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和人文学科领域的领先专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影响
人工智能和人文学科领域的领先专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影响
2023年7月7日,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科创厅举办了名为“2023 IJCAI-WAIC大模型与技术奇点:人文与科学面对面论坛”的盛会。这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的5位人工智能专家和5位知名人文学科领军人物,共同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人工智能发展是否会对人类文明造成奇点式影响。论坛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讨论。
论坛的网首要部分聚焦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与会嘉宾对于这一迅速发展的领域持有积极的态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知识获取方式,从提出问题到获得答案的转变,从获得知识到辨别知识的转变,甚至将人与机器的关系取代传统的人与人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许纪霖则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将对学科的教学模式、评价标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可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提出问题,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也引发了哲学界的思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现有的哲学框架和概念体系如何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对各学科提出了新的挑战。袁振国指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对传统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构成了挑战,学习的自主性和知识的系统性都面临着颠覆。这使得教育界需要思考如何构建适应新背景、与网、人工智能和大规模模型相适应的教育新形态。许纪霖则提到了人工智能的具身化发展趋势,他对于人工智能拥有自我意识的问题表示担忧,并强调了人类需要在面对未知时保持审慎的重要性。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涌现也引发了人与机器共存的问题,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是否能够和谐相处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论坛的第二部分集中讨论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对人类文明造成奇点式影响。与会嘉宾对于未来十年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关系进行了预测和展望。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认为,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取决于人类自身的选择和行动。他强调了对人工智能和人类关系的处理需要结合中国的忧患意识和古希腊的好奇心态。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吴院长提出了技术政治学的概念,并强调了在人工智能时代,发展政治智慧来应对文明性挑战的重要性。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托比·沃尔什则表达了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担忧,包括人类知识被AI收集而无法得到价值回报以及社交媒体的分裂性和伤害性。
对于智能的本质和人工智能是否会拥有意识的问题,与会嘉宾持有不同的观点。童世骏认为,人工智能只是人类的工具,人类具有意识的特征机器无法复制。沃尔什认为机器的意识仍然是未知的,但他提出了关于赋予机器意识后需要给予其权利的问题。吴院长则指出,当前的技术发展路径意识的产生非常困难,但随着规模效应的出现,人工智能领域的新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他认为,应对人工智能的改变已成为全社会的挑战,需要尽快思考如何应对。
这次论坛是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组委会指导,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IJCAI)中国办公室、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承办,华东师范大学奇点政治研究院、安远AI、HyperAI超神经数据科学社区、德汇科技创新中心协办。这次论坛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的平台,推动了人文和科学的对话,共同构建人机共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