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为何知道

(啊啊啊啊啊啊老奇赞我了!!!啊啊啊啊啊啊开心!!)
前言——
1.医学生的笔记(会添加一些本科时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降低视频门槛。而且俺是用平板写滴,笔记截图在平板上看起来应该会清楚一些)
2.涉及的知识区域:量子力学、物理学、化学、向量、(对文科生不太友好哈,咱看个乐就是了)
3.边写边记录自己不懂的问题。涉及本人的知识盲区,所以不太理解,等待大佬的解答:
①为什么施加B₀后,质子的低能级数量>高能级数量?
(目前已更的)目录——
1、磁共振现象
1.1开篇泛谈(x线、CT、核磁对比)
1.2核磁为何知道 (从脑子里的水说起)
1.2.1追本溯源(up探索的过程)
1.2.2 磁共振原理
1.2.2.1原理来源(泡利提出原子核中存在自旋,产生磁场,故原子核可看为磁体)
1.2.2.2 磁共振模型(给脑子施加一个磁场B₀时,脑中氢原子的变化;脑子磁场会螺旋式下降的原因;磁场B₀消失后氢原子的变化)
2、加权
2.1 弛豫(引出T1、T2、FID的定义)
2.2信号消减的原因
2.2.1 三个公式(公式虽复杂,但只观察变量即可)
2.2.2结论(质子密度越高,图像亮度越高。很重要的结论。)
2.3 核磁共振
2.3.1基于原始信号的成像方式(可成像,但轮廓不清)
2.3.2质子密度加权成像(T2加权、T1加权)
“T1看解剖,T2看病变”
Flair的含义
至此,热身完毕
3、梯度磁场
正文——
1、磁共振现象
1.1开篇泛谈
x线本质:穿透人体 显影高密度组织的轮廓(如图⬇️)

CT:加强版x光
(上课时检验老师举过例:x光就是一个圆西瓜切两半,CT是西瓜切很多片,核磁是不用刀,但里面的籽都能看到)
核磁本质:up简单一查发现并不简单,至少核磁催生了6个诺奖。能查到脑子里的肿瘤、看到唱歌时声带震动情况等等,功能强大
1.2 核磁为何知道(从脑子里的水说起)
1.2.1追本溯源
①1945年的一篇论文,发现一个微弱信号,信号源头是水中的氢原子核

②再追概念,发现各种文献中反复出现T1、T2
③再追书籍,发现一本面向医学生的核磁共振书籍(硬核,看一遍可以对磁共振全貌有详实、全面的把握。)

④借着冷门书摸到门路⬇️

1.2.2 磁共振原理
1.2.2.1原理来源
20世纪泡利指出:原子核中存在自旋,生成磁场。
人话翻译:每个原子核都可视为一个小磁体。
而氢原子也不例外。(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故在本视频中用质子代替氢原子之称)
质子分布随机,磁矩相互抵消(就是把向量合到一起,发现回归原点吧)
故脑子在无干扰时无磁性(如图⬇️)

除非给脑子施加一个强度极大的主磁场(即磁共振机器原理)
⬇️
1.2.2.2磁共振模型
❶给这些散布的质子施加一个主磁场B0
质子在B₀作用下分裂成两个能级,即低能级(和B0同向)、高能级(和B0反向)
分裂后,低能级质子数量>高能级(如图⬇️)

质子磁场不是完全和B₀同向,而是以B₀为轴旋转,该运动被称为“进动”,旋转角频率称为进动频率ω₀(如图⬇️)

看公式(磁旋比是一个数值,故主磁场B₀越大,ω₀就越大)

质子磁矩进行向量分解(如图⬇️)

横向向量完全抵消,纵向向量因为低能级质子更多,所以方向朝上(如图⬇️)


综上,脑子在主磁场B₀的作用下,成了一块方向朝上的大磁铁M₀
对脑子再施加一个射频脉冲→M₀发生螺旋式倾倒

❷螺旋式倾倒的原因
(这一段解释了为何低能级会跃迁至高能级,我没太看懂,有心的同学可自行观看→

)
总之,通过上一番公式和推导后得出结论:低能级会跃迁至高能级

跃迁(高能级质子变多)⬇️

脉冲持续时间越长,跃迁质子越多,M₀(高低能级的纵向分量之和)就越小(如图⬇️)

直到低能级、高能级质子数量一致,M₀向上的分量归0(如图⬇️)

但横向向量仍在→靠着这个力,质子们旋转、聚合→成为绕B₀旋转的横向磁分量(如图⬇️)
(这个模型很重要,要记住,后面对磁共振检测的很多讲解都基于它)

这个过程中,纵向磁力逐渐减小,横向磁力逐渐增加,所以呈现为螺旋式倾倒(如图⬇️)

❸撤掉磁场B₀
质子重新变得无序,这个过程称为失相(失去聚合的相位)
之前跃迁的质子回归低能级,横向磁向量逐渐减小,纵向磁向量增加(类似上面过程的倒放?),这一过程称之为弛豫(嗯?给up捉虫,应该是弛豫而不是——

2、加权
2.1弛豫
2.1.1弛豫时间:10⁻⁵秒~数秒
2.1.2纵向、横向磁向量随时间变化(如图⬇️,上升的是纵向,下降的是横向):

T₁: 纵向向量恢复至稳态值的63%时,所花的时间
T₂: 横向向量恢复至最大值的37%时,所花的时间(如图上标记的点⬆️)
2.1.3修正后的横向磁向量公式(如图⬇️):

而信号,由横向磁向量产生
2.1.4 在该信号旁边放一线圈,会接受到一个不断衰减的信号,即FID,自由感应衰竭信号(如图⬇️)

2.2信号不断衰减的原因
2.2.1 三个公式和结论
看公式,-μ₀Sω₀是定值,故信号强度和横向磁分量成正比(如图⬇️)

由公式(如图⬇️)得出: 横向磁分量和一开始施加的磁体强度M₀有关

由公式(如图⬇️)得出: M₀的大小和质子数有关

2.2.2 结论
综上述三个公式,可得出: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质子密度(即质子数)成正比(如图⬇️)

即:质子密度决定信号强度,决定图像亮度(如图⬇️):

(ps:怪不得影像老师反复强调,核磁就是比较T1 T2的信号强弱,而信号取决于水的密度)
2.3 核磁共振
2.3.1基于原始信号的成像方式
密度高则亮度高,密度低则亮度低,由此将大脑各部分显明,虽然轮廓还是有些模糊(如图⬇️)

2.3.2质子密度加权成像
❶T2加权成像
加权,即突出重点(这个理解好棒)
看下面这张图⬇️: 找到T2,坐标(90ms,37%)。这时的脑白质和脑脊液区分还不明显,最后成像的轮廓就不明显。

但将时间向后移到2000ms,可发现脑白质的信号趋近于0,而脑脊液仍有20%信号。
取这个时间点的信号,呈现的图像如图⬇️,可看到亮度大小:脑脊液>脑白质>脑灰质:

普通和加权后图像的比较(如图⬇️):

T2加权成像的运用
常用于伴随水肿的组织病变(如图⬇️)

❷T1加权成像
T1加权信号来自纵向磁分量,它的方向和线圈平行。所以在射频消失后,过一段时间再施加一个射频,将纵向磁分量拉倒,产生横向磁分量,重新产生信号(如图⬇️)

信号恢复所需时间(如图⬇️):

所以最终成像和T2正好相反⬇️,白质为白,灰质为灰,脑脊液为黑

通过T1,可以直观看到肿瘤周围的组织病变,即“T1看解剖,T2看病变”

❸Flair:⬇️

即通过加权来抑制脑脊液信号,对大脑观测的更清楚
至此,磁共振热身结束
(医学生到这里就可以撤退了•᷄ࡇ•᷅)
3、梯度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