨论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的战略方针问题。周恩来在会上作报告,提出以运动战迅速攻打松潘胡宗南部,北上创造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并说两个方面军要统一指挥,集中于军委。毛泽东发言同意周恩来的报告,并提出五点意见:(一)中国红军要用全力到新的地区发展根据地。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可以把创造苏区运动放在更加巩固的基础上,这是向前的方针。要对四方面军同志作解释,他们是要打成都〔4〕的。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有实现向北发展的可能。(二)战争性质不是决战防御,不是跑,而是进攻。根据地是依靠进攻发展起来的。我们过山战胜胡宗南,占取甘南,迅速向北发展,以建立新的根据地。(三)应看到哪些地方是蒋介石制我命的,应先打破它。我须高度机动,这就有走路的问题,要选好向北发展的路线,先机夺人。(四)集中兵力于主攻方面,如攻松潘。胡宗南如与我打野战,我有二十个团以上,是够的;如不与我打野战,守堡垒,就一定要打破驻点,牵制敌人。现在就是迅速打破胡敌向前夺取松潘。今天决定,明天即须行动。这里人口稀少,天冷衣食困难,应力争在六月突破,经松潘到决定地区去。(五)责成常委、军委解决统一指挥问题。周恩来作结论,同意毛泽东关于战争性质的意见。会议一致通过周恩来的报告。

〔1〕张国焘六月二十日致电中共中央,提出:红一方面军南打大炮山,北取阿坝,以一部向西康发展;红四方面军北打松潘,东扣岷江,南掠天全、芦山、灌县、邛崃、大邑、名山。并说“目前给养困难,除此似别无良策”。

〔2〕胡宗南,当时任国民党“剿匪”军第三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兼第一师师长,同年十月左右任第一军军长。

〔3〕田颂尧,当时任国民党军第二十九军军长。

〔4〕张国焘在在两河口会议上发言说:此战略向南向成都打,这些敌人是不成问题的,并消灭了他。向东打地势限制。松潘北边情况还没有确切调查。我们去甘南还是站不稳的,还是要移动地区。

 

6月28日  根据两河口会议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的决定》。决定指出:“在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使中国苏维埃运动放在更巩固更广大的基础上,以争取中国西北各省以至全中国的胜利。”“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方针,在战役上必须首先集中主力消灭与打击胡宗南军,夺取松潘与控制松潘以北地区,使主力能够胜利地向甘南前进。“

6月29日  在两河口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在听取秦邦宪关于华北事变、日军向北平进攻的情况报告后,毛泽东发言指出:日军进攻北平,明显地要侵占华北。现在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冲突在中国表现为军阀间的矛盾。日本帝国主义想把蒋介石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下。党对时局应有表示,应发表文件。要在部队中宣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放弃华北,这最能动员群众。会议决定以中共中央名义发表宣言或通电,写文章,准备向国民党军派工作人员。会议还决定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为军委委员。

同日  中革军委根据两河口会议精神,制定《松潘战役计划》。计划规定在岷江东岸大石桥地区和懋功地区各留一个支队钳制东南两面之敌,掩护后方工作;红一、红四方面军主力集中于箭步塘、壤口、芦花地区,分左、中、右三路向松潘及其西北地区开进,“消灭松潘地区的胡敌,并控制松潘以北及东北各道路,以利北向作战和发展”。

6月30日前后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红一方面军主力离开两河口北进,翻越第二座大雪山。七月一日,到达卓克基。

7月3日  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讨论通过《告康藏西番民众书——进行西藏民族革命运动的斗争纲领》。文告号召藏族民众反对英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军阀,成立游击队,加入红军,实现民族自决。

7月上旬  中央红军连日在人烟稀少的藏民区行军,严重缺粮,影响松潘战役计划的执行。毛泽东看到部队吃饭十分困难,亲自过问给养问题。中革军委和红军总政治部于二日和八日发文指出,为筹足过草地的食物,要求各部队每人带足十五斤粮食和足够吃一个月的食盐,并组织筹粮别动队,以解决粮食困难。

7月10日  到达上芦花(今黑水县)。鉴于张国焘在两河口会议后提出与中央决定相反的南下川、康边的主张,并借口“统一指挥”和“组织问题“〔1〕没有解决而延宕红四方面军主力北上,朱德、毛泽东、周恩来致电张国焘催促率部北上:“分路迅速北上原则,早经确定,后忽延迟,致无后续部队跟进,切盼如来电所指,各部真能速调速进,勿再延迟,坐令敌占先机”。并要张国焘和徐向前、陈昌浩速到上芦花集中指挥。

〔1〕一九三五年七月初,张国焘向中央慰问团李富春提出解决组织问题的建议,说要充实总司令部,徐向前、陈昌浩参加总司令部工作,以徐为副总司令、陈为总政委,军委设常委,决定战略问题。十八日,陈昌浩致电张国焘、徐向前转朱德,提出:“职坚决主张集中军事领导,不然无法顺利灭敌。职意仍请焘任军委主席”,“中政局决大政方针后,给军委独断决行”。

7月中旬  会见徐向前等红四方面军指挥员,详细询问敌情,并分析形势,提出两军会师后的方针和任务,说:今后一、四方面军的行动方针,就是北上抗日,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促进全国抗日  高潮的发展。红一、红四方面军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互相学习,亲密团结,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毛泽东还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徐向前红星奖章,以表彰他在红四方面军的贡献。

7月16日  红一军团和红三十军各一部攻占毛儿盖,红三、红五军团进至黑水、党坝地区。

7月18日  在芦花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讨论组织问题。会上,张国焘提出,要提拔新干部,有的“可到军委”。毛泽东说:提拔干部是需要的,但不需要这么多人集中到军委,下面需要人。目前必须抓紧战区的工作,迅速打击敌人。至于一、四方面军分成几路,还在考虑中。会议为团结张国焘北上,同意周恩来辞去红军总政治委员职务,决定由张国焘任红军总政治委员,并为中革军委的总负责者;周恩来调中央常委工作,在张国焘尚未熟悉情况前,由周恩来暂时帮助。

会议还决定,中革军委常委由四人增为五人,增补陈昌浩;秦邦宪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同日  中革军委发出通知:“奉苏维埃中央政府命令: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一切军队均由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总政委直接统率指挥。仍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同志兼总司令,并任张国焘同志任总政治委员”。二十一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一、四方面军组织番号及干部任免的决定》:组织前敌总指挥部,以四方面军首长徐向前兼总指挥,陈昌浩兼政治委员,叶剑英兼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原第一、三、五、九军团番号依次改为第一、三、五、三十二军,红四方面军第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军的番号不变。

7月21日、22日  在芦花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红四方面军的工作问题。会议听取张国焘关于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和通南巴两个苏区对敌斗争情况及反“围剿”战略方针的汇报。毛泽东发言说: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起,关于红军的扩大巩固,两个苏区的发展和巩固,无数次击破敌人,总的看路线是没有问题的,但有缺点和错误。军事指挥上的缺点,军委将另行讨论。在鄂豫皖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时,没有充分准备,没有准备打,又打得不好。在通南巴打退了刘湘部队,胜利后又放弃是个严重错误。发言还指出:红四方面军领导对建立政权有不足和错误的地方,没有严格了解建立政权与建立红军的密切关系,提出西北联邦政府在组织上、理论上都是错误的。会议肯定红四方面军的成绩,指出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批评退出通南巴和退出后发展方向不明的错误,以及成立西北联邦政府不妥的问题。会后,毛泽东等离开芦花,翻越仓德山和打鼓山,二十八日到达松潘县毛儿盖。

7月25日—8月20日  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苏联莫斯科召开。大会根据季米特洛夫的报告作出《法西斯的进攻和共产国际在争取工人阶级统一、反对法西斯的斗争中的任务》的决议,指出:“在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共产党人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人民反帝阵线。”大会选举季米特洛夫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毛泽东、周恩来等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

7月31日  由于张国焘借口“组织问题”未圆满解决而一再贻误战机,招致胡宗南在松潘集中兵力,使红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危险局面,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撤销松潘战役计划,改经草地北上。

8月1日  红军总部发出改为攻占阿坝、北进夏河流域的指示。三日,拟定《夏洮战役计划》,提出“攻占阿坝,迅速北进夏河流域”,“形成在甘南广大区域发展之局势”。随后,又决定将红一、红四方面军混合编组,分左、右两路北上。在卓克基及其以南地区的第五、九、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军为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率领,经阿坝北进。在毛儿盖地区的第一、三、四、三十军为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经班佑北上。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随右路军行动。

同日  驻共产国际的中共代表团以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名义起草《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

8月4日—6日  出席在沙窝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讨论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的形势和任务,并讨论组织问题。毛泽东多次发言。关于形势和任务问题,发言说:(一)西北地区进攻的敌人主要是蒋介石。蒋介石用了全部力量对付我们,受了极大损失。从总的方面看,蒋介石的统治不是强了,而是削弱了。(二)西北地区的特点,是统治阶级最薄弱的一环,帝国主义势力最弱的地方,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方,因靠近苏联在政治上物质上能得到帮助。西北地区的困难是人口稀少、物质条件缺乏、交通不便、气候条件不好等,这些都能克服。要用全力实现在西北首先是甘肃地区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有了总的方向,两个方面军会合后,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三)领导全国革命的党中央在这个区域的第一个任务,是要使一、四方面军和兄弟一样地团结。过去我与朱德在井冈山会合的经验,今天可以利用。两个方面军要互相了解,以诚相待。中央军委应负起使两个部队融洽起来的责任。关于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补充成员问题,发言说:四方面军有很多好的干部,而我们只提出这几个同志,是很慎重的。本来政治局不能决定中委,是在特别情形下这样做的。其他部队也有很多好的干部,可以吸收他们到各军事政治领导机关工作。会议通过《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重申两河口会议确定的集中主力北进、创造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强调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和一、四方面军的团结。张国焘在发言中对建立川陕甘根据地表示怀疑。会议决定:增补陈昌浩、周纯全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徐向前为中央委员,何畏、李先念、傅钟为候补中央委员;恢复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由周恩来任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由陈昌浩任主任,周纯全任副主任。

8月7日  晚间,看望患阿米巴痢疾高烧不退的周恩来。

得知中央医院院长傅连暲已随红军总部前往卓克基,当即派人到红一军请来最好的医生为周恩来医治。经多日抢救治疗,周脱离危险。

8月15日  为贯彻夏洮战役计划,中共中央致电张国焘:“不论从敌情、地形、气候、粮食任何方面计算,均须即时以主力从班佑向夏河急进,左路军及一方面军全部应即日开始出动。万不宜再事迁延,致误大计。”“目前洮、夏敌备尚薄,迟则堡垒线成,攻取困难。气候日寒,非速到甘南夏河不能解决被服。”“班佑以北,粮房不缺,因此,一、四方面军主力均宜走右路,左路阿坝只出支队,掩护后方前进。五军、三十二军即速开毛〔1〕”。“目前应专力北上,万不宜抽兵回击抚边、理番之敌。”本日,左路军先头纵队由卓克基向阿坝前进。

〔1〕毛,指毛儿盖。

8月中旬  听取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关于草地情况的汇报。随即召集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等开会,研究右路军北上问题,批准经草地到班佑、拉卜楞寺的行军路线,决定叶剑英率两个罪为右路军先遣队。

8月17日  会见红一军二师四团团长杨成武,布置先头团过草地的任务,指出:敌人判断我们东出四川,不敢冒险横跨草地,走北出陕甘这一着棋,我们偏要走敌人认为不敢走的路。克服困难最根本的办法,是把可能碰到的一切困难向同志们讲清楚,把中央决定要过草地北上抗日的道理向同志们讲清楚。要教育大家尊重少数民族,团结好少数民族。还谈到搞好一、四方面军的面结,并要杨成武到前敌总指挥徐向前那里接受具体指示。十八日,右路军先头部队从毛儿盖向班佑开进。

8月19日  出席在沙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常委分工等问题。会议决定,王稼祥负责政治部工作,张闻天负责组织部工作,秦邦宪负责宣传部工作,毛泽东负责

军事工作,何凯丰负责少数民族委员会工作。会上,王稼祥提出要同张国焘作斗争的问题。毛泽东说:在毛儿盖时已经说过,斗争是需要的,但目前开展斗争是不适宜的。目前我们应采取教育的方式。写文章,不指名,不引证。可指定专人搜集材料,研究这个问题。毛泽东还提出:常委会,在遵义会议时已批评到未发生作用,鲁班场战后至现在仍未发生作用。每周开一次会,要预告准备议事日程。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常委会每周至少召开一次。

8月20日  出席在毛尔盖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听取毛泽东关于夏洮战役后行动问题的报告。报告指出:我们的行动方向,一是向东(陕西),一是向西(青海、新疆)。红军主力应向东,向陕、甘边界发展,不应向黄河以西。目前我们的根据地应以洮河流域为基础,将来向东发展,后方移至甘肃东北与陕西交界地区。毛泽东作会议总结,进一步指出:向东还是向西是一个关键问题,应采取积极向东发展的方针。夏洮战役应采取由包座至岷州(今岷县)的路线,可集中三个军,甚至全部集中走这条路线。左路军应向右路军靠拢。阿坝要迅速打一下。应坚持向东打,不应以一些困难转而向西。会议决定由毛泽东起草一个决议,以补充六月二十八日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的决议。

同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决定指出:“为实现六月二十八日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基本的决定,要求我们的主力,迅速占取以岷州为中心之洮河流域(主要是洮河东岸)地区,并依据这个地区,向东进攻,以便取得陕、甘之广大地区,为中国苏维埃运动继进发展之有力支柱与根据地。”当前战役一个有决定意义的关键,应力争控制洮河,首先是其东岸地区,“集结最大限度的主力于这个主要方向,坚决与果敢的作战,灵活与巧妙的机动,是这个战役胜利之保证”。决定针对张国焘关于红军主力西进的主张明确指出:“政治局认为,在目前将我们的主力西渡黄河,深入青、宁、新〔1〕僻地,是不适当的,是极不利的(但政治局并不拒绝并认为必须派遣一个支队到这个地区去活动)。“

“政治局认为目前采取这种方针是错误的,是一个危险的退却方针。这个方针之政治的来源是畏惧敌人夸大敌人力量,失去对自己力量及胜利的信心的右倾机会主义。“

8月24日  中共中央致电朱德、张国焘,通报毛儿盖会议精神,指出中央的具体部署是:目前右路军应全力迅速夺取哈达铺,控制西固〔2〕、岷州间地段,并相机夺取岷州。左路军则迅速出墨洼〔3〕、班佑,出洮河左岸,然后并力东进。

〔1〕青、宁、新,指青海、宁夏、新疆。

〔2〕西固,今甘肃舟曲。

〔3〕墨洼,即麦洼。

8月下旬  同右路军离开毛儿盖,连日在茫茫草地中艰苦行军,到达班佑。在班佑期间,听取叶剑英关于先遣部队行军情况的汇报,并采纳他的建议,决定取消原定向拉卜楞寺前进的计划,转经巴西、阿西、包座向俄界前进。

8月29日  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宣传教育问题。毛泽东提出宣传教育的内容,应增加战略战术问题;还建议常委会以后要讨论青年团的工作。会议决定:一、最近期内,出一二期《干部必读》、一期《斗争》和两期《前进》。二、分配审查宣传材料:红军建设方面由王稼祥负责,党的建设方面由李维汉负责,战略战术方面由毛泽东负责,地方工作方面由秦邦宪负责,民族问题方面由何凯丰负责。三、由何凯丰、杨尚昆、李维汉组成宣传委员会。

同日  徐向前指挥右路军第三十军和第四军一部发起包座战斗。三十一日,战斗结束,歼灭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五千余人,打开向甘南进军的门户。

9月1日  为催促张国焘率左路军迅速出班佑向右路军靠拢,同徐向前、陈昌浩致电朱德、张国焘,指出:目前情况极有利于向前发展。“右路军须以主力向前推进,以不突出西固、岷州线为度。”“候左路到达,即以一支队向南坪方向,又一支队向文县方向佯攻胁敌,集中主力从武都、西固、岷州间打出,必能争取伟大胜利。“

9月2日  出席在若尔盖县巴西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讨论红一方面军工作方针问题。毛泽东作报告,提出:现在一方面军需要相当时间的休息,很重要的任务是整理部队。战略方针已确定向东,向汉人聚居区发展,给养条件是可以改善的,休息时间除作战任务外是可以争取的。一方面军整理的方针,要从头做起,重新开始,军长、师长要亲自给排以上干部上课,可参考在中央苏区时的制度,并学习四方面军的优良制度。我们到甘肃后,客观条件是有利于红军的扩大的,主要的问题是要加强领导,仔细地建立与群众的关系,重新进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教育。对群众纪律的加强,与扩大红军是成正比例的。为进行整理,一方面军的司令部、政治部应该重新建立起来,立即进行工作。

9月3日  张国焘致电徐向前、陈昌浩并转中共中央,反对北上方针。电报说:左路军“决于明晨分三天全部赶回阿坝”;“再北进,不但时机已失,恐亦多阻碍”;“右路军即乘胜回击松潘敌,左路军备粮后亦向松潘进,时机迫切,须即决即行”。五日,张国焘命令左路军部队停止北上,就地筹粮待命。

9月8日  张国焘〔1〕电令红四方面军驻阿坝、马尔康地区的部队“飞令”正在北上的军委纵队移至马尔康待命,如其不听“则将其扣留”。晚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红三军周恩来住处开会,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秦邦宪、王稼祥、陈昌浩、徐向前出席。会议决定,由七人联名致电张国焘,要他执行中共中央北进指示。当晚二十二时,毛泽东同周恩来、张闻天、秦邦宪、徐向前、陈昌浩、王稼祥致电朱德、张国焘、刘伯承〔2〕,指出:左路军如果向南行动,则前途将极端不利,因为地形利于敌封锁不利于我攻击,经济条件绝对不能供养大军,阿坝南至冕宁均为少数民族,北面被敌封锁无战略退路。“务望兄等熟思审虑,立下决心,在阿坝、卓克基补充粮食后,改道北进。行军中即有较大之减员,然甘南富庶之区,补充有望。在地形上、经济上、居民上、战略退路上均有胜利前途。即以往青、宁、新说,亦远胜西康地区。”电报强调:“目前红军行动是处在最严重关头,须要我们慎重而又迅速地考虑与决定这个问题。”“以上所陈,纯从大局前途及利害关系上着想,万望兄等当机立断,则革命之福。“

〔1〕张国焘当时违背中共中央战略方针和指示的电报,大都以朱德名义同他联署。中共中央在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四日致共产国际书记处的报告中指出:“朱德同志过去与中央完全一致,分离以来受国焘挟制,已没有单独发表意见的自由,但我们相信基本上也是不会赞助国焘的。”朱德在一九六○年十一月九日的谈话中也指出:“到阿坝时,张就变了,不要北上,要全部南下,并发电报要把北上的队伍调回南下,我不同意,反对他,没有签字。“

〔2〕刘伯承,当时随左路军行动。

9月9日  张国焘从阿坝致电徐向前、陈昌浩并转中共中央,再次表示反对北进,坚持南下,并称“左右两路决不可分开行动”。另背着中央电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并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右路军前敌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看到张的电令,赶往中共中央驻地巴西向毛泽东报告。毛泽东抄下电令,告诉叶剑英处境危险,要赶快回去,务必提高警惕,以防意外。

随即同张闻天、秦邦宪等紧急磋商,一致认为再继续说服等待张国焘率部北上,不仅没有可能,而且会招致严重后果。当晚,在红三军驻地阿西同张闻天、周恩来、秦邦宪、王稼祥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迅速脱离险区,率领红一、三军立即北上。并通知在俄界的林彪、聂荣臻,行动方针有变,要一军在原地等待。

9月10日  凌晨,率红三军向俄界进发,到达拉界。在离阿西时,见到带领军委纵队赶来集中的叶剑英,告诉他情况紧急,不能在此停留,应立即向俄界前进,与红一军会合。

同日  中共中央致电张国焘:“阅致徐、陈调右路军南下电令,中央认为完全不适宜的。中央现在恳切地指出,目前方针只有向北才是出路,向南则敌情、地形、居民、给养都对我极端不利,将使红军陷于空前未有之困难环境。中央认为,北上方针绝对不应该改变,左路军应速即北上,在东出不利时,可以西渡黄河,占领甘、青、宁、新地区,再行向东发展。“

同日  中共中央发布《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指出:目前形势完全有利于我们,无论如何不应该南下退回原路。南下是草地、雪山、老林,人口稀少,粮食缺乏,敌人在那里的堡垒线已经完成,我们无法通过。南下只能是挨冻挨饿,白白地牺牲生命,对革命没有一点利益,对于红军南下是没有出路的。南下是绝路。“只有中央的战略方针是唯一正确的,中央反对南下,主张北上,为红军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你们应该坚决拥护中央的战略方针,迅速北上,创造川陕甘新苏区去。“

同日  中共中央在阿西向陈昌浩、徐向前发出指令:“目前战略方针之唯一正确的决定为向北急进”。八日张国焘“电令你们南下,显系违背中央累次之决定及电文”,中央已另电张“取消该电”。“为不失时机地实现自己的战略计划,中央已令一方面军主力向罗达、拉界前进。四、三十军归你们指挥,应于日内尾一、三军后前进,有策应一、三军之任务。以后右路军统归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同志指挥之。”“本指令因张总政治委员不能实行政治委员之责任,违背中央战略方针,中央为贯彻自己之决定,特直接指令前敌指挥员(党员)及其政委,并责成实现之。“

9月11日  率红三军到达甘肃迭部县俄界,同红一军会合。中共中央致电张国焘,指出:“中央为贯彻自己的战略方针,再一次指令张总政委立即命令左路军向班佑、巴西开进,不得违误。“

9月12日  出席在俄界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关于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的争论与目前行动方针的报告,并作结论。报告说,中央常委决定的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请政治局批准。有同志反对这个方针,有他机会主义的方针,代表是张国焘。中央同张国焘作过许多斗争,想了许多办法与他接近,纠正其军阀主义倾向,但是没有结果。对于张国焘,要尽可能做工作,争取他。最后作组织结论是必要的,但不应马上作。中央应继续坚持北上的方针。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是应该在川、陕、甘创建苏区。但现在只有一方面军主力——一、三军北上,所以,当前的基本方针,是要经过游击战争,打通同国际的联系,整顿和休养兵力,扩大红军队伍,首先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报告还讲到加强党内团结问题,与四方面军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在结论中指出,同张国焘的斗争,是两条路线的分歧,是布尔什维主义与军阀主义倾向的斗争。张国焘是发展着的军阀主义倾向,将来可能发展到叛变革命,这是党内空前未有的。关于目前的战略方针,同在川、陕、甘创造根据地的计划是有变更的,因一、四方面军已经分开,张国焘南下,使中国革命受到相当严重损失。但是我们并不是走向低落,而是经过游击战争,大规模地打过去。一省数省首先胜利,是不能否认的,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不过不是在江西,而是在陕、甘。会议发言的同志一致同意毛泽东的报告和结论。会议决定:红一军、红三军、军委纵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为司令员、林彪为副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王稼祥为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为副主任;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彪、王稼祥成立五人团进行军事领导;由李德、叶剑英、邓发、蔡树藩、李维汉组成编制委员会,主持部队整编工作〔1〕。会议根据毛泽东报告和结论的精神,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决定指出:张国焘与中央争论的实质是对目前政治形势与敌我力量对比估计上有着原则的分歧。张国焘夸大敌人的力量,轻视自己的力量,以致丧失了在抗日前线的中国西北部创造新苏区的信心,主张向川、康边界地区退却。决定揭露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严重错误,指出张国焘的机会主义和军阀主义倾向,使“他对于中央的耐心的说服、解释、劝告与诱导,不但表示完全的拒绝,而且自己组织反党的小团体同中央进行公开的斗争,否认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组织原则,漠视党的一切纪律,在群众面前任意破坏中央的威信”;“这种倾向的发展与坚持,会使张国焘同志离开党”。决定提出,必须采取一切具体办法去纠正张国焘的错误。为了教育和争取张国焘,这一决定只传达到中央委员,未向全党公布。

〔1〕俄界会议后,红一方面军主力以及中央直属部队逐步实行整编,将红一军、红三军和军委纵队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纵队。整编工作到哈达铺才完成。

9月14日  中共中央再次致电张国焘等:“一、四方面军目前行动不一致,而且发生分离行动的危险的原因,是由于总政委拒绝执行中央的战略方针,违抗中央的屡次训令与电令。总政委对于自己行为所产生的一切恶果,应该负绝对的责任。”电报指出中央先率一、三军北上是正确的;要张国焘立即取消南下的决心和命令,服从中央电令,具体部署左路军与四军、三十军之继续北进;指斥张国焘“不得中央的同意,私自把部队向对于红军极端危险的方向(阿坝及大小金川)调走,是逃跑主义最实际的表现”。十五日,张国焘不顾中共中央多次劝阻,通过中共川康省委和四方面军党员活动分子会议作出《关于反右倾机会主义斗争的决议》,并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名义下达《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诬称中央坚持北上的方针是“右倾机会主义的逃跑路线”。

9月15日  同陕甘支队第一纵队到达黑拉。致电彭德怀,说一纵队明日向车眼前进,要求二纵队及军委纵队明日到达黑拉附近宿营。

9月16日  到达黑朵寺(今黑多寺)。决定在天险腊子口打进入甘南的关键性一仗。同林彪、聂荣臻接连三次致电彭德怀,部署一、二纵队行动路线和夺取腊子口的战斗计划。电报说:“顷据二师报告,腊子口之敌约一营踞守未退。该处是隘路,非消灭该敌不能前进。“

同日  红二十五军冲破敌人重重封锁来到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苏区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十八日,正式组成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红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分别改编为第七十五、七十八、八十一师。

9月17日  陕甘支队突破天险腊子口。

9月18日  同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翻越岷山(又名大剌山),到达鹿原里。二十时,就部队行动和严整纪律问题致电彭德怀及彭雪枫、李富春〔1〕,要“部队严整纪律,没收限于地主及反动派,违者严处”。二十二时,又电彭德怀说,哈达铺已为我一纵队一部占领。在此之前,召见一纵队侦察连连长梁兴初、指导员曹德连,要他们到哈达铺找些“精神食粮”,只要是近期和比较近期的报纸杂志都找来。

9月20日  在宕昌县哈达铺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讨论组织部工作问题时,毛泽东发言说:组织部应该调查了解干部,要了解连以上干部。我们现在只了解高级干部,中下级干部还不了解。为了巩固部队,需要了解干部;为了扩大干部,需要支配干部;为了与反革命作斗争,需要了解干部的一些倾向问题。组织部需要了解下层情形,这是组织部的主要工作。要把教育工作包括在组织工作之内。此外,对地方工作,组织部也应该给予帮助。关于编制问题,毛泽东说:“编余”二字不大好。对于一些工作上需要的,就是编制上没有,也应该写上。我们应该承认,过去对干部的优待不够。现在的干部是精华,应该注意保护。会议对纵队的组织问题作出决定:叶剑英为第三纵队(原军委纵队)司令员,邓发为政治委员,蔡树藩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刘亚楼调任第二纵队副司令员,罗瑞卿调任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调任第一纵队保卫局局长。会议还决定派谢觉哉、毛泽民〔2〕去新疆建立交通站,设法打通国际关系。在哈达铺期间,毛泽东从国民党报纸上了解到陕北有相当大的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

〔1〕彭雪枫、李富春,当时分别任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2〕谢觉哉,当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内务部部长。毛泽民,当时任国家人民银行行长。

 

同日  出席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作行动方针与任务的报告,指出:民族的危机在一天天加深,我们必须继续行动,完成北上抗日的原定计划。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从现地到刘志丹创建的陕北革命根据地不过七八百里的路程。大家要振奋精神,继续北上。

9月23日  同陕甘支队第一纵队到达岷县闾井。向一纵队司令部侦察科布置任务,要求查清从祁山堡、马坞之间直通会宁、静宁的沿途情况,以及左、右两翼敌情;规定调查路线图要在当晚十二时以前上报。从此每日亲自布置调查行军路线及敌情的任务。

9月25日  同彭德怀致电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部署第一、二、三纵队的行动,并要林彪调查到通渭的道路、里程及敌情。

9月26日  国民党军西北“剿总”在西安成立,蒋介石兼总司令,张学良为副总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统一指挥陕西、甘肃、宁夏、山西等省军队。国民党军在西(安)兰(州)公路和平凉至宁夏的公路上布置封锁线。

9月27日  率陕甘支队到达通渭县榜罗镇。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根据最近了解到的情况,会议改变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确定把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1〕。二十八日,出席陕甘支队连以上干部会议,作当前形势和任务报告,讲了五个问题:(一)日本侵略北方的严重性;(二)陕北根据地和红军状况;(三)北方可成为抗日新阵地的经济、政治条件;(四)避免同国民党军作战,迅速到陕北集中;(五)严格整顿纪律,充分注意群众工作,宣传我军北上抗日的意义,注意扩充新战士。报告号召全支队突破长征的最后关口——固原、平凉封锁线,同陕北的同志会合。

10月  过了岷山,长征即将取得胜利,毛泽东心情豁然开朗,作《七律·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同月  作《念奴娇·昆仑》〔2〕词: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1〕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俄界会议与张国焘决裂,那时口号,打到陕北去,以游击战争与苏联发生联系。榜罗镇会议(由常委同志参加)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因为那时得到新的材料,知道陕北有这样大的苏区与红军,所以改变决定,在陕北保卫与扩大苏区。

〔2〕毛泽东对这首词在一九五八年曾作批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

 

10月1日  红十五军团在陕西甘泉县劳山地区设伏,歼灭国民党东北军第一一○师主力大部,击毙师长何立中。

10月2日  同陕甘支队第三纵队离开通渭县城,到达距陇西川二十里之处。同彭德怀致电林彪、聂荣臻,彭雷枫、李富春,叶剑英、邓发,通报部队宿营位置及三日行动部署,要求各纵队注意收容落伍人员。

10月3日  同陕甘支队部和中共中央机关到达静宁县界石铺(今高界)。同彭德怀两次致电林彪、聂荣臻,彭雪枫、李富春,叶剑英、邓发,布置近日各纵队工作:一纵主力、二纵、三纵及支队部四日均各在原地休息一天,进行纪律教育,打土豪,筹粮食,准备五日向单家集、硝河城之线前进。聂荣臻、陈光率一纵队两个大队调查隆德情况,相机袭取之,以利我军向平凉、绥远川、镇原、西峰镇之线前进。

10月5日  同陕甘支队第一纵队主力到达单家集。途经静宁先圣庙,指挥部队击溃追敌一营。

同日  张国焘在四川理番县卓木碉〔1〕另立“中共中央”、“中央政府”和“中央军委”,宣布“开除”毛泽东、周恩来、秦邦宪、张闻天中央委员及党籍,并下令“通缉”。对杨尚昆、叶剑英“免职查办”。

〔1〕今马尔康县白莎寨。

10月6日  到达张义铺。同林彪、聂荣臻致电彭德怀及彭雪枫、李富春,部署陕甘支队近期行动,指出:要从固原、镇原之间向环县方向转进,选择适当时机、地点与追敌作战。

10月7日  到达乃家河。途经甘肃固原县青石咀〔1〕,在一个山头上直接指挥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的一、四、五大队,采取两侧迂回兜击、正面突击的战法,歼灭何柱国骑兵军两个连,缴获战马百余匹。率陕甘支队顺利地越过六盘山主峰,继续向环县与庆阳之间前进。随后,作《清平乐·六盘山》词: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2〕?

同日  致电彭雪枫、李富春,叶剑英、邓发:“明日须以急行军通过镇原、固原间大道,并注意向镇原、向固原前进之敌三十五师部队。白杨城如有敌时,须从其西端绕道向环县进。“

10月9日  同陕甘支队第一纵队主力到达牛房坪、李家村地区,日行七十里。

10月10日  到达甘肃镇原县三岔。

10月13日  同陕甘支队第一纵队日行七十里,到达环县苗家庄、真家湾、小南沟之线宿营。致电彭德怀:“明日我军到达及通过洪德城、环县之线,须准备与可能来之骑兵作战。

敌小则消灭之,敌大则钳制之,而从其间隙乘夜通过该线。“

10月14日  到达环县洪德城。致电彭德怀:“二、三纵队必须乘夜通过洪德城、环县之线,明日到耿家湾〔3〕(不含)以南地区宿营,后日与一纵队取平行路东进。“〔1〕10月15日  同陕甘支队第一纵队到达环县耿湾一带。

〔1〕今属宁夏。

〔2〕毛泽东对这首词在一九五八年曾作批注:“苍龙: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不是日。“

〔3〕即耿湾。

 

10月16日  同陕甘支队第一纵队日行五十里到达木瓜城一带宿营。就近日陕甘支队行动部署致电彭德怀:“如追敌停顿,我军应在吴起镇、金汤镇集结休息一二天,查明保安、靖边情形,然后分路袭取之。即在吴起镇、保安〔2〕、靖边地域休息整理扩大,并征集资材,解决冬衣问题,一面派人去苏区取联络。”“现在每天走路不多,请令各部利用时间进行教育,并尽力改善给养。“

10月中旬  途经甘肃、陕西两省分水岭,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从江西算起到现在,我们已经走过了十个省〔3〕。走下山去,就进入第十一个省——陕西省了,那里就是我们的根据地、我们的家了。

10月17日  同陕甘支队第一纵队到达牛圈圪坨一带。

致电彭德怀,通报敌情及后日作战部署,指出:“毛炳文〔4〕令陶峙岳〔5〕进至环县、洪德城之线整理待命,其骑兵团仍令其尾追侦察。本日十四时,我后卫大队在木瓜城东端高山与敌接触,似即其骑兵团。”“为准备后日  作战,一纵队明十八日拟进至铁边城以东之张家湾、杨家庙台之线宿营”。二、三纵队明日务相当靠近一纵队宿营,以便后日协同消灭该敌。

〔1〕关于陕甘支队通过洪德城的情况,毛泽东在十月二十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洪德城是最危险的一关。我们过渭水后,敌人知道了底细,即急风暴雨般地追击。我们通过洪德城后,敌人二点半即到,如不早通过,要受阻碍。

〔2〕吴起镇,今吴旗县城。保安,今志丹县。

〔3〕这十个省是: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

〔4〕毛炳文,当时任国民党军第三十七军军长。

〔5〕陶峙岳,当时任国民党军第三十七军第八师师长。

 

10月18日  到达陕西保安县铁边城附近。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陕甘支队入陕作战方针等问题,发言指出:入陕作战方针主要在西边打蒋。我们需要了解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六军的情况,以及陕北苏区的情况。我们可以与他们联系见面,确定我们的方针。现在我们已到陕西,去保安尚有五天路程。到保安,如无特别敌情,把保安变为苏区。现决定在保安暂停,如敌情许可,可把部队放在吴起镇、靖边,派负责人到苏区去。过去敌人对我们是追击,现在改为“围剿”,我们要打破这一“围剿”。由司令部、政治部发一训令下去:第一,整顿部队,提高战斗力;第二,与群众建立很好的关系,扩大红军,组织游击队;第三,解决物质器材问题、衣服问题,自己解决,不要麻烦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六军。

10月19日  同陕甘支队第一纵队到达保安县吴起镇。

致电彭德怀:“吴起镇已是苏区边境,此地以东即有红色政权,保安城闻有红色部队,但吴起镇、金汤镇之间之金佛坪有地主武装百余守堡,拟派队消灭之。”并要彭德怀次日到吴起镇商讨行动方针,第二、第三纵队交叶剑英、邓发指挥。

10月20日  同彭德怀和陕甘支队第一纵队负责人研究敌情。毛泽东说,打退追敌,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二十一日,陕甘支队第一、第二纵队在吴起镇附近击溃尾追的国民党军骑兵二千余人。战斗结束后,毛泽东作《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10月22日  出席在吴起镇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关于目前行动方针的报告并作结论。报告说:陕甘支队自俄界出发已走二千里,到达这一地区的任务已经完成。现在全国革命总指挥部到这里,成为反革命进攻的中心。敌人对于我们的追击堵截不得不告一段落,现在是敌人“围剿”。我们的任务是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陕、甘、晋三省是发展的主要区域。现在以吴起镇为中心,第一期向西,以后向南,在黄河结冰后可向东。要极大地注意同西北同志的关系,应以快乐高兴的态度和他们见面。当前世界革命进到新的阶段,帝国主义到处冲突。日本帝国主义独占华北,反帝运动高涨,反帝革命在全国酝酿,陕北群众急需革命,这是粉碎敌人“围剿”的有利条件。粉碎敌人“围剿”还要有好的领导。在结论中指出:结束一年长途行军,开始了新的有后方的运动战。提高战斗力,扩大红军,解决物质问题,是目前部队的中心工作。要加强白区、白军工作和游击工作的配合。要尊重地方群众的意见,不要自高自大地压制他们。动员群众主要依靠地方工作,不依靠他们没有办法。与会者一致同意毛泽东的报告和结论。这次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的战略决策,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结束。随后,派白区工作部长贾拓夫作为先遣队寻找陕北红军和刘志丹,李维汉同行。

在吴起镇期间,会见红十五军团前来联系的同志,并写信给徐海东、程子华,感谢在陕北坚持战斗的红十五军团的同志,并向全军团同志表示慰问。

10月25日  出席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并作报告,指出:(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一年来的奋斗能得如此成绩,并获得粉碎新的“围剿”的各项条件,是由于党的领导正确。(二)目前革命形势已到拂晓。(三)当前的任务是:进行军事、政治教育;争取群众,扩大红军;改善生活,充实被服。

同日  红十五军团发起榆林桥战斗,全歼国民党军东北军第一○七师第六一九团等部,俘获团长高福源。

10月27日  在吴起镇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

关于部队工作,发言说:部队减员,队伍虽小,但它是将来发展的基础。现在环境改变,二万里完结,将来再不会有二万里,应向干部解释发展前途。关于陕甘支队南下与红二十五、二十六军会合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问题,发言说,目前主要作战方向是南边,要先将董英斌〔1〕两个师消灭。二十五、二十六军在甘泉、富县集中配合作战。如能再对杨虎城、孙蔚如〔2〕由南城开渭水的一路继续给予打击,能打两个胜仗,即可打破“围剿”。要在严冬之前粉碎敌人“围剿”。会议还确定常委分工: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秦邦宪负责苏维埃工作,周恩来负责中央组织局和后方军事工作。

〔1〕董英斌,当时任国民党军第五十七军军长。

〔2〕杨虎城,当时任国民党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孙蔚如,当时任国民党军第三十八军军长。

10月28日  同彭德怀、林伯渠商讨解决过冬被服、西药、无线电器材和兵工厂器材等问题。决定在凤凰镇设采办处,以陕甘支队后方部部长杨至诚为主任。

10月29日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发布《告红二十五、二十六军全体指战员书》,指出:陕甘支队经过二万余里的长征,与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会合,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一个伟大胜利,是西北革命运动大开展的号炮,它将为开展西北苏维埃运动大局面、赤化全中国打下巩固的基础。

10月30日  同彭德怀率陕甘支队离开吴起镇,向下寺湾前进。


毛泽东年谱:1935年 四十二岁(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