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笔记
重点难点 1.中外文化交流发展的过程。 2.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文化的传入 (1)过程 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 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④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教并行”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出现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只是体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佛教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佛教以其思辨的繁富和巧密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启迪作用。 (2)佛教以其广博的内容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知识界,特别是语言学。 (3)佛教文化的传入,给当时的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 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入 (1)明末,利玛窦等来华,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2)《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3)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 (1)过程 ①鸦片战争后,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西学传播渠道大大增加。 ②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③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④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2)影响 ①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②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③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④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科技、文化、思想、宗教等)向中国逐渐传播渗入的历史过程。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它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来华为标志;第二个阶段是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后,伴随着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到中国,中国也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1)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2)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3)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4)14世纪,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5)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唐朝“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一方面促进了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对外传播泽被东西,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有利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对欧洲的影响 (1)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4)欧洲人借鉴中国的活字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5)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有哪些? (1)造纸术传入欧洲后,廉价的纸张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制造出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4)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以新航路的开辟为开端,人类历史开始形成一个整体。 总之,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成为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强大力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给欧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带来了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中国佛教的发展与外传促进了周边国家佛教的发展。 (2)周边国家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对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历史证明当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政策,重视对外交往时,将会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也会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反之,故步自封,闭关锁国,将会中断中外文化的交流,最终导致本民族文化停滞不前。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国际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国际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1)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各地区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3)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5)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国家间、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增进共识,从而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在一张地图上,出现了“欧逻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等汉字地名,“大地是球形的”这一观念被引入了中国。这张地图的绘制者是( ) A.沈括 B.马可·波罗 C.利玛窦 D.徐光启 材料中这些地理名词是明清时期由传教士带到中国的。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故A项错误;马可·波罗是在元朝来到中国,故B项错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参加编绘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传播西方一些地理观念,故C项正确;明朝科学家徐光启是这些地理观念的接受者,故D项错误。 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 ) A.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儒道思想的融合 C.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D.道教危机的出现 材料信息“道教典籍”“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表明这一时期道教典籍中吸收了儒家思想,这反映了儒道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在传统官制以外另成系统的一个机构,这个名称不仅反映了“天朝”观念的动摇,也反映了近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另置一个新物。这反映了( ) A.中国近代化的复杂性 B.中国近代外交的开端 C.除旧与布新同步进行 D.洋务运动不符合时代要求 材料“而是在旧物边上另置一个新物”反映近代化新旧并存,A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开端”,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不是新物取代旧物”,C项错误;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