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覺山語錄(四)301~340
301.三五一都三個字。古今明者實然稀。東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巳還成生數,五三家相見。結嬰兒三家者,意身心也。身為精為坎,一又為情為兌,四兌為水母,心為神為離,二又為性為震。三震為火母意即戊巳土也。心五身五意五三者本來合一知三五之一則知鉛汞不離玄牝無處可尋。身歸心,心歸意,意歸虛,五乃虛中數也。歸虛。故身心意皆五。
302.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坎中為金,為情為身,為精以性,攝情。故曰九還九,乃金之成數也。離中為火,為性為心,為神煉神,還虛,故曰七返七,乃 火之成數也。丹雲,父母未生以前是金母之基。釋雲未生此身,性在何處。歸性初者,煉化而還虛也。虛則金剛不壞。303.丹道用卦火候用爻。紫陽真人云,此中得意。休求象。若究群爻謾役情。又曰:煉精在知時。所謂時者,古人云時,至神知鉛遇癸生須,急採。猶吾儒研幾於良心,覺時其亦有取爾也。
304.火木水,無定體功夫,全歸在土金。土故有金剛不壞之說。惟金剛,故能生水。生木生火。於人為生仁。仁體剛而用柔,因所生也,五事。一曰貌,貌曰恭,恭作肅,坎體剛也。故學全在忠信,忠信土金象也。305.巷伯之惡惡是矣。然至曰:投之豹虎,投之有此,似非處譛自保之道,曰:巷伯近侍於王,可以直言無忌。凡百君子敬而聽之,蓋戒人之勿為譛謀,以免士大夫之禍。忠愛所發也。306.白駒生芻一束,其人如玉,愛之至矣,然曰:賁然來思爾公爾侯,逸豫無期,則所以留之者或非其道,宜賢者終於還去也。307.尹吉甫六月北伐,許大功業,而詩人稱之者不過曰:文武吉甫,萬邦為憲。即其來歸燕喜,所興共飲者,亦不過曰:侯誰在矣,張仲孝友,可知古來大將之道。如是今之取威制勝而無其本者,皆小材也。308.天保以上治內,朵薇以下治外,乃亦以燕勞詩歌用。308.之於內外耳。而謂之治者,文武之治,不在於慎防維之具,而在於通上下之情仁感也。309.有畛而後有是非,是非無窮,故老子曰:因是又曰無適。夫已與物對,然後有是非之見。惟忘物我,斯無是非之見。而見物有是非之心。莊子曰:彼是,莫 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於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故曰莫若以明偶者對也。是又併是非之心。無之忘則,是無則不是。惟明字善用,則是也不 然,只一無窮,一環中,亦無著落,故義之與此。
310莊子大宗師篇已外生矣,而後能明徹,明徹而後見獨,謂此性無對,故為獨也。以明徹為見獨,俗儒亦未易說得到此。
311.或謂禪宗多機鋒之言,於劍刀上工夫甚速?曰:說機鋒劍刀,終是險道,無誠意。孟子所言,五教者乃君子之教,然時雨不屑,未嘗無機鋒也。
312.吾儒之學,自其末流也,有數等。佛之學,其失之也,亦有數等。佛之上也,以解脫為正宗,禪定為兼修,其次禪定為正宗,多聞為兼修,又其次多聞為正 宗,福德為兼修。又其次福德為正宗,辯諍為兼修。又其次,辯諍為正宗,解怠為兼修。自多聞而下已,無可與言者矣。今之正宗,隨緣而無事鍛練者,皆解怠也。
313.佛氏原無二教,及五祖成就,神秀多就威儀拂拭上,而六祖則又專就頓悟員通發之。迄今取頓悟而不取拂拭,此佛教所由偏也。吾儒學術,今亦似之故失中而難返。
314.晦翁謂自漢以來,專用黃老。東晉佛法漸盛,大率卻祖老莊,迨達磨入中國,然後一切掃蕩直指人心而諸子百傢俱廢。又曰當時佛學,只是說,無存養功 夫,至唐六祖始教人存養。所謂存養者也,只是存養,個無存養功夫。近時所說金剛等經,又有援儒而雜人之者。蓋吾儒好佛之惑,將儒與佛俱失其本旨,至惑初學 滋甚,此卻所當論也。315.朱子謂儒以理為不生不滅。釋氏以神識為不生不滅。夫理因神識以發儒豈能外神識以自存。但吾儒理與神識為一物。而釋之神識,恐理為之障耳。理豈為障,障之者,意也。象山曰善,最害心,故晦翁疑之。316.凡夫不趨道,惟恣六情。乃行六道。一念計死生,即落魔道,一念起諸見,即落外道。見有生趨起滅,即落聲聞。道不見有生,惟見有滅,即落緣覺。道法 本不生,今亦不滅,不起二見,惟是一心,乃為佛乘。又曰凡夫逐境生心,心遂欣厭。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則境空,境空則心滅。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 可除,只益紛耳。故萬法惟心。心亦不可得,復何求哉。故曰般若為慧,即無本心。夫其言曰:不起二見。惟是一心。已自明白而又曰忘心。心亦不可得,即無本 心。等語。蓋其過高之學,不免多為周遮之詞以成其空。周遮處即空病也。惟不生不滅,心境兩忘得之。除境,非是無境,則亦非矣。
317.達摩滅寂有著腳即是無著腳。故其道不可行。夫子棲棲依依不著腳,即是有著腳。故仁意滿天下。
318.未出輪迴必嗔圓覺。彼圓覺信一從輪轉。儒者常喜而樂道之,不知圓覺還是打得破底。圓覺便被這些子枉了一生,輪轉亦何用也。
319.證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此西來本旨也。而達摩面壁九年又曷為幻。及二祖求安心法,達摩曰:將心來替汝 安。則亦非以心為風者。豈皆以是為幻。功耶二祖在雨花台說法,天花散落後,見達摩說他這些,浮氣不能成性,遂截臂示信,以盤獻跪雪中,雪沒頸。然後乃得其 傳,然則達摩面壁。或雲是鍛練他人法為如此。等浮氣者,亦未可知。故予常於坐中往往,見友朋識者,一開口輒盡吐其平生,亹亹如傾流,使人應接無可間處。此 又達摩之所不與也。未得其意吾於達摩又安可易非之。320、佛氏千百億化身未了一身。吾儒只了一身,卻是千百億化身。321.佛如浮萍隨處自在,只是無根,其言性命亦無根之性命。322.佛不知吾性,卻能言吾病,曰:四百四種病,宿食為之根。三迷八難苦,色慾為之根。流轉生死道,貪愛為之根。323.有僧多寶,老僧借觀之畢。拜謝曰:未與。何謝之有,老僧曰:爾與我皆只得一觀。我觀之與爾藏之何異。是高識不是常道,又一小僧具齋飯約。次日請師僧共飯之,師僧不許。小僧曰此亦常事。僧師曰:安知吾有明日否。是有心不是無心。
324.有釋徒於山中靜坐定心數年。自謂可以出矣。一過河埠,失跌,不覺心動。復回山中習之。蓋其道因物見心而無心可見。原不在事,頗亦近之。但不於事時磨練還是煮空鐺也。
老、釋二者,本來無所從事,論道不全,流於談資。佛有說而無經,皆迷惘遐思矣。
325.恆河沙者靜也。即無心無善無惡之謂。
326.將謂心上別有一法可證可取。遂將心覓心。不知心,即是法。當下無心,便是本法。又云為有貪嗔痴,即有戒定慧。本無煩懊焉。用菩提將心無心心卻成有 心。本無心亦無無心者,默契而已。其雲默契二字善矣。而下又云:言語道盡,心行處滅。有何可契,使人難於體當此。其所以終不免為寂滅也。
327.問智食識食如何?曰:四大之身,肌瘡為患,隨順給取,不生貪著,謂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別,惟求適口。不生厭離謂之識食。二食分別識,勿論矣。智食之中,猶當補之一語曰禮食。
328.苟不於心法上悟,惟於教法上悟。俱為聲聞,終成逐魂。
329.何謂化城其言?曰:無佛無眾生,無能無所,何處有城。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等覺。妙覺皆是權立接引鈍根人語,言若是上根人,他自己尚不可得,何況 更別有法當情。前輩每令士人謹禮不透者,看庄列亦以其接引鈍根之法。令人善用之,不以人廢言,亦取善之道也。
330.佛說法身報身化身,一也。法身,說身性虛通法。報身,說一切清凈法。化身說六度萬行法。法身不可以言語聲音形相文字,而求無所說無所證。故曰:無法可說。報身化身皆隨機感見,所說法亦隨事應報以為攝化,皆非真法。故曰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夫既說有法矣。乃亦隨機攝化矣。而又以為無所說。所說非真法。白沙先生謂其為大儱侗是也。
331.問十八界其言曰同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六根各與塵合,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 意與法合。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無所有。惟束六和合為一精明,但不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縛不契本心,自如來付法,迦葉以來,印心而已 胡康侯所謂句句是,字字,合然而不同。亦此類耳。
332.現在過去未來為三世。三世俱捨,只是一切俱捨。惟虛中順應。自無念無三捨見。
333.古人心利繞聞一□使乃絕學所以喚作絕學。今人只欲得多知多□□□義喚作修行。正如多與兒酥乳喫消與不□□□,不知三乘學道人皆是此樣。盡名食不消所,□□,解不消皆入毒藥。此亦吾人通病視此當為一省。
334.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是你清凈法身,名為阿耨菩提。若不如是,過此一關。他日盡被老子栲校。夫言心似矣。然曰無住生心,還落二見,不免猶有栲校在生字上,善用得之。
335.六祖語明上座云:不思善,不思惡,正當與么時,還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時,而明上座,於言下忽然默契,此佛氏宗旨。但於已生已感,心性印證。不來惟無所思而思為。當只不可于思上添病耳。
336.聖人無心即是佛。凡夫無心,莫沉空寂否?師雲法無凡聖,亦無沉寂。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有之與無,儘是情見。所以雲見聞如幻,醫知覺乃眾生。祖師門中只論息機忘見。息機忘見四字,亦善。然不若依本心生幾自然,而不起見得之。
337.佛以廣大之心□□乘之教人。乘者教人持五戒而常獲人身不墜。□□□□天乘者教人修十善而報得天身不止於○。教人由聲聞緣覺以至於佛道,□死生常住 不滅。證無上覺,還度眾生也。天下之大道,遠理孰有過於此者。世有大道遠理而懵然不知,方且恃其聰明,矜於聲勢謗褻聖教,多積過愆而自趨於惡道,其亦可哀 也。已大抵人有此身,其生也甚難。其死也甚易。世尊握土以示其徒以為輪迴。於四生六道之中,得人身者,如手中之土。失人身者,如閻浮之土。蓋謂為善之時 少,而謂為惡之時多。是以得人身時少,而失人身時多。則其生也豈不甚難哉。338.經雲若欲離苦,先去無明。則諸業不生,故身心安樂。凡百迷途,皆由不知不覺,有之此等,指出病源,君子所不廢也。
339.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涅槃閻王,俱是寂滅。到處此,則三昧無漏之說也。故儒欲生,而佛欲死。
340.空假中三輪觀法靜,即空觀動。即假觀動靜交,即中觀。夫三觀究竟一□觀,觀量有假?惟空故有假中又何在哉?無物則□□,□空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