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tu】电能传输形式的演变及柔性直流电网短路电流实用计算——郝亮亮老师

大三的下学期我们参加了两次学术讲座,第一场是由中国电科院系统所的资深专家何联初主任带来的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电力系统专业方向发展与思考的报告,第二场是北交大网红副教授郝亮亮老师介绍电能传输形式的演变及柔性直流电网短路电流的实用计算方法。
学术报告的时间都定在了学期的中后期,这会儿我们都早已结束了本科阶段所有的专业课程,对于学了两年半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学科体系和专业前景等都非常熟悉,很适合深入了解电气领域的一些学术成果和科研进展,以及提前了解进厂实习的一些内容。大二的时候张教授也邀请我们“蹭”过一些讲座,不过那时候的讲座都是在腾讯会议上举办的,如今终于可以在教室里现场见到专家,机会还是挺难得的。何联初老师对于电力系统新技术和智慧能源等领域有着深入研究,向我们介绍了能源互联网的特性和主要的背景意义,以及电力科学的仿真技术。针对目前能源格局的现状及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他多年总结的发展思路和新理念,也让我们对于电网行业的工作大概有所认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目前电力系统研究热点“源网储荷”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场景构建。他也讲到了我们所在的学院路地区是个北京范围内学术氛围很浓厚的地方,天时加上地利,对于做学问和积累人生阅历有很大的帮助。学习完这些专业的内容之后何老师话锋一转聊了很多学习观念和人生发展的话题,比如提升软实力,还有多读书,取长补短,多领悟经典,以及将工程思维融入到所学知识和生活阅历当中。
郝亮亮老师首先全面梳理了电能形态变换的基本方式和电能传输形式的演变,接着生动地介绍现代交直流混联网络的组网方式,最后简单概述现代直流电网的短路电流实用计算方法。其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电学中比较冷门的小细节,受益匪浅。经历很多次发展变革的交流输电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诸多难题,在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方面,交流的输电容量和输送距离会受限。两个不同工作频率的交流电网无法直接相连,而且两个同频电网组合会降低系统运行稳定性,短路容量也会增大。由于电缆电容远大于架空线路,充放电电流也会产生很大的损耗。根据实际综合比较分析,超长距离的输配电还是更适合直流电,而这正是当下需要重点研究分析解决的问题。柔性直流电网故障电流和我们本科阶段所学的电力系统分析相关理论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和更深的难度,而经过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学建模和复杂网络拓扑近似简化,提出了工程通用计算方法,并在张北工程实际应用中得以验证。讲座结束后我要到了郝亮亮老师的签名,恰以作为日后读研努力考向北京交通大学的一种激励。
疫情之下度过的大学本科的时光感觉过得很快,转眼间连我们学院19级的学长学姐都已经毕业离校了,下一年也轮到了我们毕业升学或者就业。郝老师所说,电气工程领域大有可为,解决实际问题真正靠的是基础的扎实。要进行研究,就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书本上和课堂当中,更要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质疑现有知识,由浅入深,不断尝试,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在这两场学术讲座中我们所收获的不仅是更广阔的知识内容,还有工程技术中的观念和素养,无论对于日后深入学习哪些专业以及进入什么类型的工作岗位都是同样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