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基础》小雨学姐学习手册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简述★★★】
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对于政治的看法,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
(一)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的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1、代表人物:儒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中国儒家学说对于政治的阐释,寄托着其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价值的追求,如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2)柏拉图认为,政治的本质问题在于正义,因此,他的理想国就是正义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这四种美德。
(3)亚里士多德则把政治等同于“最高而最广的善”,认为它是人们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评价
(1)优点: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由于这一政治观很大程度上蕴含着人们对于政治生活超越现实的追求和要求,因此常常被理解为是理想主义的政治观。
(2)局限性:它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现实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这就使得它带有浓重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而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它仅仅从抽象的社会伦理价值层次上把握政治,而没有深刻地揭示政治价值背后的社会本质内容
(二)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代表人物:法家、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弗利、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家摩根索
(1)中国历史上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的主要内容应是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直言不讳地认为政治就是用权,“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
(2)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弗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认为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因此,政治的目的不过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
(3)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
(4)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政治主要指的是“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5)美国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家摩根索则明确认为,“国际政治的本质与国内政治的本质是完全相同的。这两种政治都是争夺权力的斗争”。
2、评价
(1)优点:把政治归结为权力或以权力为中心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政治的核心内容。同时,由于这一政治观把现实政治归结为政治权力,因此被认为是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而权力政治观及其理论就此被称为现实主义政治观。
(2)局限性:权力政治观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难以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虽然权力政治观表面上解释了政治“实际是什么”的问题,但是,它仅从权力的意义上解释政治的含义,并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权力政治观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全面和不深刻的。
(三)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1、代表人物:孙中山、吴恩裕、让·布隆代尔
(1)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以公众管理来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2)欧洲大学学院的让·布隆代尔认为:“政治是在共同体中并为共同体的利益而作出决策和将其付诸实施的活动。”
2、评价
认为政治是对公众事务的管理,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但是,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视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四)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1、代表人物:戴维·伊斯顿、家哈罗德·D. 拉斯韦尔
(1)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2)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D. 拉斯韦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把政治定义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怎样获得了”尊重、收入、安全等社会价值,从而对于政治分配社会价值的阐述和确定更加明确。
2、评价
(1)优点: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因此,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
(2)局限性: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五)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1、代表人物:董仲舒、托马斯·阿奎那
(1)在中国的殷周时期,就盛行着“君权神授”的思想。
(2)及至汉朝,董仲舒创造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鼓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神权政治观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
(3)在西方中世纪,神权政治观鼓吹者的典型代表是托马斯·阿奎那,在他看来,尘世的一切都是神安排的,而“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
(4)是黑格尔,他声称,政治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国家是精神为自己所创造的世界”。这种说法实际上不过是用“绝对精神”代替了上帝,同样把政治的本质归结为一种超社会、超自然的力量。
2、评价
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在当今世界上,它在宗教学说对于政治现象的解释中,在以宗教为统治的精神支柱的政教合一国家中,仍然具有不可触犯的地位和极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