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战苏德战争(第四期)

2023-02-26 16:48 作者:七年大乱战  | 我要投稿

明斯克战役

(一)1941年6月22日~7月9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冯·博克元帅)根据“巴巴罗萨”计划企图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实施钳形突击,围歼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和明斯克地域的苏联红军集团。苏联红军西方特别军区(开战后改编为西方面军,司令为巴甫洛夫大将,7月2日起为铁木辛哥元帅)奉命固守突出部及其以南共470公里宽的边境地带,掩护主力展开。德军参战兵力为56个师又2个旅及1个航空队,苏联红军参战兵力为44个师。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突然出动数百架飞机轰击苏联红军西方特别军区的26个机场,当天击毁苏联红军飞机738架,夺得制空权。德军第3装甲集群从苏瓦乌基地域出发,在苏联红军西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的接合部突破防御,尔后向维尔纽斯、明斯克方向发展进攻,第9集团军随后跟进。第2装甲集群从华沙以东地域出发,迂回布列斯特要塞,继而向斯卢茨克、明斯克方向快速推进,第4集团军随后跟进。23日德军占领格罗德诺,苏联红军第10和第3集团军各一部向该市实施反突击,未达目的。24日德军占领维尔纽斯,巴甫洛夫大将急令西方面军预备队前出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25日德军向西方面军深远后方实施两翼包围,使其面临被合围的危险。苏联红军第3和第10集团军奉命通过仅剩60公里宽的走廊,撤离突出部。

(二)26~27日德军2个装甲集群先后进至明斯克近郊,并于28日占领该市,西方面军主力第3、第10集团军的11个师在比亚韦斯托克和明斯克之间新格鲁多克附近地域陷入合围。29日德军第9和第4集团军在比亚韦斯托克以东地域会合,将被围苏联红军分割为两部分。1941年7月9日被围苏联红军大部被歼,一部分散突围,一部在德军后方开展游击活动。据德军战报:此役俘虏苏联红军32.4万人,缴获坦克3332辆、火炮1809门,几乎占领白俄罗斯全境。虽然巴甫洛夫犯了一些错误,但是当他在地图上发现部队将被包围时他在危急关头做出正确的决定,立刻将明斯克附近的部队撤出,这使得大部分的士兵和军官幸存下来。在明斯克以西的边界地区的苏军向着明斯克进军,但此时明斯克已被占领,因而成了自投罗网。库兹涅佐夫(1902年7月24日—1974年12月6日)的第三集团军尽然有序的撤退,而此时德国的飞机与步兵紧随其后,在卡夫瓦维斯科附近的所谓瓶颈地区形式更为严峻。在涅曼河上的渡口夺取之后库兹涅佐夫的第三集团军逃离这一地区,可是他们仍在明斯克以西地区被两个装甲集群夹击。 (三)在一番讨论之后部队决定向南撤退,如果古德里安也乖乖的服从命令(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命令他转向南方去支持龙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对乌克兰首府基辅的攻击),他们突围的机会将很渺茫。随着明斯克战役的失利,或是说整个白俄罗斯地区的失败,迫使西南方面区动用最后的储备兵力,并将部队撤至斯大林防线以东防守。战役中德军发挥快速机动的优势,苏联红军则因准备不足、指挥不当和后撤过迟而蒙受重大损失,但以顽强的战斗掩护战略第二梯队的展开。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1941年第0250号命令: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命令,宣布苏联最高法院就大将德·格·巴甫洛夫、少将弗·叶·克里莫夫斯基赫、少将安·捷·格里高里耶夫和少将亚·安·科罗布科夫的罪行判决,根据国防委员会的决定,鉴于原西方面军司令员德·格·巴甫洛夫、原西方面军参谋长弗·叶·克里莫夫斯基赫、方面军通信主任安·捷·格里高里耶夫和原西方面军第四集团军司令员亚·安·科罗布科夫的惊慌失措行为、未经上级允许擅离战略岗位、导致部队指挥瓦解、指挥不力,根据国防委员会的决定,将以上四人逮捕,并交军事法庭审判。 (四)苏联最高法院于1941年7月22日判决,对德·格·巴甫洛夫、弗·叶·克里莫夫斯基赫、安·捷·格里高里耶夫和亚·安·科罗布科夫的以下指控成立:原西方面军司令员德·格·巴甫洛夫和原西方面军参谋长弗·叶·克里莫夫斯基赫自法西斯德军对苏联开始突然进攻后表现得惊慌失措、指挥无方,坐视部队指挥的瓦解,导致大量武器和仓库落入敌手。擅离西方面军战斗岗位,致使敌人有机可乘,突破方面军防线;原西方面军通信主任安·捷·格里高里耶夫理应在方面军司令部和作战部队之间建立持续畅通的通信,但表现得惊慌失措、罪恶地无所作为,未采用无线电联系,致使战争的最初几天各作战部队的军事行动处于无指挥状态;西方面军第四集团军司令员亚·安·科罗布科夫表现得惊慌失措、罪恶地无所作为,可耻地抛弃信任他的部队,致使集团军瓦解,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德·格·巴甫洛夫、弗·叶·克里莫夫斯基赫、安·捷·格里高里耶夫和亚·安·科罗布科夫背弃军人誓言,玷污红军战士的崇高称号,忘却自己对祖国的责任,他们的惊慌失措和懦弱、罪恶的无所作为、瓦解部队的指挥、将武器和仓库交于敌手以及擅离战斗岗位的行为给西方面军的部队造成严重损失。根据苏联最高法院判决,德·格·巴甫洛夫、弗·叶·克里莫夫斯基赫、安·捷·格里高里耶夫和亚·安·科罗布科夫被剥夺军衔,判处枪决,判决已执行。

(五)1944年实施维捷布斯克—奥尔沙战役、莫吉廖夫战役、勃布鲁伊斯克战役的结果是德军第4集团军基本兵力陷入苏联红军的深远包围,在鲍里索夫卡地域、奥西波维奇地域作战的各方面军快速兵团,距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仅100公里。而向明斯克方向撤退的敌军主力则距明斯克130—50公里,无法摆脱从东面进攻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在此情况下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通过6月28日训令给各方面军下达合围并歼灭德军第4集团军的任务。战役企图是在已展开的对敌追击过程中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为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左翼以及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右翼一部向明斯克方向实施迅猛的向心突击,与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司令为扎哈罗夫大将)协同,合围并粉碎敌第4集团军基本兵力,解放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同时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司令为巴格拉米扬大将)、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右翼、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一部应继续向西迅猛进攻,消灭敌开进中的预备队,为向希奥利艾、考纳斯、华沙等方向发展进攻创造条件,各方面军未经间歇即着手完成所赋予的任务。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在6月29—30日间进抵别列津纳河,在数处强渡该河,开始向明斯克迅猛前进。7月3日近卫坦克第2军首先突入白俄罗斯首都,在明斯克方向和巴拉诺维奇方向追击敌人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也同样顺利地行动。该方面军快速兵团(近卫坦克第1军)于7月2日夜间从南面迂回明斯克,并前出到东南郊,在此与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会合,这样就完成对德军第4集团军基本兵力和第9集团军部分兵团的合围。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也同时向明斯克方向进攻,他们牵制、分割和消灭德军各部队,大让其脱离和迅速西逃。苏联红军航空兵牢固掌握制空权,对德军实施强大突击,使其难以有计划地撤退军队和调遣预备队。 (六)游击队给进攻明斯克的苏联红军提供很大帮助,每个方面军都有白俄罗斯游击运动司令部的作战组,负责协调各游击兵团、支队与苏联红军部队的行动。游击队在德军退路设伏,袭击德军司令部和个别部队并夺占渡口、实施侦察,至7月3日日终前白俄罗斯首都的德军已被完全肃清。7月4日白俄罗斯第3、第1方面军进抵纳罗奇湖、莫洛杰奇诺、克拉斯诺耶、斯托尔布齐、涅斯维日一线,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赋予的任务遂告胜利完成。7月5—11日苏联红军在明斯克以东消灭德军10万余人的集团,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第33集团军、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第50集团军一部和第49集团军负责执行这一任务。在明斯克以东合围德军重兵集团是在距敌防御前沿200公里处计划和实施的,这证明苏联军事学术的高水平。完成这种任务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各方面军无论沿平行道路(白俄罗斯第3、第1方面军),还是从正面(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追击退却之敌,互相间都进行周密协同。在明斯克战役中合围的对内正面和对外正面军队之间协同的组织问题,按新的方式得到解决,对外正面的军队并未象以往合围战役(如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役)那样在一定地区转入防御,而是继续向纵深发展进攻,使德军不可能组织其被合围集团与合围的对外正面基本兵力之间的直接协同,因为对外正面在不停地移动。苏联红军在追击过程中从行进间顺利克服许多江河及其他天然地区,苏联红军十分重视教育补充的新兵,特别是从新解放区征召和第一次来到前线的新兵。苏联红军50余个兵团和部队由于在明斯克战役中英勇善战,被授予“明斯克”光荣称号。 大纵深

(一)苏联元帅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是大纵深理论的创始人,斯大林为巩固权力、排除异己于1937年6月1日以叛国罪宣判图哈切夫斯基死刑。最早对大纵深战役思想进行研究的是弗拉基米尔·基里阿科维奇·特里安达菲洛夫(1894年3月14日 - 1931年7月12日),他提出为了夺取对敌人的全面胜利必须实施一系列连续的突击,以打击敌人的所有兵力,打乱敌人的组织,使之无法继续进行顽强抵抗。一战后军队和武装的发展非常迅速,军队已有新的技术装备,同时军队中已建立新的兵种。这些军事上的进步使进攻的威力大大增强,于是军事家们提出大纵深战斗的基本原则,规定在兵团和部队的战斗队型中应建立突击群、牵制群、预备队以及火力群。突击群用于主要突击方向上实施进攻,牵制群用于辅助突击方向上作战,其任务是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保障突击群的顺利进攻。预备队用以完成战斗进程中突然出现的任务,火力群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突击群的快速突破。初期苏联军事专家们认为为了粉碎敌人庞大的集团军必须连续实施一系列在时间上互相联系,并能导致全线胜利的战役。他们在分析当时几场战争的经验和新式兵器的发展情况后得出结论:可以通过实施一系列连续的战役来消灭敌人。

(二)连续战役的理论的实质就是在实施头一个战役的过程中就考虑并准备下一个战役,以防止供应中断和运输堵塞,达成战斗行动的连续性,不给敌人以变更部署和组织战斗的时间。连续战役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后勤工作是否跟得上,根据这个理论时方面军被认为是一个战略单位,遂行统帅部赋予的任务。它应当统辖一个战区内的军队,并应当能够为了解决一个总战略任务而在几个作战方向上实施进攻。进攻地带的宽度定为300-400公里,战役的纵深定为200公里。但是随着军队大量装备新式武器和技术兵器,连续战役的理论已不再适合未来战争的要求,于是大纵深作战理论应运而生。苏联卫国战争给大纵深战役理论很大的修正,它保留这一理论的总的思想,但根本改变建立突击集团和军队战役布势、组织突破敌防御以及发展进攻等项原则的内容。战役军团的战役布势以及兵团和部队的战斗队型摒弃战前突击群、牵制群、预备队以及火力群的区分,而是由第一、第二(个别情况下包括第三)梯队、合成预备队和各兵种预备队组成。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将在战役和战斗的整个过程而不仅仅在突破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进攻战役中开始采用炮兵进攻和航空兵进攻的方式,即包括冲击前的火力准备、冲击的火力支援和纵深战斗时的火力护送,以便在敌防御的全纵深不间断地支援步兵和坦克战斗。 (三)战后随着苏联陆军完成机械化后主要采用从行进间发起进攻的方式,在炮兵和航空兵进攻内容中又增加开进时的火力掩护。在大纵深理论中突破理论和追击理论是最关键的两个组成部分,同时也着重强调防御时的反突击。大纵深理论要求集团军司令员在选择主要突击方向时应考虑一系列因素,敌方战役企图、敌军集团防御性质和集团编程、地形条件、己方军队状况和能力等。在选择方面军和集团军的主要突击方向时总是力求把实施主要突击的地点选在敌人防御的薄弱处,或能保障最有效地使用各兵种。首先是坦克兵的地形上,此外方面军有时也从当时的战役情况出发(如变更部署复杂困难、地形对我有利,拥有便于进攻的基地等),选择敌人防御最强的地段实施突击。有时为了达成突然性也可选择在地形复杂的地段实施主要突击,但必须做好工程保障准备。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大量集中使用兵力兵器是保障突破和发展进攻的一项最重要的原则,一般在仅占方面军地带总宽度7-12%的突破地段上就集中50-80%的步兵和近70%的炮兵以及80-100%的坦克和航空兵,密度可以达到每公里正面200-250甚至250门以上的火炮和迫击炮以及70-85辆甚至更多的坦克和自行火炮。 (四)步兵军第一梯队师突破敌人的第一(主要)防御地带后集团军快速集群(坦克军)即可进入战斗,协同军第二梯队从行进间突破敌人的第二防御地带,从而完成对敌人整个战术地幅的突破。此时方面军快速集群(坦克集团军或骑兵机械化集群)即可进入所谓的“纯突破口”,向宽广的战役纵深突进,将战术突破迅速转化为战役突破。但在实战中为了加快对敌人防御战术地幅的突破,坦克集团军第一梯队坦克军的先遣旅往往直接参与对敌人第二防御地带的突破。追击是为达到歼敌目的而向退却之敌实施的进攻,以插入退却之敌的后侧并实施合围,分割并歼灭或俘虏敌军集团。一旦发现敌人准备退却时就应该立即转入追击,力求阻止敌军有组织的退却,在敌到达新的防御地区并与从纵深开来的预备队会合之前予以围歼。进行追击的队型一般是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的先遣支队成临战队型,而主力则收拢成行军队型在后跟进,随时准备展开成战斗队型投入交战。要追击顺利,指挥员的指挥是十分重要的,在定下进攻战役的决心时就应该考虑到追击时的措施,要确定:随着摧毁哪些集团和前出至哪些地区可预期敌人的退却;当军队转入追击时敌人可能用哪些兵力进行抵抗;敌退却的可能方向和截断这些方向的路线;追击时主要力量的集中方向;兵团和部队实施追击的方向;先遣支队和空降兵的编成、任务。对于这些问题时指挥员在追击前就应该认识到,同时在追击过程中军团和兵团指挥所应派出由司令员领导的作战组,以便进行具体的领导。

(五)为了保证不间断的指挥,各级指挥所应采取逐次跃进的方法进行行动。在实施追击时先遣支队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先遣支队通常由一个加强团或加强营组成,而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的先遣支队则由一个坦克旅或机械化旅编成。先遣支队中加强有坦克、摩步、炮兵、高射炮兵、反坦克兵、工兵分队,在追击过程中航空兵的作用也是很大的,航空兵能够从空中掩护追击部队免遭敌军伏击,另外航空兵还可进行空中侦察,保证追击的目的性。追击一般有三种方式:正面追击、平行追击、正面与平行相结合的追击。正面追击一般是在敌军进行预有退却的条件下,或者己方军队的兵力(特别是快速军队)不足,兵力对比不利,无法通过坚决行动前出敌退却道路时实施的。目的是在整个退却正面牵制敌人基本兵力,限制其机动,迟滞其退却。平行追击就是沿与敌军退却平行的路线进行追击,它能破坏敌人行军队形,使其无法向中间地区前出,还使退却之敌一直处于侧翼遭突击的威胁之下。正面与平行相结合的追击就是以一部兵力从正面实施追击,目的是迟滞敌军基本兵力的退却,不让其脱身。并以集团军主力实施平行追击,前出退却集团侧翼,切断退却道路,最后合围和消灭敌人。 (六)突破口理论是一种理想的进入交战的理论,此理论认为快速集群应在突破梯队完全突破敌战术纵深,打开突破口后进入交战。而在此之前快速集群应完全保存实力,待进入交战后再全部释放能量。这里所说的突破口就是由突破梯队完全肃清突破地段的敌有生力量,并在突破口两侧开辟出一般反坦克火器对在突破口内行动的部队不能构成直接威胁的保障地带,而且有一定地幅的一条直接通往敌人纵深的“安全走廊”(为坦克军打造的突破口大约宽6-8km;坦克集团军是8-20km。保障地带一般要求宽度在2-3km以上)。故此突破口亦称“纯突破口”,此理论亦称“纯突破口理论”。纯突破口一旦形成就意味着快速机群此时此地进入交战是再实时再安全不过了,纯突破口理论所刻意追求的是纯粹理想化的进入交战的时机和环境,尽管往往与现实相去甚远,但它毕竟是人们的理想。所以纯突破口理论为人们普遍承认,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快速集群是指苏军在进攻作战时临时组建的,用于第一攻击梯队(突破集群)突破成功后进入突破口纵深,打击敌纵深内的有生力量和重要目标,以达成战役目的之用的机动兵力集团。在快速集群发展和应用的鼎盛时期方面军快速集群一般由坦克集团军组成,机械化骑兵集群往往也能担任方面军快速集群,而集团军快速集群一般由坦克军组成。

(七)据苏军对几十个战役的统计:担任快速集群的坦克集团军前进纵深平均320km,最高达到800km,进攻平均速度为25-45km/D,个别战役高达60-90km/D。在进攻中方面军快速集群往往脱离诸兵种合成集团军数十公里,凭心而论突破集团的作战任务相对困难,快速集群作战任务相对容易。闪电战和大纵深作为现在机械化作战最现实的战略思想,除了在装甲部队使用上有不小的分歧,另外在步兵的作战使用上也有各自的见解。闪电战注重的是以装甲部队为核心,要求包括步兵在内的其它兵种也要以同样的方式实施机动。步兵在作战中也首次被要求具有高机动,能够跟的上坦克的进攻节奏,这也就是步坦协调。一旦对步兵提出此种要求就必须有良好的运载车辆,而且进攻的行进过程中这些车辆也和坦克一样面临被击毁的危险。德国在二战中主要使用的是Sdkfz.250和Sdkfz.251半履带装甲车,这两种车辆可靠性很好,而且还可以在车体上安装各种武器(防护水平一般),可以满足闪电战对步兵的要求。不过由于德国的工业基础较薄弱,无法腾出生产线大量生产这些辅助车辆,步兵和大量的火炮辎重还得依靠轮式车辆,甚至是骡马。为解决步兵的机动问题,德军曾想出在坦克后挂拖车运载步兵的主意,但最后也不了了之,因此古德里安的机械化设想在整个二战也没有在德军中实现。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炮兵中间,即使摩托化牵引炮兵在机动性方面也无法于坦克机械化部队相提并论,这样在大纵深进攻战役后期步坦、炮坦协同失调的情况屡见不鲜,造成苏军坦克兵团的重大损失。 基辅战役

(一)基辅位于杰斯纳河与第聂伯河的交汇处,第聂伯河由北向南弯曲注入黑海,与其上游的支流杰斯纳河构成一个大S形。德军计划目标是夺取基辅,并在一巨大的舌形地区中,将布琼尼元帅(1883年4月25日—1973年10月26日)的苏西南集团军群围歼。这一个舌形地区北起杰斯纳河北岸的图比齐夫斯克,南达第聂伯河河湾的克里门巧格,西以基辅为顶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军队很快就席卷中欧、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德国控制欧洲包括法国、波兰西部、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而这时的欧洲地区只有英国独自和轴心国作战。在德军横扫欧洲之时斯大林看到如此强大的德国必然会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便开始着手采取防范德国的系列措施: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以东;对德国和谈,避免刺激德国;稳住东方的日本,和日本签署中立条约;建立“东方战线”,增加战略纵深等等。在苏联的系列准备措施中建立东方战线是最具争议的,在建立东方战线的进程中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款占领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芬兰、罗马尼亚等国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还遭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事实上东方战线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二)德国在西线战事的顺利进行,只有英国凭借海洋的优势在拼死抵抗,让希特勒感到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东边的大国苏联。而德国的情报机构对苏联的错误判断也让希特勒认为苏联是非常容易对付的国家,便开始着手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代号是巴巴罗萨作战。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下令德军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德军以146个师、3580辆坦克、4980架飞机向苏联发起闪电式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入侵德军分为3个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26个师由勒布元帅指挥,从东普鲁士出发,穿越波罗的海三国,以列宁格勒为目标;中央集团军群49个师由冯·博克元帅指挥,从华沙地区出击,经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直取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39个师由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以基辅为目标。巴巴罗萨计划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基辅等,把苏联红军的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巴巴罗萨计划出台半年后苏联还浑然不觉,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纪念国际劳动节期间虽然英国等国和苏联间谍多次向斯大林汇报,德国将在1941年夏进攻苏联,但斯大林认为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见分晓之前德国还没有能力进犯苏联,他甚至怀疑这是英国间谍为了将苏联拉入对德作战的陷阱而捏造的。 (三)德意志国防军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在北部及中部战线获得巨大的成功,只是在南方留下一个巨大的突出部,在这里有一支庞大的苏军,包括几乎整个西南方面军在乌曼战役中虽然取得很重大的胜利。但大部份红军在谢苗·布琼尼的指挥下仍然留在基辅一带,由于大部份装甲力量已在乌曼战役中被消灭,他们因此缺乏装甲及机动力量,他们不可能再威胁德军的进攻及在当时是苏军在东线的最大一支部队。1941年8月底德意志国防军最高统帅部面临抉择:向莫斯科继续进攻或消灭南面的苏联红军,由于南方集团军没有足够力量包围及消灭敌军,中央集团军需要提供支持以完成任务。经过争论后第2装甲集群及第2军团从中央集团军转属南方集团军及向南推进,在基辅以东与南方集团军进攻部队会合。装甲部队快速进攻以完成包围,这令布琼尼措手不及,他因此在1941年9月13日被斯大林撤去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没有人继任指挥,各军及师的指挥官各自为战。1941年9月16日晚上6点20分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与海因茨·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的先遣部队在基辅以东200公里的洛赫维察会师以完成包围,根据西南方面军司令部的统计,共有53.2万名苏联红军士兵被包围。苏联红军参战部队有西南方面军(司令为基尔波诺斯上将)、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中将)和南方面军(司令为秋列涅夫大将)一部,德军参战部队有“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龙德施泰特元帅)和“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司令为博克元帅)。

(四)在边境地区一系列战斗和杜布诺—卢茨克—罗夫诺坦克交战失利后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认为西南方向是德军进攻的主要方向,因而把苏联红军大部分兵力部署在乌克兰,有西南方面军(第5,第6、第26、第12集团军)、南方面军(第18、第9集团军),计6个集团军,下辖69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和28个装甲旅,由西南方向总司令苏联元帅布琼尼指挥。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遵照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号令,于1941年6月30日开始从西乌克兰退却。方面军的任务是在1941年7月9日前以野战军队占领构筑于旧国界的科罗斯坚、沃伦斯基新城、舍佩托夫卡、旧康斯坦丁诺夫、普罗斯库罗夫等筑垒地域,并在这一线组织坚固防御。预定在基辅方向行动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坦克第1集群,司令为克莱斯特上将;第6、第17集团军,司令分别为赖歇瑙上将、施普拉格上将)基本兵力的目的是突破苏联红军在旧筑垒地域一线的正面,前出至基辅地域,夺取第聂伯河的登陆场。然后突击集团转向东南进攻,以阻止西南方面军主力向第聂伯河对岸退却,并从后方实施突击将其消灭。西南方面军有44个也已在战斗中严重削弱的师与德军40个师(内有10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对峙,德军步兵、火炮和迫击炮比苏联红军多1倍多,飞机多50%。1941年7月5日德军开始进攻,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德军在该方面军完成退却和在筑垒地域一线展开前即已到达。早在1941年7月7日德军以坦克兵团为第一梯队突破苏联红军在新米罗波尔以北的防御,傍晚夺占别尔季切夫。次日又在沃伦斯基新城以南实施突破,1941年7月9日夺占日托米尔。 (五)1941年7月11日坦克第1集群先遣部队在两昼夜内前进110公里,进抵基辅以西15—20公里的伊尔片河。在此坦克和摩托化步兵被苏联红军阻于基辅筑垒地域的外层围郭,德军从行进间夺取基辅的企图被打破。此时苏联红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1896年12月1日-1974年6月18日)建议斯大林放弃基辅,将西南方面军撤到第聂伯河对岸,以避免被德军合围,然后全力保卫莫斯科。但被斯大林断然拒绝,朱可夫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1941年7月16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兵团攻占斯摩棱斯克,打开通往莫斯科的大门。正当古德里安等德军官兵踌躇满志地准备杀向莫斯科时希特勒却决定暂时放弃莫斯科方向的作战,而以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为主要目标,他始终认为这两个目标要比莫斯科具有更大的重要性。他不顾他的将军们的再三劝说发布第与南方集团军群合作,对基辅附近的苏军进行一个大包围战。自对苏开战以来伦斯德的德南方集团军群进展不如中央集团军群那样顺利,虽然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兵团一路向东南挺进并取得突出的成就,但左翼第6集团军却在基辅前方的第聂伯河西岸被阻。 (六)担任包围作战任务的是德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的两个增援部队,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兵团军从图比齐夫斯克以西渡过杰斯纳河向南挺进,直插基辅后方的罗姆尼。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集团军从戈梅尔向南运动,掩护古德里安的右翼。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兵团则从第聂伯河河湾上的克里门巧格向北进攻,与古德里安在罗姆尼附近会合。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7集团军则负责把苏军牵制在切尔卡赛以北第聂伯河河湾,同时掩护克莱斯特的左翼。与此同时南方集团军群的第6集团军向东运动,渡过第聂伯河,进攻基辅。德军深远的正面突击和随后的翼侧突击把方面军割裂成几个孤立集团,基辅西北该方面军右翼的第5集团军在科罗斯坚筑垒地域阵地战斗一个半月,以其行动牵制德军共10个师。该集团军对直接进攻基辅的德军集团翼侧实施的反突击,大大改善守城苏联红军的处境。遵照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指示,集团军在1941年8月下旬退守基辅以北新的防御地区,第6、第12集团军及第18集团军一部共20个师在基辅西南、方面军左翼进行苦战。1941年8月3日德军以两翼突击在乌曼地域合围该集团,1941年8月8日“乌曼口袋”被消除,德军俘虏10.3万名苏联红军(内有第6集团军司令穆济琴科中将和第12集团军司令波涅杰林少将),缴获317辆坦克、858门火炮。

(七)战斗行动在这里延续到1941年8月13日,这些行动的失利使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第6、第12集团军自1941年7月25日起改隶南方面军,成为其右翼)接合部的情况极端复杂化,在中央防守的是第37、第26集团军(前者以基辅筑垒地域为基础组建,后者基本上由在基辅以南行动的各预备兵团组建)。1941年7月19—29日第26集团军企图进行一个战役来破坏德军坦克第1集群的包围机动,但仅阻住该集群数天,随后在德军突击下亦被迫退却。德军突至基辅近郊彼罗戈夫、茹利亚内、梅舍洛夫卡、霍罗斯伊夫森林以及林业工程学院和农业学院,但是苏联红军实施的反突击使沿筑垒地域外层围郭的战线在1941年8月15日前几乎完全恢复。其中的主要反击有:驻守在茹利亚内机场的第5空降旅(由亚历山大·罗季姆采夫率领)在夜间对德军的突袭,将德军战线击退2至3公里;新组建的第37集团军在1941年8月上半月成功地击退德军重兵集团为攻占乌克兰首都而从西南实施的强大突击。基辅市民及附近居民积极参加保卫城市,根据乌克兰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人民委员会的决定成立城防司令部,短期内有20万基辅人志愿参加苏联红军。 (八)苏联红军的顽强抵抗和多次反突击使“南”集团军群左翼的进攻受到长时间的迟滞,迫使德军统帅部从莫斯科方向调“中央”集团军群的一大部分兵力【第2集团军(司令为魏克斯上将)和坦克第2集群(司令为古德里安上将)】来对付西南方面军。德军的计划是:坦克第2集群从图比齐夫斯克以西渡过杰斯纳河向南挺进,直插基辅后方的罗姆内;第2集团军从戈梅尔向南运动,掩护坦克第2集群的右翼;坦克第1集群从第聂伯河河湾上的克列缅丘格向北进攻,与坦克第2集群在罗姆内和洛赫维察地区会合,把第聂伯河西岸的苏联红军切断在大河曲一带;第17集团军负责把苏联红军牵制在切尔卡瑟以北第聂伯河河湾,同时掩护坦克第1集群的左翼;第6集团军向东,渡过第聂伯河,进入基辅并开始围歼这批苏联红军重兵集团。1941年7月21日德军统帅部下令加强苏德战场南北两翼的攻势,并从北、南两面沿第聂伯河东岸对方面军进行深远迂回。1941年8月8日德军坦克第2集群和第2集团军开始向斯塔罗杜布、科诺托普方向和戈梅利、切尔尼戈夫方向发展进攻,此时苏联红军识破德军企图,于1941年8月19日命令将西南方面军各集团军撤至第聂伯河对岸,沿东岸组织防御。在西岸上苏联红军仅应坚守基辅地域的阵地,为了掩护方面军右翼由其他地段撤下来的兵团重新组建的第40集团军,在科诺托普以北沿杰斯纳河展开。

(九)大本营责成布良斯克方面军防止德军从北面突向西南方面军后方,但该方面军未能完成所受领的任务和阻止德军的翼侧运动。1941年9月初德军进抵杰斯纳河,并在绍斯特卡、科罗普、维布利等地域进行强渡。1941年9月10日坦克第2集群先遣部队在西南方面军后方夺取罗姆内市(该市距离克列缅丘格据点足有180公里),1941年9月11日苏联红军西南方向总司令苏联元帅布琼尼察觉到处境危险后向斯大林请求东撤,同样遭到斯大林拒绝,斯大林命令死守基辅(后来证明这是个传言,斯大林并没有固执己见,明令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死守基辅。他只是对撤退提出要求,他们必须沿第聂伯河一线保持防御,并对前进中的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发起反击。而且未经最高统帅部批准不得放弃基辅,也不得放弃任何桥梁)。13日斯大林认为布琼尼消极避战将其免职,由西方向总司令和西方方面军司令员苏联元帅铁木辛哥(1895年2月18日—1970年3月31日)接替他的指挥。在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南翼中德军于1941年8月30日晚强渡第聂伯河,并在克列缅丘格地域夺取一个登陆场(后来被称作是克列缅丘格据点),在此地行动的第38集团军(由大本营预备队转隶该方面军)未能清除这个登陆场。1941年9月12日坦克第1集群从该登陆场向卢布内总方向发起进攻,苏联红军此时面临被合围的危险,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为保存苏联红军有生力量不顾被送上军事法庭的危险,自行下令部队全线后撤。

(十)但这一命令却很快被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给撤销,苏联红军最高统帅反而要求西南方面军要实施更加积极的战术,对德军发起反攻,苏联红军错过最后时机。1941年9月16日由于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叶廖缅科未能实现他向斯大林作出的“粉碎古德里安”的保证,古德里安与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在洛赫维察会师导致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合围,于是西南方面军4个集团军【即第21(1941年9月6日由布良斯克方面军转隶西南方面军)、第5、第37、第26集团军】陷入合围。1941年9月16日战争史上最大的围歼战开始了,自9月16日起德军以第2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为主对被围之苏军第5、第21、第38、第26等5个集团军发起围歼作战,困守在袋形阵地的苏军拼死抵抗,阵地上高音喇叭发出的斯大林那激动人心的讲话传遍整个战场。苏军在无燃料又无弹药的情况下端起刺刀整营整营地向德军的坦克、大炮和机枪发起多次勇猛攻势,企图突破包围向东撤退。然而血肉之躯终究不敌钢铁,苏军在德军坦克的炮击、扫射和碾压下成千成万地死伤,除少数部队得以逃脱外其主力仍处于围困中。1941年9月20日基辅城被德国第6集团军攻占,同日德军第46装甲军赶到,并作为生力军投入战斗。与此同时苏军也不断地投入生力军,企图协助被困苏军突围,但均被德军击退。 (十一)西南方面军的部队迅速被德军分割包围后陷入一片混乱,1941年9月17日斯大林让苏联红军总参谋长苏联元帅沙波什尼科夫(1882年10月2日—1945年3月26日)下令同意西南方面军突围,但为时已晚。1941年9月19日基辅陷落,第37集团军被迫向亚戈京地区转移,西南方面军在被合围中继续战斗,为其解围的尝试由于兵力不足而无结果。1941年9月16日至20日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分割成六股防御力量:驻守在佐洛托诺沙镇以北20到30公里处的第26集团军在奥尔日察地区坚守到1941年9月24日;驻守在基辅东南方40到50公里处的第37和第26集团军坚守到1941年9月23日;驻守在彼利亚金东南部的第21集团军坚守到1941年9月23日;驻守在彼利亚金东部的第5集团军坚守到1941年9月23日;驻守在基辅东北方10到15公里处的第37集团军坚守到1941年9月21日;驻守在亚戈京地区的第37集团军坚守到1941年9月26日。仅部分军队得以分成小群向东突围,共有2万官兵最后得以突出德军重围。1941年9月20日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布尔米斯坚科和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在突围战斗中阵亡,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坦克兵少将被俘,1941年9月26日西南方面军基本被歼。

(十二)1941年9月27日由苏联元帅铁木辛哥接替指挥的西南方面军(第40、第21、第38、第6集团军)受领在别洛波利耶、希沙基、克拉斯诺格勒一线组织坚固防御的任务,此战是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围歼战。德军于1941年9月19日进入基辅市区,1941年9月24日苏联内卫军炸毁赫列夏季克大街上的几幢建筑物,那里有占领区事务局的部分代表。爆炸和火灾在接下来几天持续不断,基辅市民一直往自家屋顶不断浇水,以免被火灾殃及。没有人去扑灭这场大火,它持续四天四夜。德军以这些事件作为借口开始对基辅市内的犹太人进行残酷清洗,1941年9月28日基辅市区张贴出2000张布告,要求当地的犹太人于1941年9月29日在梅尔尼科夫大街和杰格佳廖夫斯卡娅大街的交叉路口集中,以便德军实施“迁移计划”。第二天数万人到达指定地点集中,他们被要求从梅尔尼科夫大街一直走到基辅市郊,由德军把守的巴比亚尔峡谷。临近峡谷时所有男女及儿童都被要求脱下衣服叠好,并将身上的贵重物品分类摆放,然后他们被分为几队进入峡谷。德军用机枪将他们屠杀,仅1941年9月29日和30日两天就有3,3771名犹太人惨遭杀戮。战役持续两个半月以上,在正面300余公里、纵深约600公里的大片领土上进行。苏联红军损失70万人,有66.5万人被俘。德军击毁和缴获884辆坦克、3718门火炮、3500辆车辆,亦损失10万余人。 (十三)1941年9月16日前后60多万苏联红军被合围,被包围红军的命运已被注定,对俄国人来说包围圈的范围难以置信。由于没有摩托化兵力或军事天才的领导,他们不可能突破包围,南方集团军的德国第17军团及第6军团与中央集团军的第2军团在装甲部队的支持下不断缩小包围圈,被包围的苏联红军没有轻易放弃基辅。在一场残酷的战役中苏联红军士兵被德军火炮、坦克及飞机消灭,最后10日后的1941年9月26日最后一支苏联红军在基辅以东投降,德军宣称俘获60万名红军士兵,阿道夫·希特勒说这是历史上最大的战役。这是苏联红军前所未有的大败,超过在1941年6-7月间在明斯克的灾难,1941年9月1日时西南方面军有160万人(85万人包括后备及后方服务部队)、3923门火炮及迫击炮、114辆坦克及167架飞机,被包围的包括45.27万人、2642门火炮及迫击炮和64辆坦克,10月2日有1.5万人从包围圈突围。西南方面军共付出70万人伤亡,包括61.6万人在长达一个月的战役中阵亡、被俘或失踪,结果苏联4个军(第5军、第37军、第26军及第21军)共43个师被消灭,第40军被严重削弱。与之前的西方面军相似,西南方面军需要重建。基辅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包围战,对德军而言从战术上来看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杰作,而且获得富饶的乌克兰和顿涅茨盆地。

(十四)从战略上来看先使南翼不受到敌人反攻的威胁,然后再来进攻莫斯科。然而占领乌克兰广袤的平原让德国也付出不小的代价,而为了维持对乌克兰的控制德国也不得不留下大量的部队维持,这让自攻入苏联境内后一再摊薄的德军能用于莫斯科方面的兵力兵器更加捉襟见肘。当德军向莫斯科挺进时它所有的东线步兵师战斗部队已经减半,而且德军对于冬季作战并无充分的准备。基辅战役后红军已经没有更多后备力量,为防卫莫斯科的苏联政府调动83个师(共80万人),但只有其中25个师是有足够装备,而且缺乏装甲部队及战机。德国有70个师(共200万人),接近三分之一是机械化的,这是在战争中最高的比例,进攻莫斯科的台风作战在十月二日开始。由于在基辅的巨大胜利,在南方的巨大阻碍已经清除。南方集团军继续向顿巴斯进攻,在南方战区的目的已完全达到,不过向莫斯科的进攻被推迟四个星期。这在之后的莫斯科战役中已被证明虽然在战术上取得成功,但基辅战役只能小规模增强德国在战略上的优势,因为其主要目的,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没有达到。当苏军付出巨大的损失时他们争取时间防守莫斯科,为同盟国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贡献。而且苏联在这次及其他包围战中得到教训,在之后的莫斯科战役中他们避免被德军包围,之后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他们反而包围入侵者。 斯摩棱斯克战役

(一)1941年7月10日—9月10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苏联中央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在斯摩棱斯克与德国军队进行的一次攻防战,由于德国军队在边境交战进展顺利,苏联红军统帅部从6月底起开始将战略第二梯队沿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中游从克拉斯拉瓦到洛耶夫展开,任务是固守这一地区,不让德国军队突向莫斯科。除现有方面军所属军队外由大本营预备队开来的第22、第19、第20、第16、第21集团军也编入西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铁木辛哥),但是其中只有24个师占领阵地,而且在交战开始前他们未来得及建立稳定的纵深防御。预备第24、第28集团军(19个师)在纵深内主要地区以东210—240公里,从涅利多沃到布良斯克的正面上层开。1941年7月8日德国军队统帅部给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博克元帅)规定任务:合围防守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地区的苏联红军,攻占奥尔沙、斯摩棱斯克、维捷布斯克地域,为自己开辟一条通往莫斯科的捷径。7月10日前只有中央集团军群的快速军队【坦克第2(司令为古德里安上将)、第3集群(司令为霍特上将)各师和第9(司令为施特劳斯上将)、第2集团军(司令为魏克斯上将)各先遣兵团】进抵第聂伯河和西德维纳河,这两个集团军的基本兵力(30余个师)被白俄罗斯境内进行的战斗所迟滞,落后于快速军队120—150公里。但是在向斯摩棱斯克方向的进攻开始前德国军队的人员、炮兵和作战飞机比苏联红军西方面军多1倍,坦克多3倍。

(二)1941年7月10—1941年7月20日德国军队在苏联红军西方面军右翼和中央突破防御,德国军队快速兵团推进约200公里,合围莫吉廖夫并夺取了奥尔沙、斯摩棱斯克、叶利尼亚、克里切夫。苏联红军第19、第16、第20集团军在斯摩棱斯克地域陷入德国军队战役合围,第13集团军一部兵力突过索日河,其余兵力击退德国军队的多次坦克冲击后,守住莫吉廖夫。在这几天苏联红军第21集团军在西方面军左翼向博布鲁伊斯克方向实施进攻,解放罗加乔夫市和日洛宾市,并将德国军队第2集团军主力长时间牵制于第聂伯河和别列津纳河之间地带。1941年7月21日—1941年8月7日苏联红军统帅部企图使用后备方面军在西方向组织反攻,为此目的建立的第29,第30、第28、第24集团军的4个集团军级战役集群和罗科索夫斯基将军(1896年12月9日-1968年8月3日)指挥的集团军级战役集群(均转隶西方面军)从别雷、亚尔采沃、罗斯拉夫利地域向斯摩棱斯克实施向心突击,任务是与第16、第20集团军协同,粉碎斯摩棱斯克以北及其以南的德国军队集团。骑兵集群(3个骑兵师)在第21集团军地带内对德国军队后方进行奇袭。在战斗行动过程中形成两个主要斗争基点:一个在斯摩棱斯克、叶利尼亚地域,另一个在索日河以及第聂伯河和别列津纳河之间地带。

(三)有鉴于此,由西方面军左翼各集团军(第13、第21集团军)和由预备队开来的第3集团军于1941年7月24日组建中央方面军(司令为库兹涅佐夫上将)。苏联红军虽然在反攻过程中未能粉碎德国军队斯摩棱斯克集团和取得显著战果,但却打破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的进攻,支援第20、第16集团军突破合围圈,并将主力撤过第聂伯河。1941年7月30日德国军队被迫在西方向转入防御,德国军队统帅部决定消除苏联红军对中央集团军群两翼造成的威胁之后再进攻莫斯科,从1941年7月10日—1941年8月5日德国军队共俘苏联红军31万人,缴获坦克3000多辆和数量大致相同的火炮。8月8—21日战斗行动的中心向南转移,1941年8月8日德国军队第2集团军和坦克第2集群将正面转而向南,对中央方面军转入进攻,苏联红军被迫向东南和南方向退却。1941年8月16日为掩护布良斯克方向,在预备队方面军(司令为朱可夫大将,1941年7月30日组建,其左翼各集团军向前调到第一梯队)和中央方面军之间建立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中将),其编成内有第13,第50集团军,从8月25日起又增加第3、第21集团军(中央方面军撤销)。至8月21日前德国军队第2集团军和坦克第2集群推进120—140公里,进抵戈梅利、斯塔罗杜布一线,并深深楔入苏联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之间,对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翼侧和后方造成威胁,苏联红军被俘7.8万人,损失144辆坦克和700门火炮。 (四)1941年8月16日苏联红军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第24、第43集团军(第24集团军从7月30日起在该方面军编成内)发起进攻,以粉碎德国军队杜霍夫希纳集团和叶利尼亚集团,进攻虽未得到发展,但德国军队在叶利尼亚附近的战斗中遭重创。1941年8月22日—1941年9月10日苏联红军统帅部决定以积极的行动挫败中央集团军群,打破其向南方向对西南方面军后方的进攻。然而布良斯克方面军以对翼侧突击来阻止德国军队推进的企图未能奏效。在布良斯克方面军地带内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为同一目的进行一次有460架飞机参加的空中战役,苏联红军航空兵重创坦克第2集群,但亦未能打破德国军队向南的进攻。与此同时在西方面军右翼中德国军队对第22集团军实施有力的坦克突击,突破该集团军防御,并于1941年8月29日夺取托罗佩茨。第22集团军及在其以南防御的第29集团军,被迫退向西德维纳河东岸。1941年9月1日西方面军第30、第19、第16和第20集团军在斯摩棱斯克附近重新转入进攻,但进攻未得到发展。预备队方面军第24集团军在叶利尼亚地域继续实施进攻行动,这些行动以粉碎德国军队叶利尼亚集团而告结束,1941年9月10日苏联红军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根据大本营命令转入防御。此战德国军队共俘苏联红军40多万人,缴获大量装备,为进攻莫斯科打开的通道。由于斯摩棱斯克交战是在近650公里的正面和近250公里的纵深展开的,德国军队作战部队异常疲惫,被迫停止向莫斯科的推进,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还是第一次被迫停止在主要方向上的进攻而转入防御。

(五)德国军队在作战中由于遭到苏联红军顽强抵抗也损失较大,至7月23日前中央集团军群的坦克兵团和摩托化兵团损失人员近50%,步兵兵团损失人员近20%,使德军统帅部于1941年7月就使用将近一半的战略预备队(24个师中的10个半师)以加强中央集团军群。斯摩棱斯克交战结果是苏联红军统帅部为准备莫斯科防御和尔后在莫斯科会战中粉碎德国军队赢得时间,而德国军队却转移主要攻击目标,将“中央”集团军群的精锐南下基辅,参加基辅战役,失去进攻莫斯科的宝贵时间,使苏军得到喘息。以德国军队的标准来说斯摩棱斯克战役在8月4日就结束了,但按苏联的标准这个会战要一直持续到9月10日。斯大林和苏联最高统帅部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当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南下且霍特第三装甲集群的第三十九摩托化军开始北上时斯大林拒绝听从朱可夫的意见放弃基辅,同时他认为由于德国装甲部队离开中部战场,这给苏联红军一个反击的机会。他似乎无法理解以当时苏联红军的能力根本无法击破已经掘壕固守的德国军队,于是从8月中旬直到9月10日,苏联红军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发动多次反击,结果除了朱可夫指挥的Elnia的反击获胜以外所有苏联红军的反击都失败了,这些失败的反击使得苏联红军遭到重大损失。在7月10日到9月10日之间苏联红军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共损失34,4926人,其中阵亡和失踪21,4078人,受伤13,0848人,损失坦克1348辆、大炮9885门、飞机903架。这给以后的战局带来重大影响,当德国军队发动台风行动时他们面对的是一支精疲力竭的苏联红军。苏联红军的坦克等重武器遭到重大损失,并且来不及完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这直接促成苏联红军的又一次完败。 敖德萨战役

(一)1940年罗马尼亚军官扬·安东内斯库发动政变,建立独裁政权。同年10月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国阵营,后来作为德军的仆从军,一同参与侵略苏联。罗马尼亚先后派遣22个师投入东线作战,在兵力上远胜过其他仆从国如匈牙利、保加利亚甚至三国轴心之一的意大利。苏德战争初期的敖德萨战役就是以罗军为主进行的一次攻坚战,它是罗马尼亚军队在东线发动的最强的一次进攻。1941年7月27日希特勒授予安东内斯库陆军元帅军衔,并要求罗马尼亚军队在德军支援下攻占苏联黑海港口城市敖德萨,切断苏联通过敖德萨从黑海向乌克兰输送兵力和物资的渠道,同时也方便德军抽出兵力进犯苏联腹地。8月3日罗军第4集团军在司令尼古拉伊·索皮卡中将指挥下横渡德涅斯特河,罗军计划兵分两路,左翼第3集群(辖罗军第1、第3、第7步兵师和第2坦克团)负责正面强攻敖德萨,右翼第5集群(辖罗军第15步兵师、第1装甲师和第1骑兵旅)负责由敖德萨以南发起侧攻。德军与乌克兰第3方面军对峙的是“A”集团军群(4月5日起改称“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为陆军元帅克莱斯特,4月1日起为陆军上将费迪南德·舍尔纳)所属德军第6集团军和罗军第3集团军。兵力对比进攻开始前苏军对德军所占优势,人员为1.3:1,火炮和迫击炮为4:1,坦克和自行火炮为2.7:1。但作战飞机处于劣势,为1:1.3。

(二)面对严峻形势时苏军大本营下令组建敖德萨防区,统辖红军独立滨海集团军、黑海舰队敖德萨基地和民兵部队,围绕敖德萨市区修筑由战壕、碉堡和反坦克炮阵地组成的三道防线。外围防线距市区25—30公里,全长80公里;中层防线距市区6—8公里,全长30公里;最后的防线即敖德萨市区。苏军投入防御兵力为第25和第95步兵师、第9骑兵师、第421海军步兵旅(由黑海舰队水兵组成)、第54步兵团及1个内务团,总共3.5万人,配以240门火炮和111架飞机。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司令为马利诺夫斯基大将)下辖:第57集团军(尼古拉·亚历山大罗维奇·加根中将)、第37集团军(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沙罗欣中将)、第46集团军(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格拉戈列夫中将)、近卫第8集团军(崔可夫上将)、第6集团军(司令为伊万·季莫费耶维奇·什列明中将)、突击第5集团军(司令为维亚切斯拉夫·德米特里耶维奇·茨韦塔耶夫中将)、第28集团军(司令为阿列克谢·亚历山德罗维奇·格列奇金中将)、空军第17集团军(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苏杰茨空军上将)、近卫机械化第4军、近卫骑兵第4军、坦克第23军,黑海舰队(司令为菲利普·谢尔盖耶维奇·奥克佳布里斯基海军中将,1944年4月10日晋升海军上将)航空兵和舰艇应支援方面军的进攻,海军陆战队部队参加夺占各滨海城市和港口的战斗行动。 (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在黑海舰队配合下实施的进攻战役是右岸乌克兰战略进攻的一部分,战役目的是粉碎南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德滨海集团,解放黑海西北沿岸及大港口和大城市敖德萨,前出苏罗边界。1941年8月5日一10月16日敖德萨防御司令茹科夫海军少将统一指挥苏独立滨海集团军和黑海舰队一部,为掩护南方面军向东撤退,在失去陆上支援的条件下依靠诸军种协同一致和市民的支持,抗击德南方集团军群所辖罗马尼亚第四集团军的持续进攻。10月1日一16日敖德萨苏军主动由海路撤往克里木,罗马尼亚军团用73天才拿下这座城市。在敖德萨防御战中苏军以纵深梯次配置的生事配系和良好的陆海军协同与军民会战,迟滞罗军达73天,罗军损失10万余人,这是苏德战争中少有的由轴心国主要部队拿下的城市。8日罗军发起总攻,14日罗军第1骑兵旅突破外围防线,孤军深入至亚历山德罗夫卡镇后原地转入防御,等待后续跟进的罗军第1装甲师。下午随着远处传来隆隆的螺旋桨声,很快天空中出现数架被喻为“黑色死神”的苏军“伊尔-2”强击机,它们喷吐着火舌扑向地面,一排排弹雨过后罗军人仰马翻,一些受伤后倒地的战马苦苦挣扎,发出声嘶力竭的哀嚎。空袭刚过四面八方就涌出难以计数的苏军士兵,他们口中高喊着“乌拉!”并像潮水般扑向罗军。

(四)双方随即展开一场中世纪般的搏杀,罗军骑兵抽出锋利的马刀并策马出击,苏军步兵排着整齐的队列,步枪上好雪亮的刺刀后杀向罗军骑兵。一时间小镇里杀声震天,战至下午罗军第1装甲师赶到才挡住苏军的反击。随后几天里罗军不断进攻,不久占领敖德萨城外的蓄水池,切断市内水源,使敖德萨军民只能依靠海运的淡水维持生命。18日黎明罗军2个步兵团以1个坦克团为先导向敖德萨外围防线的米哈伊洛夫卡镇发起进攻,罗军坦克刚刚前进不久对面阵地上就闪起一道道光晕,苏军密集的反坦克炮火像雨点般袭来。转眼间罗军20余辆捷克制35(t)轻型坦克便被接连命中,坦克团团长当即毙命。失去坦克支援的2个罗军步兵团仍然拼死冲锋,杀进镇里。战斗异常惨烈,包括2个团长在内的半数罗军军官阵亡。当日夜罗军终于彻底控制该镇,24日罗军全面突破苏军外围防线,敖德萨市区已进入罗军重炮射程之内。28日晨随着隆隆炮声,罗军打响对苏军中层防线的进攻战。苏军顽强抵抗,敖德萨市内拖拉机厂工人配合苏军为拖拉机安装45毫米反坦克炮改装成简易坦克投入战斗。战场上苏军反坦克炮手面对驶近的罗军坦克时无一后撤、连续开炮,直至战死炮位。 (五)13日为打破僵局的罗军集中两个师再度发起强攻,突然遭遇大量苏军抵抗。全天仅推进300米,打头阵的一个步兵师伤亡巨大而不得不撤出战斗,由其他部队顶替。据情报显示原来苏军刚从黑海将1个步兵师(约1.26万人)运抵敖德萨防线,罗军很快组织对敖德萨港口进行大规模空袭,以阻止苏军的补给和增援。15日和16日德国空军和罗马尼亚空军联合出动9个轰炸机大队对敖德萨港口展开轰炸,罗军轰炸机低空接近,使善于对付高空目标但射速慢的苏军重型高炮难以发挥优势。空袭给苏联海军运输补给舰队致命打击,击沉苏军驱逐舰、炮艇、拖船、运输舰各1艘,击伤多艘,使苏军在敖德萨的海上支援一度中断。1941年9月21日罗军终于突破苏军中层防线,罗军第7骑兵旅一部突入敖德萨东部市区,跟进的罗军炮兵立即对敖德萨港口进行封锁射击,致使苏联海军运送补给的舰只无法出入港口。被逼上绝路的苏军在9月22日发动整个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反击,出动驻防市内的2个步兵师,并从海上登陆1个团的海军陆战队进行配合。进攻发起前苏军在罗军第7骑兵旅后方空降一个小分队,他们袭击一个罗军团指挥部并四处活动,造成大部队空降的假象。罗军一时惊慌失措,竟然主动后撤6公里。 (六)苏军短暂的胜利只换回不到10天的平静,罗军很快重新集结力量在部分德军配合下扫清市区外围的防御工事,左右翼集群合成一个包围圈并逐渐压缩,不少部队攻入市区。罗军的炮火开始日夜不停地轰击敖德萨市区的每寸土地,10月12日罗军拼凑所有兵力,向敖德萨市区内苏军发起最后的总攻。市区内苏联红军余部在市民的支持下与侵略者进行最后的战斗,每一栋建筑和每一间屋子都成了残酷的战场,又经历几天激烈的战斗后还在苏军手中的只剩下敖德萨港口。16日随着港口外最后一艘苏军驱逐舰驶离,防守苏军失去最后的炮火掩护,但仅剩的一个排的苏军仍在一个港口要塞里阻击着罗军,这些敖德萨最后的保卫者为苏维埃祖国尽完最后的义务。下午4点在重炮的轰击下要塞被彻底摧毁,当夜罗军攻陷整个敖德萨市。苏军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在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的黑海舰队配合下于1944年3月26日开始向乌克兰境内南布格河与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德军滨海集团发起进攻,以解放重要港口城市敖德萨。

(七)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右翼和中央集团从南布格河中段向拉兹杰利纳亚和蒂拉斯波尔总方向实施突击,左翼集团在南布格河下游向尼古拉耶夫、敖德萨方向实施突击。4月7日苏军从三面向敖德萨推进,并迅速包围该城。4月10日解放敖德萨。4月11日—14日方面军部队进抵德涅斯特河,攻克蒂拉斯波尔,随后在西岸夺占登陆场时遭德军顽强抵抗,后转入防御。乌克兰第3方面军于1944年3月26日开始进攻,其右翼和中央集团(集团军4个,机械化军、骑兵军和坦克军各1个)从南布格河中段向拉兹杰利纳亚和蒂拉斯波尔总方向实施突击,左翼集团(集团军3个)在南布格河下游向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萨总方向实施突击,黑海舰队实施有力支援。德军主要集团遭受沉重打击后一部开始撤向德涅斯特河对岸,一部退守敖德萨。1944年4月7日苏军进抵德涅斯特湾,同时从西北、北面和东面向敖德萨推进,并迅速包围该城。4月9日晚苏军向敖德萨发起强攻,次日解放该城。方面军部队继续追击溃退的德军,于11~14日进抵德涅斯特河,攻克蒂拉斯波尔。随后从行进间强渡该河,并在西岸夺占数个登陆场,但遭德军顽强抵抗,前进受阻后转入防御。 (八)战役中德第6集团军和罗第3集团军遭重创,苏军向前推进180千米,解放尼古拉耶夫州、敖德萨州和摩尔达维亚大部地区,为尔后解放摩尔达维亚全境、向罗马尼亚腹地和巴尔干推进创造有利条件。从1941年8月8日至10月16日的敖德萨战役最后以罗军的胜利告终,德军借此切断苏军从黑海通向乌克兰的运输线,并顺利地控制了整个乌克兰。罗马尼亚军队在这次战役中付出惨重的代价,伤亡8.1万人(其中17729人阵亡),失踪11471人(多数被俘)。苏军在敖德萨战役中伤亡4.1万,其中阵亡16578人。罗马尼亚军参加1941年克里米亚半岛战役和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及同年的高加索战役,大多充当德军配角。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面对苏军的强大反攻时,负责保护德军侧翼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溃不成军,在相当程度上导致德军的最终失利。罗马尼亚军队在战争中的重大损失使其国内民众怨声载道,反对安东尼斯库独裁统治的呼声日趋高涨。1944年8月转入反攻的苏联红军重兵进抵罗马尼亚东北部,罗马尼亚共产党人趁机领导武装起义,推翻安东尼斯库政权。罗马尼亚转而加入反法西斯阵营,罗军的倒戈也加速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列宁格勒战役

(一)列宁格勒原名彼得格勒(即今圣彼得堡),是彼得大帝于1703年建立的俄国“欧洲之窗”,200多年来一直是辽阔的俄罗斯帝国的首都,也是十月革命发源地。1924年更名为列宁格勒,有苏联第二首都之称。它是苏联最大的工业中心和第二大交通枢纽,共有十条铁路线贯穿其间,其中十条铁路线把列宁格勒同莫斯科和苏联其他些经济地区联结在一起。同时它还是波罗的海的一大重要港口,是苏联的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1941年8月下旬气急败坏的希特勒在北翼调集32个步兵师、4个坦克师、4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旅的兵力,配备6000门大炮、4500门迫击炮和1000多架飞机向列宁格勒发动猛烈攻势,扬言要在9月1日占领列宁格勒。在巴巴罗萨计划中攻占涅瓦河上这座城市被看作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即从地球上抹掉列宁格勒、杀光居民、摧毁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在希特勒的对苏战略中最初是以夺取列宁格勒为主要目标,这样即可以取得整个波罗的海的控制权,又可与芬兰军队会合,此外瑞典的铁矿沙才能畅通无阻地供应德国。希特勒对德军将领们说:“彼得堡自然应该先占领,而且要毁灭它。占领和毁灭这个城市不仅可以取得巨大的战略利益,让德国严严钉死彼得大帝打开的‘欧洲之窗’,把波罗的海变成德国的内海。而且通过占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摇篮还能瓦解敌人的反抗意志,摧毁他们的士气。” (二)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发布第21号训令(即“巴巴罗萨”计划),该计划将进攻苏联的德军编成北方、中央和南方3个集团军群。其中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从东普鲁士出发,消灭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苏军部队,尔后同芬军协同,于1941年7月21日之前攻占列宁格勒。希特勒还宣称届时他要前往列宁格勒冬宫广场检阅军队,在列宁格勒阿斯托里亚饭店举行盛大的祝捷宴会。1941年8月6日希特勒重复他的命令:“列宁格勒第一、顿涅茨克平原第二、莫斯科第三。”从1941年8月至1944年1月任何发生在北冰洋至伊尔门湖之间的事件均与德军围困列宁格勒的行动有关,同盟国进行护航到摩尔曼斯克的行动利用北海航线运送美国租借法案的粮食及战争物资到摩尔曼斯克铁路终站(虽然到列宁格勒的铁路连系刚刚被在城市北面的芬兰军队切断),还运送到在拉布兰的其它地方。当英国及加拿大向芬兰宣战后温斯顿·丘吉尔要求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元帅及其率领之芬兰军队基于人道主义而重新开通摩尔曼斯克–列宁格勒铁路,以容许运送粮食援助列宁格勒的市民。

(三)北方集团军群由勒布元帅指挥,下辖屈西勒尔上将的第18集团军、布歇上将的第16集团军和赫普纳上将的第4装甲兵团,共22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其中第4装甲兵团下辖曼施泰因上将的第56装甲军(辖1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1个步兵师)、莱因哈特上将的第41装甲军(辖2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1个步兵师)以及党卫军“骷髅”摩托化师。苏军担任列宁格勒防御任务的是西北、北方2个方面军,共5个集团军(37个步兵师、9个骑兵师和10个装甲旅),由西北方向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指挥。其中西北方面军辖有第8、第11和第27三个集团军,由库兹涅佐夫上将指挥,部署在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境内,屏障列宁格勒;北方方面军辖有第42、第23两个集团军,由米尔兹可夫上将指挥,部署在列宁格勒北面拉多加湖东西两侧,对芬军作战。“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为勒布元帅)辖第16集团军(司令官为布施上将)、第18集团军(司令官为屈希勒尔上将)和坦克第4集群(司令官为霍普纳上将)(共29个师,内6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在东普鲁士以及克莱佩达(梅梅尔)至戈乌达普正面展开,其任务是粉碎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苏军,并在“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为博克元帅)一部兵力和从芬兰进攻的军队协同下夺取列宁格勒、喀琅施塔得。第1航空队共760架作战飞机,支援“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 (四)在芬兰东南部两个芬兰集团军辖15个步兵师(内1个德国师)又3个旅应在拉多加湖和奥涅加湖之间以及卡累利阿地峡转入进攻,与德军会合于斯维里河及列宁格勒地域,在芬兰集中的部队发出的行动由德军第5航空队(240架飞机)和芬兰空军(307架飞机)进行支援。苏军的掩护军队在德军优势兵力压击下被迫向腹地退却,德军于1941年7月1日从韦利卡亚河地区发动直取列宁格勒的进攻。此时与德军对峙的是北方面军(司令为波波夫中将),辖第7、第23集团军(共8个师);西北方面军(司令为索边尼科夫少将),辖第8、第11、第27集团军(31个师、另2个旅),有22个师的人员和技术兵器损失50%以上。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考虑到德军可能突击列宁格勒,遂将芬兰湾至伊尔门湖之间的防御地带移交北方面军,调其一部兵力从南面参加防守该市。卢加河是列宁格勒南面的重要屏障,北方面军首长建立的卢加战役集群(6个步兵师、2个民兵师、2所列宁格勒军校、1个独立山地步兵旅)在皮亚德舍夫中将指挥下已于战斗开始前向卢加河开进。 (五)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进攻前对苏军西北方面军占有优势:步兵多1.4倍、火炮多3倍、迫击炮多4.8倍、坦克多0.2倍、飞机多8.8倍。为便于对两个方面军进行指挥,国防委员会于1941年7月10日成立西北方向总指挥部(总司令为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军事委员会委员为联共中央书记日丹诺夫),统辖北方面军、西北方面军、北方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同时还成立西方向总指挥部和西南方向总指挥部)。列宁格勒之最初防御由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元帅指挥的列宁格勒方面军负责,由第23军团防守从芬兰湾到拉多加湖的北部地区,第48军团则防守从芬兰湾到斯卢茨克-曼格纳地区,后方是列宁格勒要塞地域、列宁格勒卫戍部队、波罗的海舰队及其它行动单位。1941年6月22日北方集团军群在勒布元帅指挥下以赫普纳第4装甲兵团为中路、屈西勒尔第18集团军为左翼、布歇第16集团军为右翼在第1航空队支援下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向陶格夫匹尔斯—普斯可夫—列宁格勒总方向实施进攻,勒布给第4装甲兵团的先期任务是完整地夺去陶格夫匹尔斯城外西德维纳河上的两座大桥,占领陶格夫匹尔斯,为此曼施泰因的第56装甲军和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展开进军赛跑。

(六)曼施泰因(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9日)率第56装甲军甩开左右两翼,单刀直入,4天内一口气冲320公里,其第8装甲师于6月26日最先抵达陶格夫匹尔斯城外。该师师长勃兰登堡让德军士兵利用缴获来的4辆苏军汽车装扮成后撤的苏军伤兵,骗过苏军守桥部队,完整地夺获西德维纳河上的两座大桥,使北方集团军群主力顺利渡过宽阔的西德维纳河,攻占陶格夫匹尔斯城。陶格夫匹尔斯的失守使普斯科夫—列宁格勒一线因失去天然屏障而完全暴露在德军面前,斯大林再也按捺不住愤怒,下令撤消库兹涅佐夫上将的西北方面军司令员职务,由第8集团军司令索宾尼科夫少将接任,并任命瓦图京中将为方面军参谋长。但是苏军新指挥机构仍无法扭转战局,德军就像潮水般继续向苏军冲来,处于被动中的苏军不仅没有还手之力,而且连招架之功都没有。德军占领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突破苏军在拉脱维亚—俄罗斯边界的防线,接着又占领苏军弃守的普斯科夫,打开通往列宁格勒的大门。列宁格勒北面芬兰一侧的芬军东南、卡累利阿2个集团军也于6月底分别在彼德罗扎沃茨克和维堡方向对苏军北方方面军发起猛烈的进攻,列宁格勒已经处于德芬两军的南北夹击之中。 (七)气急败坏的斯大林打电话给西北方向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1881年1月23日—1969年12月2日),责问道:“普斯科夫怎么丢了?你们打算撤到哪里?撤到北冰洋去吗?”伏罗希洛夫表示:“斯大林同志,我清楚我的职责,我会不遗余力去完成党和人民对我的嘱托。”伏罗希洛夫紧急动员百万列宁格勒居民夜以继日地围绕列宁格勒构筑三道防线,其中最外面的以卢加城为中心,南起伊尔门湖西岸希姆斯克,沿卢加河一字摆开。北至卢加河出海口金吉谢普,全长约300公里的卢加防线,并在这条防线上部署4个步兵师和3个民兵师。考虑到北部方向芬军战斗力相对较弱,伏罗希洛夫又从北方方面军调出6个师又1个旅,加强卢加河一线的防御。北方集团军群占领普斯科夫后其主力以莱因哈特第41装甲军为先导,继续沿卢加—列宁格勒轴线进击。曼施泰因第56装甲军则向东迂回,进攻楚多沃,以求切断列宁格勒与莫斯科的联系。苏军在卢加防线上拼死抵抗,并向孤军向东迂回的曼施泰因第56装甲军的侧面发动一个强大的攻击,将其逐回。北方集团军群受阻于卢加河畔使希特勒7月21日前拿下列宁格勒的计划破产,7月19日希特勒发布第33号训令,命令中央集团军群的霍特第3装甲兵团向北转进,切断列宁格勒—莫斯科之间的交通线,并协助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7月21日希特勒乘专列来到普斯科夫,在车上召见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勒布。

(八)希特勒命令勒布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在最近几天内拿下列宁格勒。于是老勒布重新调整兵力部署,以莱因哈特第41装甲军和屈西勒尔第18集团军组成北突击集团从卢加河下游突破防线,经加特契进攻列宁格勒;以曼施泰因第56装甲军(缺第8装甲师,新增1个党卫军警察师)组成西突击集团,从卢加河中游进攻卢加,牵制苏军主力,尔后沿卢加—列宁格勒公路进击列宁格勒;以布歇第16集团军和中央集团军群霍特第3装甲兵团之第57装甲军组成南突击集团,从卢加河上游突破防线,尔后转向东北方向进攻楚多沃,切断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铁路线,从东面包围列宁格勒。北路德军率先从卢加河下游向金吉谢普地区发起猛攻,突破金吉谢普防线,占领莫洛斯科维策车站,切断列宁格勒至金吉谢普的铁路和公路线。南路德军从卢加河上游向希姆斯克地区发起进攻,突破苏军第一道防线,占领诺夫哥罗德,随后向东北方向的楚多沃挺进,并以部分兵力准备越过沃尔霍夫河,占领提赫文。中路曼施泰因第56装甲军向卢加发起攻击,虽然受挫但牵制苏军3个师的兵力。曼施泰因奉命将任务交与第50军接管,率第56装甲军南进,支援南路德军。与此同时列宁格勒北面的芬军东南集团军也以3个师的兵力向拉多加湖逼进,芬军卡累利阿集团军则向卡累利阿地峡的苏第23集团军发起进攻。 (九)德军以每天2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8月21日南路德军占领楚多沃,切断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铁路。8月底北路德军进至距列宁格勒城南仅20公里的斯卢茨克—科尔平诺地区,9月8日南路德军到达列宁格勒城东面拉多加湖南岸,占领施吕瑟尔堡,切断列宁格勒与外界联系的最后一条陆路交通线,将列宁格勒三面包围,只有拉多加湖一边可以与外地保持水上和空中的联系。在勒布元帅看来列宁格勒已经垂手可得,而在伏罗希洛夫元帅看来列宁格勒已经没有希望,他甚至跑到前线去,希望被德国人打死。对列宁格勒的炮轰从1941年8月开始,至1942年因装备增强而增加密度,直至1943年除进行炮击及炸弹外德国空军更有数次使用鱼雷攻击该市,为此苏联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共出动超过10万次以支援在围城期间的防守工作。德军的炮轰及轰炸在市内共造成5723名平民死亡及2,0507名平民受伤,1941年9月8日德军开始大规模包围该城,切断列宁格勒及其住宅区的对外物质补给线。由于未能扩展其攻势,面对格奥尔吉·朱可夫所组织的防守,德军围攻该城共872天。苏最高统帅大本营决定组建列宁格勒方面军,由原大本营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大将出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斯大林紧急召见朱可夫,对他说:“你到列宁格勒去,接替伏罗希洛夫指挥方面军和波罗的海舰队。”朱可夫带着助手霍津中将、费久宁斯基少将和科科佩夫少将飞抵列宁格勒。此时伏罗希洛夫等人正在开会,讨论一旦守不住列宁格勒应采取什么措施,朱可夫立即提出必须坚决保卫列宁格勒,直到最后一人。

(十)随后朱可夫对方面军进行改组,费久宁斯基任副司令员,霍津为参谋长,并当场撤换第42集团军司令员伊凡诺夫少将和第8集团军司令员谢尔巴可夫少将的职务。朱可夫又同助手们连夜制定一份城防计划:从市区防空部队中撤出部分高射炮,将其配置在列宁格勒最危险的地域,对德军坦克进行直射;以波罗的海舰队的全部舰炮支援乌里茨克—普尔可沃高地的第42集团军;在各主要方向上建立纵深梯次防御,布设地雷、设置电网;从卡累利阿地峡抽调第23集团军部分兵力支援第42集团军,加强乌里茨克地区的防御;以波罗的海舰队水兵和军事院校学生组建5到6个步兵旅。德军开始从南面向列宁格勒发起正面强攻,主攻方向为该城西南的乌里茨克和正南的普尔可沃高地。10日德军在苏军第3近卫民兵师的防地上撕开一个缺口,11日德军占领杜德戈夫,次日又占领红村,向乌里茨克推进。德军突破苏军的防御,占领索斯诺夫卡、芬兰科伊洛沃,逼进乌里茨克。朱可夫意识到列宁格勒的防御已到了最紧要的关头,决定将方面军最后一个预备队步兵第10师投入战斗。14日步兵第10师在炮兵和航空兵的支援下对敌实施迅猛突击,德军没想到苏军会突然发起反击而一时大乱,被迫放弃索斯诺夫卡和芬兰科伊洛沃,苏军恢复原来的态势。 (十一)对勒布来说时间已经不多了,因为希特勒将作战重点转到莫斯科轴线上。希特勒发布第35号训令,代号“台风”行动,确定发起莫斯科会战。希特勒要求勒布迅速与在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军建立联系,合围在列宁格勒的苏军集团,为德军在中路的进攻创造条件,到那时赫普纳第4装甲兵团和一部分空军将调归包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15日之前如果不能攻下列宁格勒,勒布将更没有能力去攻占列宁格勒,为此勒布致电总参谋部,要求准许他推迟四五天再将装甲兵团交给中央集团军群,同时他信誓旦旦地保证他将在几天内占领列宁格勒。勒布的请求得到同意,准许他推迟4天。1941年9月列宁格勒与沃尔库霍夫方面军(由基里尔·梅列茨科夫指挥)的连系被切断,防守区域共有四个军团:北面的第23军团、西面的第42军团、南面的第55军团及东面的第67军团。而第8军团则负责与拉多加湖舰队合作共同防卫通往市区的生命之路,对城市的空中掩护由苏联第6空军军团及波罗的海海军航空兵单位负责。对保护140万名平民的防御行动是列宁格勒反包围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安德烈·日丹诺夫、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和阿列克谢·库兹涅佐夫负责,另外守军亦与由弗拉迪米尔·崔比斯海军上将的波罗的海舰队合作,主要参与撤出平民行动的拉多加湖舰队由巴拉诺夫斯基、梅尔尼琴科、特拉日宁及Khoroshikhin率领。 (十二)9月16日勒布寻找苏军防御的薄弱部位,指挥德军从苏军第42集团军和第55集团军结合部突入苏军防御,攻占列宁格勒以南18公里的普希城,向左迂回列宁格勒正南的普尔可沃高地,向右迂回东南的科尔皮诺。然而在苏军的顽强抵抗下德军的进攻速度就像蜗牛爬行一样慢,其推进速度从7月份的每天5公里下降到9月一个月的不到2公里,距希特勒规定的时间只有一天。勒布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作最后一搏,19日德军进攻达到高潮。德军步兵在坦克掩护下向普尔可沃高地等处发起猛攻,炮兵对列宁格勒实施连续17个小时的轰击,航空兵出动近300架次的飞机对该城进行6个波次的轰炸。但是列宁格勒军民顶住德军的最后攻击,挫败勒布的最后一搏。此后德北方集团军群的精锐部队被逐步调离,赫普纳第4装甲兵团和原中央集团军群的霍特第3装甲兵团之第57装甲军均被调往莫斯科方向,不久第18航空军也转给第2航空队,德军再也无力发动全线进攻,双方阵地逐渐稳定下来。但是双方之间的围困和反围困斗争还远远没有结束,德军对列宁格勒实行严密封锁,不断炮击和轰炸该城。然而炸弹可以摧毁列宁格勒人的家园,但摧毁不了他们的坚强斗志,严寒和饥饿也不能。在1941年冬季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列宁格勒人奇迹般地在拉多加湖冰面上开辟一道冰上公路,通过这条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生命之路”运进粮食、运出伤员,从而战胜严寒和饥饿的威胁,挫败德军困死列宁格勒人的企图。

(十三)为了保卫列宁格勒,为苏军建立一条进入市内的物资供应线非常重要,该路线从拉多加湾湖南面开始在温暖的季节可驾船通过,在冬季冰封时车辆可以通过,保护该路线依赖拉多加湾舰队、列宁格勒防空部队及守卫路线之部队。该路线亦被用来从被围的市区中撤出平民,因为在战争的首个冬季没有任何撤退计划,该市在1941年11月20日拉多加湾上冰封道路开始运作而从被孤立中解放出来。这道路被称为生命之路,因为该道路非常危险,车辆可能被雪阻塞或德军的炮轰让湖面冰封的路面裂开而沉入湖中。因为在冬季死亡率非常高,因此亦被称为死亡之路,但是该道路可供给市内粮食及军事物资供应和撤出居民,令该市可继续抗击敌人。1942年12月8日苏军最高统帅部下达突破列宁格勒封锁的作战命令,参战的苏军突击部队有:列宁格勒方面军所属的第61集团军,司令杜哈诺夫中将;沃尔霍夫方面军所属的第2突击集团军,司令罗曼诺夫中将。突围点选在拉多加湖南岸的施吕瑟尔堡地区,日期定为1943年1月1日(由于天气不好推迟到1月12日),战役代号称“火花”。 (十四)1943年1月12日9时30分苏军集中2000门大炮和迫击炮向施吕瑟尔堡地域内的德军阵地进行2个小时的猛烈炮火打击,随后苏61集团军和第2突击集团军分别从南面和北面发起进攻,经过7天激战后突破德军阵地纵深14公里。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在1号和5号工人村胜利会师,从而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长达17个月的围困。1944年1月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对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的德军实施一次歼灭性打击,以彻底将这一地区的德军逐出去,这也是史称斯大林式“十次打击”中的第一次,担任作战任务的是戈沃罗夫大将指挥的列宁格勒方面军、梅列茨可夫大将指挥的沃尔霍夫方面军和波波夫大将指挥的波罗的海第二方面军。1944年1月14日苏军3个方面军向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的德军发起大规模进攻,到1月27日收复红村、乌里茨克、普希金、诺夫哥罗德和卢加等城市,打通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铁路线,使列宁格勒从德军的长期围困中彻底解脱出来。围困终于在1944年1月27日因苏军进行列宁格勒-大诺夫哥罗德攻势赶走在市南面郊区的德军而结束,这是一个由列宁格勒、沃尔库霍夫、波罗的海沿岸第1及第2方面军联合实施的行动,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在攻击的最后阶段亦提供30%的航空兵攻击德意志国防军,到1944年夏天芬兰军队亦被击退至维堡湾及武克希河对岸。

(十五)为期872天的围城战破坏公共设施、食水、能源及粮食供应,导致列宁格勒地区空前的大饥荒,造成最多150万人死亡和140万以上的平民及士兵撤离,其中很多在撤离时死于轰炸及饥荒。到1941年12月列宁格勒城市居民单日口粮仅为150克掺大半烧焦面粉、可食用纤维、锯末乃至可食用化工粉末的面包,列宁格勒其中一个墓地就埋葬500,000名围城战的遇难者。在列宁格勒中经济上的破坏及人命损失超过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广岛市原子弹爆炸和长崎市原子弹爆炸的总和,列宁格勒围城战被列入世界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一些历史学家更称围城行动为种族灭绝,是纳粹德国灭绝苏联人民的战争的一部分。在872天的围城战中在1941年至1942年间的冬季当所有雀鸟、老鼠及宠物被生还者吃光后城内出现人类同类相食的情况,列宁格勒警察因而组成一个特别师以阻止人类同类相食的情况发生。列宁格勒保卫战于1944年8月10日胜利结束,对苏德战场的战争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次战役牵制德军重兵和芬兰的全部军队,保护苏联北方的其他地区,阻止希特勒由北部包抄莫斯科及进逼阿尔汉格斯克的可能,战役结束后苏军的大量兵力得以腾出来转用于其他战略方向。列宁格勒被围困时间长达900天,英雄的列宁格勒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战,挫败德军占领列宁格勒的战略目标,并把强大的德北方集团军群始终紧紧地拖住在苏联西北战场上,从而有力地支援苏军在其他战场的胜利。

二战苏德战争(第四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