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用/中国通史解说词文字稿】13孔子

2022-07-07 19:02 作者:努力工作一只团  | 我要投稿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智慧,它已经沉淀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一种心理,形成了我们一种生命底色。

钱逊(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在这以前,是一种以天命为主的这个思想。孔子他的价值。《论语》里面这个思想价值,他开始建立了一个完全立足于人的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所以从孔子以后中国文化走了一个新的一条道路。

公元前551年,一个婴儿降生在这个黑暗狭小的山洞中,因为生下来头顶的中间是凹下去的,和尼丘山很相似,这个孩子被取名为丘,因为在家里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后世因为要避他的名讳,把尼丘山改名为尼山。因为它,山东曲阜成为朝圣之地。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先祖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宋湣(闵)公。宋是商朝末代君王,纣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国。公元前710年,在国内权力斗争中失势的孔氏一族,逃到了鲁国。相传,今天山东曲阜东南,尼山附近的鲁源村,是春秋时期鲁国

陬zou1邑的所在地。村中现在还存有一块纪念孔子的石碑,是康有为在1924年所立。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身为鲁国陬邑的邑宰,在年近古稀的时候,娶了孔子的目前颜徵在。在孔子的三岁的时候,叔梁纥便去世了。孔子跟随母亲,搬到国都曲阜阙里居住。在这里,孔子度过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因此可以想象,孔子小时候,在他母亲的带领下成长的这种环境。所以孤儿寡母应该说是非常艰难的。

一次,吴国的太宰问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你的先生是圣人吧?他怎么有那么多技能啊?孔子听说了以后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春秋时期,像种地一类的体力劳动,都是普通平民与奴婢才做的事情,被贵族们看不起,称为鄙事。孔子说,自己年轻的时候生活贫贱,干过这些粗重的活,所以才掌握了许多这方面的技能。正因为如此,孔子也亲身体验了下层民众的疾苦,了解了他们的诉求。

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孔子从小勤奋好学,在童年做游戏时,就常设俎zu3豆,设礼容,学习礼仪。孔子15岁起,便立志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当时贵族子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被称为六艺的技能。礼,即使各种仪节、规程,包括行为容止;乐,是与礼相关的音乐舞蹈;射,就是射箭;御,是驾车;书,是书写;数,是计算,包括卜筮。六艺,是贵族仕进所必须掌握的技能,这里面孔子最重视也最精通的是礼。

骆承烈(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周礼三百种,仪礼三千种,主要是五种,吉凶军嘉宾。吉礼,就是说像成人礼,过年过节;凶,就是丧礼,死了人的礼节;军,就是打仗以前来誓师,打仗后来献囚,歌颂胜利;嘉,就是婚礼;宾,诸侯之间朝聘,诸侯向天子觐见,个别人见你叫见,很多人见叫朝。这五种礼仪里头,每一个又分很多很多。所以号称周礼三百,仪礼三千。孔子就提倡这个礼。

孔子生于斯长于斯的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摄政期间,创立了以宗法为基、礼制为体、德治为核心的西周文明。周公子孙世世代代传承与践行西周文明。不仅使鲁国成为西周文明的东方中心,和春秋时间保存周礼最多的诸侯国,而且培育了以崇伦理、尊传统、古朴持重醇厚为地域特色的鲁文化。春秋时期,周礼已在许多诸侯国日趋式微,而在鲁国,仍盛行不衰。公元前540年,晋国韩宣子出使鲁国,亲目所睹,便情不自禁地发出周礼尽在鲁矣的感叹。

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孔子得以遍览鲁国所藏有关周礼的典籍文物。孔子还到东周,向当时的周之守藏史老子问礼。孔子沐浴在鲁文化的春风化雨之中,汲取营养、陶冶性情。孔子就是在鲁国这样一个社会与文化环境里,逐渐由一个从小饱尝生活艰辛的少年,成长为一个仰慕三代、坚守周礼、关心民瘼、有志问政的知识青年。孔子踌躇满志地步入社会,打算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一试身手。

骆承烈(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孔子呢,他一生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就是要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所以他就提出来礼。这个礼,本来就是一种向祖先供奉的这么一个物品,后来变成人际之间交往的物品,后来就变成一个意识形态的东西了。就是人们之间的礼貌礼节。

《论语》中记述了孔子对日常生活礼仪的要求:红色、紫色的布,不用来做内衣便服;夏天在室内穿单衣,出门则一定要套上外衣。加工食物要讲究,越精细越好,不吃切割得不合规定的食物。

公元前481年,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颜渊去世了,孔子很伤心。但是当颜渊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子卖了,给颜渊买一副椁的时候,孔子却不同意。他回答说,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置办椁。因为自己做过鲁国的下大夫,按照礼制必须坐车不能步行。孔子的这些行为,在当时和现在看来,都显得迂腐刻板而不近人情。事实上,他从不刻板地遵循礼制,和这些表面的形式相比,孔子更看重行礼时内心的真诚。他说,礼,过于奢侈,不如从简;丧礼,大肆置办,不如本身的哀伤过度。

骆承烈(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有的人说孔子顽固,现在社会变了,还用旧礼。不是那样。孔子曾经说了【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你说礼啊礼啊,难道就是献个玉献个帛吗?主要是对你敬奉的那个人的恭敬。乐啊乐啊,难道就是撞钟敲鼓吗?不是,通过这个撞钟敲鼓来完成这个礼的这个制度。

其实孔子不仅是周礼【明贵贱辨等列】的坚决维护者。他对周礼也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孔子打破礼不下庶人的局限,主张对所有人都要齐之以礼。强调,仁,是礼的核心。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仁者爱人。

钱逊(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孔子把治国平天下,解决当时的天下大乱的情况,把希望寄托在哪里呢?寄托在提高人的素质。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孔子曾经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如果没有遵守礼的那种自觉那种素养,那么礼乐秩序怎么办呢?

骆承烈(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一个人闹不起来,两个人之间就存在人际之间关系了。人际之间关系怎么办呐?就用【仁】来解决。

孔子非常重视人、关心人。一次,鲁国的马厩着火了,孔子听说后,赶紧问伤着人没有,却不问马的事。孔子很看重“爱人”的仁。齐国的管仲享用了超越自己身份的礼仪,被孔子看成是不知礼的人。但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霸权,尊王攘夷,维护了华夏诸侯国的稳定,维护了普通民众的安定,所以孔子认可他,称【如其仁】。在孔子看来,如果不能心怀仁爱,以亲亲为出发点,扩而大之去爱人,即【泛爱众】,爱作为社会人群泛称的人,击违背了仁,也就无从谈礼了。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这个仁的本意,其实就是修身,就是修己,就是反省自身。那么人只有反省自身,才能自觉的按照该做的去做。所以孔子有一句话,他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他说仁爱的人仁,就是我们这个做人的人。只要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就应当有爱心,那么有爱心的表现就是亲亲,亲亲就是孝亲,就是孝敬父母。

孔子将夏商周三代理想化,痛感今不如昔。认为三代以前,是一个行大道、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从夏代开始,大道隐没,进入了一个天下为家的社会。以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和周公为代表的君子,以礼规范出一个井然有序的安定社会,这个社会可以成为小康社会。在孔子看来,现在所能恢复的只有小康社会,大同社会已经过去。然而,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随着礼制的荒废,这样的小康社会也消失殆尽了。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所以孔子希望重整礼乐秩序,那么这种礼仪秩序显然从夏商周以来,特别是文物周公,那么这是中国的礼乐社会。

周公创立的周礼,是维护西周社会等级秩序与政治格局的规范,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春秋后期的社会状况了。进入春秋后期,不仅周天子衰落,诸侯争霸也进入尾声。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自诸侯出——政逮于大夫——陪臣执国命

齐桓公、晋文公等实力强大的诸侯,曾先后担当霸主,号令诸侯。周王只是听从他们摆布的名义上的共主。随着争霸战争的进行,各国的卿大夫逐渐掌握了国政,国君又成为卿大夫手中的傀儡。随着卿大夫的兴起,原来只负责卿大夫家事的家臣们,也开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呼风唤雨。

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鲁、晋、齐等诸侯国都卷入了私室向公室夺权的斗争大潮。春秋后期,鲁国的政治大权落在季孙、叔孙、孟孙氏号称三桓的三个鼓足家族手中。国政把持在三桓实力最大的季氏手中。晋国的国政为范、中行、知、赵、魏、韩六卿家族所把持,晋君已然被架空。六大家族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齐国的国政落入卿大夫陈氏的手中。其他各诸侯国国政也沦入卿大夫手中。

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企图除掉权臣季平子,反而被季氏驱逐,他不断请求齐国和晋国的支持,希望回到国内,但始终未能如愿。七年后,鲁昭公客死他乡,他的太子也没能继承君位。公元前504年,季氏的家主季桓子被家宰阳虎挟持,鲁政落到阳虎手中长达三年之久。按照周礼,卿大夫家里只能享用十六人表演的乐舞,而鲁国的执政卿季孙氏,在他的家里表演天子才能享用的六十四人乐舞。孔子对此十分气愤,他说,这样的事都能容忍的话,还有什么是不能忍受的。

天子衰微,诸侯失位,带来的是传统周礼的荒废、陵替。

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孔子和弟子在泰山边上遇到了一位在坟前哭得很伤心的妇女。孔子让弟子去问她,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女子回答说,先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她,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女子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记住了,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

孔子痛恨猛于虎的苛政,痛恨对于周礼的破坏、僭越,痛恨由种种争权夺利带来的战乱、苛暴。他认为,正是礼制败坏、上下侵凌,造成了当时这种黑暗混乱的局面。

在严厉抨击礼崩乐坏、瓦釜雷鸣的同时,孔子对周公和西周社会制度推崇备至。他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认为,周公所创设的等级分明的礼仪社会,是大道隐没后最理想的国家形式,周公,是他一生的榜样。孔子同时相信,只要给他施展抱负的空间,他就可以重建西周那样的理想社会。但孔子一生的仕途十分坎坷,他当过吹鼓手,也为贵族季氏当过管账的委吏和管理牲畜的乘田,一心想跻入贵族社会却不可得。于是开始聚徒讲学,等待从政的时机。公元前501年,阳虎谋取季孙氏家主地位的行动失败,出逃晋国。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孔子,终于迎来了出仕的机会。次年,他出任鲁国是司空,继而担任大司寇。孔子计划,毁去三桓所有封邑的围墙,削弱三桓的势力。这一行动,触犯了三桓的利益。在军权早已旁落的鲁国,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公元前497年,在鲁国不得志的孔子,怀揣着一个重建东周的抱负,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宦游生涯。这期间,他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和楚国。一路颠沛流离,倍尝艰辛。他在匡邑被围困,在蒲邑被拘禁,得罪了宋国的权臣,仓惶离开宋国,困饿与陈蔡之间。在郑国,他和弟子们走散,一个人仓惶地东张西望,被看到的郑人形容为“丧家之狗”。他短暂地出仕与卫、陈两国,都没有得到重用。在一般人一样天年的年纪,孔子仍然为着自己的理想奔波着。他以复兴周之【文】为己任,自称【东西南北之人】,周行列国,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但是,天下之大,一路颠簸,他却找不到可以让他施展身手的弹丸之地。在诸侯国之间,及诸侯国内部的权益博弈如火如荼,政治格局发生巨变的时代,孔子鼓吹的重振君主权威、爱义忘利、德政惠民、轻徭薄赋的理论,实在引不起掌有实权、忙于争权夺利的卿大夫们的兴趣。公元前484年,漂流在外十四年后,六十八岁的孔子重新回到了鲁国。政治上的失意、老年的来临,使他断绝了仕进的想法。从此他专注于教育活动。

春秋后期,社会上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有着高贵的世系,受过教育,可以被称作贵族,但却很贫穷,实际的社会处境和普通平民差不多。这样的破落贵族后裔,组成了贫困的【士】阶层。孔子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如此身世背景,没有带给孔子什么实际的社会地位,曾经的贫贱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开阔了他的眼界。孔子广收学生有教无类,宣布不管什么人,只要能拿出十条干肉作见面礼【束脩】,就可以做他的学生。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那么孔子他向往【三代之治】,所谓三代是指夏商西周。在三代时期啊,这个(教育)叫【学在官府】,所谓学在官府,教育实际上就是官府垄断。那么在这个时候,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培养社会的管理人才。有关怀的人,他们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孔子显然是其中的代表。

孔子评价自己的弟子冉雍说,“雍也,可使南面。”南面,在当时暗指君主之位。在孔子的时代,世袭权力被认为是做天子活诸侯的唯一资格,各级官僚均为世袭贵族把持。美国汉学家顾立雅称,这句话意义非凡。孔子对这位弟子的评论,并非草率的赞辞,而是宣布了一项最重要的变革性政治原则。

钱逊(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孔子《论语》里面讲的君子,他提出来的,这是一个理想的人格的目标。那么这个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他有很多地方讲君子如何如何小人如何如何,他主要不是从地位上讲,主要是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人品,从这个角度讲。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君子的本意,它实际上是对于贵族男子和这个为政者的通称。那么这个君子你从文字上就能看出来,上面是一个手拿着一个东西【尹】,那拿的那个东西,实际上就是权杖。下边这个【口】是发号施令。所以君子的本意是对于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后来才指道德高尚。

直到《论语》的出现,【君子】才更多地具有了道德上的意义。孔子给它定了很多道德标准,像忠诚、守信、仁慈、坚定等等。不论出身如何,达到这些标准,就是君子。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所以就是君子的本意和引申义之间这种联系,就是孔子他教育的一种内涵所在,就是说,因为你地位高,所以呢你责任大。你既然是尊贵的人,你就应该是高尚的人。所以你作为一个管理者,那么你就应该道德高尚。所以儒家讲,【政者,正也。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其身正,不令而行。】

同样,孔子和他的弟子对于【士】,这个原来第几贵族的专用称谓,也赋予了许多道德含义。比如,【士志于道】【质直而好义】【杀身以成仁】,不能耽于舒适的生活,只有行为像真正的君子那样,才配称作士。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孔子他培养人才,实际上是培养的一个士人,培养的一种君子人格。孔子曾经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说一个士人,必须有追求、有信念,如果他是一个有追求有信念的人,他就不会斤斤计较于生活的琐事,穿的不好吃的不好就没面子了,不会的。

史称,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人,特别优秀的有七十二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出生寒微,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卿大夫的家臣。西周和春秋时期,卿大夫的家臣主要由士一级的低等贵族担任。而到了春秋晚期,一些出身寒微的人,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卿大夫的家臣,跻身到【士】的阶层,进而在国家政治中展露锋芒。他们所依仗的,不是自己的出身,而完全是自己的政治能力。孔子的弟子们,就是这样的【士】的先驱。

杏坛讲学的盛迹,也许是画家笔下的想象。但是,作为中国历史上兴办私学的第一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教育为职业,使学术民众化的人。他的学术活动开启了战国讲学游说,和【学而优则仕】的风气之先。像孔门弟子那样,学习专门的政治知识,以此晋身国家政治,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由破落贵族组成的【士】阶层,和由【仕进】而为【士】的平民士阶层融合在一起,最终成为战国时期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

《诗》《书》《礼》《易》《乐》《春秋》,这些春秋时期,贵族们政治生活中的必需品,经过孔子的整理修订,成为其教学的主要内容。

方克立(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中国有这个传统,就是通过解经注经,来发挥自己的思想。所以这个《六经》对于中国的我们讲的通知思想的行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史的源头就要归到《六经》。这个《六经》实际上在孔子前已经有,孔子对它的工作主要是对它进行整理。这是对传承中国文化,他做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孔子生命的最后四年,打击接踵而至。公元前483年,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因为家境贫寒,只能薄葬;公元前481年,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去世,孔子伤心地大哭,说“天丧予,天丧予”;公元前480年,孔子最倚重的弟子子路死于卫国内战,死时被砍成肉酱,十分惨烈。孔子为之大哭一场,让家人把厨房中的肉酱倒掉,害怕联想到子路。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孔子弟子很多,也有比较亲近的弟子,比如说颜子,颜回,比如说子路,比如说子贡,那么这些弟子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些弟子对于孔子的理解可能也有侧重。但是这些人跟孔子朝夕相处,形成了很深的感情。

公元前479年,孔子自作了一首歌,【泰山其颓乎,梁山其坏乎,哲人其萎乎。】他的学生子贡听到后,赶去看望他,他对子贡说,“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啊,天下明王不兴,没有人听我的,我快要死了。”七天以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孔子的一生,始终以周公为榜样,非常希望能像周公一样,在政治和文化上有所建树。然而,生不逢时,他的一生基本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但是,孔子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上,表现出了执道而行,不畏其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孔子死后,弟子们主动为他守丧三年,子贡甚至守丧六年。在当时,只有子女为父母,臣下为君主守丧三年的规定,而在礼制荒废的情况下,三年之丧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孔子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学生们,使他们成为自己理论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这里面折射出来的,是一种师生的一种情感。那么孔子和他弟子的这种情感,也成为中国传统师生关系处理的一种样板。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也是了解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义礼智信。《论语》对汉民族的文化认同、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用梁漱溟先生的话说,孔子把他以前的中国文化都集中在他的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出来。显然,《论语》它代表了孔子的一些对人生对社会对修身做人的一些看法。所以就是说它是我们上古文化的一种结晶。

钱逊(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现在我们讲世界四大文明,儒学、佛教、基督教、伊斯兰,这四大文明大体上都是在这个时期里面形成的。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讲,就是说,儒学,它是和那三大宗教并列的现在影响人类最大的四大文明之一,所以,孔子他不仅是中国人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个代表之一。

方克立(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孔子的思想啊就是说,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很大,同时他也传播到周边的国家,比如韩国、朝鲜。孔子的思想,实际上是整个东亚,儒学都是占据主导地位的。

孔子既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有学者称,自古以来,教师是数目可谓不可胜数。但是像孔子那样,凭个人的身份并完全依靠对年轻人的教导,而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教师,却是屈指可数的。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也都开学收徒。到战国时期,儒家已经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最为兴盛的学派之一。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上入朝堂下进闾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和传统文化的轴心。孔子,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对世界文明也有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


【自用/中国通史解说词文字稿】13孔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