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程序正义”

全国卷怎么考?选择题命题语言有何特点?哪些常见点要get到?这一次的《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统统告诉你!

“程序正义”的概念分析
赵旭东在《程序正义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一文中指出:“程序正义,是这样一种法律精神或者法律理念,即任何法律决定必须经过正当的程序,而这种程序的正当性体现为特定的主体根据法律规定和法律授权所作出的与程序有关的行为”。
叶剑泉在《程序正义理论的价值及其实现》一文中指出:“程序正义理论主要是围绕诉讼程序中公平正义的问题而展开的。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的英国抑或是现代法治,程序正义都是重点针对诉讼而言的。在司法实践中,程序规则通常与审判活动紧密相关,主要是围绕诉讼程序来进行的。”
(一)苏格拉底审判
苏格拉底审判的实质是指一个以言论自由著称的城邦对普通公民以言论的罪名进行审判并判处极刑,它普遍被认为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最大悲剧。苏格拉底宁死不逃,看似是对法律的信仰,实则是对程序的遵从。苏格拉底审判表明,虽然通过合法程序达成的判决有时是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但公民必须遵守法律,遵守合法程序所作出的判决,它体现了一个城邦乃至一个国家法律的至高无上和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程序的意识。
(二)近现代西方程序正义理论
程序正义理论虽起源于古希腊,但最初在司法实践中作为法律原则予以引人的却是英国,而后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弘扬。英国《自由大宪章》明确规定,王权要受到自然正义原则的限制。《自由大宪章》首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认可了程序正义理论,使其成为程序正义理论法律规定的渊源。在美国法律中,程序正义理论被表述为“正当法律程序”。美国正当法律原则的规定,更多是为了制约和限制公权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以“正当法律程序”为核心的程序规则在美国随后的司法实践中得以形成和确立。
在现代社会的法治实践中,程序正义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弥补实体法不足,追求司法公正
实践中,实体法规定的原则性和抽象性所带来的局限性和法律漏洞,赋予法院以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尤其是在民事纠纷中,由于法官的专业素质高低不一,对公平正义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导致裁判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实体正义很难衡量。正是为了避免实体裁判中存在的局限性和弊端,才对程序法进行不断完善,用以弥补实体法的不足。
(二)维护法律尊严,确保法律权威
法律的实施固然离不开国家强制力来作保障,但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程序设计支持而一味地依靠国家强制力,有可能使法律沦为粗暴的机器。人们对法律的尊重、对法律权威性的认可,来自于公正的法律程序的运行。程序正义的价值就在于按照现有法律,在科学设计程序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正当程序,让社会公众真正感受到法的神圣、公正和尊严,从而自觉、自愿地按照法律去行事,自觉地识法、用法、守法和护法。
(三)强化权力制衡,规范权力运行
程序正义是制度设计的基石。现代社会发展中,随着行政权力的扩张,实体法的控权机制日益显得力不从心,程序正义理论的引人,给予人们在权力制衡的制约机制上以更多的选择。权力的行使应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正当程序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约束机制,有效地弥补了实体法之不足,使权力在公平、公开、公正的轨道上运行。”
高考命题分析
1.(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解读材料信息,材料展现了雅典司法审批的流程,最终是陪审团投票确定当事人是否有罪,从中可看出民主原则贯穿了雅典的司法过程。在雅典,妇女拥有不完整的公民权,雅典注重保护成年男性公民的利益,而且雅典拥有完整的司法审判程序,B、C、D表述均错误。
【答案】A
2.(2012·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 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考点】古罗马法
【解析】题干反映依据《十二铜表法》规定致使原告正当利益没得到法律的保护,说明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B项正确;AC与史实不符,D项容易错误,原因在于题干材料的表象认识。
【答案】B
3.(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解析】自梭伦改革后,雅典建立了定期选举执政官的共和民主制度,但有时也有人通过暴力或其他违反正当程序的手段夺取政权上台执政,这些人虽然出身贵族,但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基础,一般都比较重视占人口多数的平民的利益,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他们的权力来源的不合法性,故而在希腊人心目中,他们都是僭取政权的僭主。这一现象说明,贵族阶层在法律上并没有垄断国家政权,否则僭主们就无须采用非正当手段了,故而A项可以排除。僭主现象在当时虽非个案,但毕竟是少数,并非普遍存在,这说明通过法定程序民主选举执政官已是雅典政治生活的正常方式,故而B项是错误项。梭伦改革后,平民获得了选举国家官员和参与政府决策的政治权利,而且,僭主们能够攫取执政权都是通过争取平民的支持而实现的,这恰恰说明了平民享有了基本政治权利的历史事实,故而C项也是错误项。但凡权力来源不合法,则被普遍视为僭主,并给予流放等形式的相应惩罚,而不存在古代中国那种成王败寇的现象与理念,这说明在那时的雅典,选举产生执政者的民主政治已经是人心所向,故而D项是唯一的正确项。
【答案】D
4.(2009·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9)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解析】A选项与题干中的“当事人若不向法庭起诉,法庭即不予受理”不符,C选项与题干中的“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不符,D选项与“法官审判应重证据”不符,C、D的表述都过于绝对。
【答案】B
5.(2014·海南单科·9)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
A.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
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
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考点】罗马法
【解析】题干信息中没有反映出希腊司法制度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介绍是审判程序,标志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的是《民法大全》,故B项错误;司法程序的完备与政体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法定程序”“ 审判团参与审判”等信息说明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性,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4)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总统职权的行使
【解析】材料涉及的是联邦政府内部总统和内阁成员之间的矛盾斗争,与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无关,故A项错误;依据1787年宪法,总统和内阁有明确的权限划分且总统有权任免内阁成员,故B项错误;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只是总统行使职权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美国总统亚当斯和内阁成员都属于联邦党人,两者政见不同是属于联邦党派内部的斗争,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5·海南单科·1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考点】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A
8.(2016·山西一模·31)公元前406年,雅典的10位将军在指挥对斯巴达的海战中取得胜利,却被指控犯有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他们虽然努力证明自己无罪,但是公民大会还是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这说明古代雅典民主( )
A.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B.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化倾向
C.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
D.程序的公开保证了结果公正
【解析】根据材料“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并不能体现人文主义情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并不是一种理性的体现,说明存在主观情绪化,权力滥用,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流露出希望权力制约平衡和程序的公开保证了结果公正,况且程序公开结果未必公正,故C.D项错误。
【答案】B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