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怎么和一个不太配合的人合作?

2022-03-05 08:53 作者:心理咨询师晶晶  | 我要投稿

前面说到了心理咨询中的阻抗部分,有本我阻抗和超我阻抗。本文继续其他类型的阻抗,希望能对你有启发。

人格阻抗

人格阻抗,源自于性格特征的“固着”特质,源于病人人格特征结构不可变方面的阻抗。

首先解释一下固着,意思是一个人他在成长的某个阶段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于是,很多反应模式和状态停留在那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成长有5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比如,口欲期没得到满足的人,遇到挫折,很容易用吃东西来排解自己心里的负面情绪。

在某个阶段没有得到满足的人,会持续不断地寻找在这里寻找满足。个人发展会停滞在这个状态,不往下一个阶段走。

还有人遇到些打击,突然回到一个孩子的状态,丧失了某些功能,那心理学就认为,他出现了退行。我感觉这还挺常见的。

人格特征结构不可变,人格特征结构中不可变的部分是哪些呢?我不知道。根据人格建构论,我猜可能是生命中那些支柱性的信念想法。

重新解释一遍,意思是那些固定在婴幼儿时期,形成支柱性的信念和想法。听起来既强大又顽固,这确实是一种很强大的阻抗。

我本来想写很难破掉的阻抗,之后又改成了很强大的阻抗。我最初的想法是破掉来访的阻抗,这样可以有更好的合作,更好的咨询效果。

我又想到了这种强大的阻抗是不能破掉的,因为阻抗对来访者来说是一种保护。我攻击撤掉了他的保护,那他可能就变成一个没法抵御伤害的人,这不是我想达成的目标。

我想达成的目标是和他合作,一起对抗这些压力和痛苦。而不是攻击他,让他痛苦无助,没有保护。

失误阻抗

采用错误程序和不当方式引起的阻抗。其实我见过很多失误阻抗,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参一次参加公开的督导课。

其中有一个咨询师说到,他跟来访者相处的场景,跟他跟自家4岁的孩子相处场景一样。这明显是使用了不当的方式。

在这里发生了反移情,他把对待自家4岁儿子的态度,用到了来访者身上。这明显是需要深思和反省的内容,这种不当方式,自然会引发来访的阻抗。

还有出现过我认为的错误程序。也是督导案例课中,来访者一直觉得某个地方有根刺(人),很想拔出刺,折断刺,处理这个危机。

咨询师和督导就在和他一起想,怎么拔出,怎么和她对抗。我觉得这个程序是不太合适的,在最初咨询师需要跟随来访者,和来访者站在一起面对困境。

其次是不能一直在来访者的困境,要跳出来,要能带领看到新天地,这是先跟后带策略。如果没有带,就始终和来访者沉浸在那个圈里绕圈,这样效果不好。

关系阻抗

生活中重要他人关系处理不当,而引发的阻抗。这个我感觉太多了。前几次督导课中,出现过一个这样的案例,一位来访觉得周围人所有人都在对她不好,欺负她。

处理不好和老板的关系,总是被辞退。因此见心理咨询师。经过咨询后发现,她潜意识里会把老板当成家里的父母,和他对抗就像和父母对抗。

我有个观察,或者说启发,是一般情况下,和父母关系不好的人,也处理不好周围其他的关系。

观察生活中一个人,他只要谈到父母就很回避,跟父母有很大冲突,那可想而知,他跟周围人的关系也不会太好。

因为父母是他生命最初的原始客体,最初世界就是以爸爸妈妈的样子存在的。教会他怎么接纳他人的好,怎么接纳他人的不好。

怎么接纳自己的号,怎么接纳自己的不好。如果在生命最初,应对的方式,就是固定的,僵化的,成长中又没有很好的学习,认真的体会。

那凭什么说成年之后可以有很好的关系能力?当然也可能是受过了很多社会毒打,于是认同了父母,达成和解,这也很难得。

结束阻抗

对咨询关系结束的阻抗,来访者在潜意识中把咨询师当作保护神和父母。其实是对结束阻抗,有个更经典的词叫做分离焦虑。

一般情况下,我会在咨询还剩10%~15%的时间时,告诉来访者大概什么时候结束,观察来访者的表现,是不是出现了分离焦虑。

如果出现了,就会给一些策略。比如说,设定一个对抗焦虑的自助餐,当感觉到焦虑我会去运动,去阅读,去唱歌,去跳舞。

做一些可以驱散焦虑的事情。或者感知一下当下,焦虑表示了什么需要。自己去做点事情,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只有焦虑。

做一些肌肉紧张,放松训练,精神放松,一些正念冥想都有很好的效果。和自己内心的一些负面的想法,做理性的辩论。

部分观点来自《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岳晓东,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


怎么和一个不太配合的人合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