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本经阴符七术

2021-07-03 23:56 作者:黑猫带玩家  | 我要投稿

本经阴符七术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原文及译文




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


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译文】——


要使精神旺盛充沛,


必须效法五龙。


旺盛的精神中包含着五脏的精气,


精神是五脏精气的统帅,


心是精神的依托之所。


只有道德才能使精神伟大,


所以养神的方法归结为道。


道是天地的开始,


道产生一,一是万物的开端。


万物的创造,天的产生,


都是道的作用。


道包容着无形的化育之气,


在天地产生前便形成了。


没有谁能看到它,


没有谁能叫出它的名称,


只好叫它做"神灵"。


所以说,道是神明的根源,


一是变化的开端。


因此,人们只有用道德涵养五气,


心里能守住一,才能掌握住道术。


道术是根据道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是心气按规律活动的结果。


精神是道术的使者。


人体的九窍、人体的器官,


都是气进进出出的门户,


都由心所总管。


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译文】——


直接从上天获得本性的人,


叫做真人。


真人是与上天结成一体而掌握道的人。


通过专心学习磨炼而掌握道的人,


叫做圣人;


圣人是触类旁通而掌握道的。


人类的肉体与性命,


都是出于天地的造化。


人类了解各类事物,


都是通过九窍。


如果有疑惑不解的地方.


要通过心的思考而运用道术判断;


如果没有道术,一定不会通达。


通达之后,五脏精气得到培养,


这时要努力使精神保持镇静专一。


这便叫做"化",即合符造化的精妙境界。


五脏精气达到了化的境界,


便产生志向、思想、精神、道德,


精神是统一管理这四者的。


宁静平和便可以养气,


养气便可以使得志向、思想、


精神、道德四者获得和谐,


永不衰败,向四方散发威势。


什么事都可以办到,


长存不散,


这便叫做一身达到了神化的境界,


这种人便叫真人。


真人,是跟天与道合一的,


他能够坚守"一",


而且产生并养育万物.


怀着上天之心.施行道德.


他是用无为之道指导思想而发出威势的人。


游说之士通晓了这一点,


精神旺盛充沛,


才能培养志向。


本经阴符七术·养志法灵龟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识分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译文】——


心培养志向要效法灵龟。


之所以需要培养志向,


是因为如果不培养志向,


心的思想活动便不会畅达。


如果有了某种欲望,


老是放在心里考虑,


那么,


志向便被欲望所役使。


欲望多了,


心便分散;


心分散了,


志向便衰弱;


志向衰弱了,


思想活动便不畅达。


心的思想活动专一,


欲望便无隙可乘;


欲望无隙可乘,


志向意愿便不会衰弱;


志向意愿不衰弱,


思路便会畅达。


思路畅达,和气便流通;


和气流通,乱气便不会在胸中烦乱。


所以,对内要培养志气,


对外要了解人。


培养志气就会心思畅通,


了解别人就会职责明确。


如果要把培养志气之术用于对人,


就一定先要考察他是如何培养志气的。


了解别人的志气的盛衰状况,


就可以培养他的志气:


观察别人的志趣爱好,


就可以了解他的才能。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译文】——


如果不培养志气,


心气就不稳固;


心气不稳固,


思路便不通畅;


思路不通畅,


意志便不坚实;


意志不坚实,


应对便不理直气壮;


应对不理直气壮,


就是丧失志向和心气衰弱的表现。


丧失志向和心气衰弱,


说明他的精神颓丧了。


精神颓丧,


便会恍惚不清;


神志恍惚不清,


就不可能专一地探求、领会事理。


由此可见,


培养志向的重要。


如何培养志向呢?


首先要从使自己镇定开始;


自己镇定了,


志向意愿便会充实坚定;


志向意愿充实坚定,


威势就不会分散。


精神明畅,


经常固守,


就能够震慑对方。


本经阴符七术·实意法腾蛇


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神策生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 ,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得则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固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率之交会,听之候也。寄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寄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故寄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


——【译文】——


要使思想充实,


必须效法螣蛇。


思想充实,


产生于气的思考活动。


心要求安静,


思考要求深远。


心一安静,


精神便会爽朗充沛;


思考一深远,


谋划事情便能周详。


精神爽朗充沛,


志向就不可能扰乱;


谋划周详,


事业的成功便没有隰隔。


思想坚定,心里便顺畅;


心里安静,


他所作的一切便不会有差错。


精神便自得其所,


便会专一集中。


如果思想活动不安定而游离在外,


奸邪之徒便可凭借这种状况干坏事,


欺诈阴谋便可乘机迷惑自己,


于是说出话来便不会经过心的仔细思考。


所以,要使心术真诚。


必须坚守专一之道而不改变,


等待别人开诚相见。


彼此交流。


认真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


计谋是关系国家成败的关键。


如果思想不交融,


听到的情况便不周详;


接受的东西不恰当,


计谋就会发生失误。


那么,


思想上便没有真诚可信的东西,


变得空虚而不实在。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 ,定志虑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译文】——


要自然无为,


使得五脏和谐,


六腑通畅,


精、神、魂、魄都能固守不动。


这样便可以精神内敛


来洞察一切、听取一切.


便可以志向坚定,


使头脑达到毫无杂念的空灵境界。


等待神妙的灵感活动往来。


从而可以观察天地的开辟,


了解造化万物的规律。


发现阴阳二气周而复始的变化,


探讨出人世间治国方法的原理。


这便叫做:


不出门户便可了解天下的万事万物.


不把头探出窗外


便可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没有见到事物便可叫出它的名称.


不走动便可以达到目的地。


这便叫做"道知",


即凭借道来了解一切。


凭道来了解一切,


可以通达神明,


可以应接万事万物而精神安如泰山。


本经阴符七术·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也。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知形势。


——【译文】——


发挥威力,


要效法伏在地上准备出击的熊。


只有在旺盛的精神笼罩之下,


威力才能充分发挥。


所以,要使志向坚定,


思想安静,精神集中,


威力才能盛大。


威力发挥要盛大,


凭着内部的充实坚定;


内部充实坚定,


威力发出便没有谁能抵挡。


没有谁能抵挡.


就能以发出的威力震动别人,


那威势像天一样无不覆盖。


这便是用坚实去对付虚弱,


用有威力去对付无威力。


这就好像"镒"和"铢"比较一样,


相差悬殊。


所以,


只要一动便一定有人跟从,


一唱便一定有人附和。


只要弯动一个指头,


便可看到其他指头的变化。


威势一发出,


就可使情况发生变化,


没有谁能够阻挡。


对唱和的状况进行周详考察.


可以发现对方的任何间隙.


明了活动变化的情况,


于是威力就可以发挥出来。


自己要活动变化,


一定先要培养志向、隐蔽意图,


从而观察对方的间隙,


把握住时机。


使自己思想意志充实坚定,


是养护自己的方法;


自己讲求退让,


便是使别人驯服的方法。


所以,能够"神存兵亡",


即精神专注而进击之势毫不表现出来,


那便是大有可为的形势。


本经阴符七术·散势法鸷鸟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可神肃察也。


——【译文】——


散发威势。


即利用权威和有利形势采取行动,


要效法鸷鸟。


散发威势,


是由精神主宰的。


要散发威势,


一定要抓住间隙(时机)采取行动。


威力收敛集中,


内部精神旺盛,


善于利用对方的间隙采取行动,


那么,威势便可以发散出去。


散发威势时,要思想虚静,


从而考虑周详;


要意志充沛,


从而能够决断。


如果意志衰微,


便会丧失威势,


加上精神不专一,


那么。说起话来便会不中肯,


而且前后矛盾,


变化不定。


所以,


要观察对方的思想意志和办事标准,


运用揣摩之术游说他,


有时圆转灵活,有时方正直率。


如果缺少间隙或意志等主客观条件,


就不能发散威势。


因为散势必须等待间隙而采取行动,


一行动便要发出威势。


所以,那些善于发现间隙(时机)的人,


一定是内部蓄积着五脏精气,


对外能观察形势的虚实。


他一旦行动.


便不会失去散发威势的实效,


便会紧紧抓住对方的思想意志。


及时了解对方的计谋。


总之,形势是决定利害的,


也是能够权变并发挥威力的条件。


威势衰败,


往往是因为不能够


集中精神去审察事物结果。


本经阴符七术·转圆法猛兽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意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用转圆而求其合。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


——【译文】——


要像圆珠那样运转自如,


就使用猛兽功法。


所谓要像圆珠那样运转自如,


便是指计谋没有穷尽。


要能使计谋无穷运转,


必须要有圣人的胸怀,


从而探究不可估量的智慧,


自然之道是神妙莫测的,


处于一种混沌的统一状态。


用变化的观点来讨论万事万物,


所阐明的道理是无穷无尽的。


智慧谋略,各有各的形态。


有的灵活圆转,


有的方正直率,


有的公开,有的隐秘,


有的顺利,有的凶险,


这是为了应付不同的事类。


所以,


圣人根据这种情况以运用智谋,


像圆珠运转,


以求计谋与事物状况相吻合。


他发扬自然造化之道,


谋略开始后的一切举动


无不包容自然造化之道,


从而能观察研究神妙莫测的领域。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译文】——


天地是没有终极的,


人事是变化无穷的,


各自按照自然之道而形成类别。


观察一个人的计谋,


便可预测他的吉凶、成败的结局。


计谋像圆珠一样运转变化,


有的转化为吉,


有的转化为祸。


圣人凭借自然之道,


能够预先了解事物的成败,


因此能够灵活运转而确立某种方正的策略,


抓住事物成败的关键。


圆转灵活,


是为了使彼此意见融洽;


方正直率,


是为了正确地处理事务。


是为了观察计谋的得失;


是为了观察别人进退的意图。


只有了解事物的关键,


把握对方的主要想法,


才能跟对方紧密联合,


使彼此的主张一致。


本经阴符七术·损悦法灵蓍


损悦者,几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 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悦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悦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悦者,誓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译文】——


减损杂念、心神专一是判断事物隐微征兆的方法。


事件有偶然巧合,


万物都有成有败。


隐微的变化,


不可不仔细观察。


所以,


观察言辞要与事功相结合。


心神专一,是为了了解事物;


减少杂念,是为了坚决行动。


行动了,解说了,


外界还是不赞同,


所以,


因而能够做到语言扼要而不繁琐,


心里虚静而不乱想,


志向坚定而不被扰乱,


意念正当而不偏邪。


顺应自然之道来作实际努力。


如果能够使对方圆转灵活的策略不能实现,


那就叫做“大功”。


谋略的增减变化,


发现对方的用心,


了解隐微的征兆,











本经阴符七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