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5.2 《孙子兵法》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孙子兵法》
我国最早的一部兵书。春秋时齐国人孙武所著,他曾将此书献给吴国,吴王任命他为将,他以三万军队打败楚国二十万军队。《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军事经验的总结。魏曹操曾为此书做注解,现在的本子包括曹操以后十家的注解,称《孙子十家注》。
《孙子兵法》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共十三篇,约六千多字。它论述了战争与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的关系;论述了选将条件、攻守形势、虚实变化、夺取主动、择利行军、考察地形、以火攻敌、使用间谍等问题。这部书揭示了一些战争中的重要规律,包含有朴素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孙子兵法》提出“兵者国之大事”。认为军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可不察”。它指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道[1]”、“天[2]”、“地[3]”、“将[4]”、“法[5]”,这五个条件具备的情况如何,“以此知胜负矣”[6]。《孙子兵法》强调要“知敌之情”,根据客观情况确定自己的行动。它把战争看作是一种变化多端的运动,“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但认为战争的规律又是可以认识的,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7],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
《孙子兵法》认为矛盾是可以转化的。战争中的强弱、众寡、存亡、攻守、进退、虚实、动静、奇正、胜败、生死这些矛盾不但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8]。它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矛盾的转化。敌众我寡,我可以通过变化莫测的行动,使敌人处处防备,分散他的兵力,“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共其一也”[9],敌众我寡便转化为“我众而敌寡”。敌人的有利条件可以通过我之主观努力促使其向不利条件转化,“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亲能离之”[10]。
《孙子兵法》提出力争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可以用各种假象迷惑敌人,“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11]。灵活使用兵力,“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攻击敌人不防备的地方,行动出乎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我之意图敌人无法捉摸,我做到“无形”;敌人的行动我了解,则敌“有形”。以“无形”对“有形”,我主动而敌被动,我进攻时“敌不知其所守”;我防御时“故不知其所攻”。我不欲成,“敌不得与我战”,我欲战,“敌不得不与我成”。我“立于不败之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也就夺得了战争的胜利。
《孙子兵法》古代被称为“兵经”,在我国历史上有相当影响。它提出的战略战术原则,有些直到今天还有价值。教员在《论持久战》中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当然,这部书是两千多年前剥削阶级的著作,难免有它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注:
[1] 民心的向背。
[2] 天时。
[3] 地利。
[4] 将帅的指挥才能。
[5] 法令是否严明。
[6] 《孙子兵法·计篇》。
[7] 《孙子兵法·谋攻篇》。
[8] 《孙子兵法·势篇》。
[9] 《孙子兵法·虚实篇》。
[10] 《孙子兵法·虚实篇》。
[11] 《孙子兵法·计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