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新解之《形篇》
新解《形篇》的亮点在于如何理解《形篇》?《形篇》与《计篇》的关系?《形篇》与《谋攻篇》的关系?以及《形篇》与《地形篇》是否雷同,又是什么关系? 新解《形篇》,首先要搞清楚《形篇》与“文眼”——《计篇》的关系?我们在《新解《计篇》》一文中提到“(战争)胜利=实力×智慧”;本篇《形篇》就是讲解关于军队实力的专篇。这恰恰又是“五事”中“法”要素的重要篇章,还是“七计”中的“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的综合表现!其次还要理顺《形篇》与《谋攻篇》的关系?《形篇》讲述的是军队的实力,是“进攻”的基础,所以本篇的重点是讲“不可胜”,“不可胜者,守也”。防守是本篇的主题!“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防守做得好,可以达到“先胜”的效果,防守做不好,“先战而后求胜,则必败无疑! 《形篇》中“胜可知,而不可为”,这与《虚实篇》“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前后是否自相矛盾呢?我们反复推敲之后就会豁然开朗,这两者并不矛盾,相反是一体的!这恰恰体现了《孙子兵法》的高明之处!“不可为”应该理解为“不可强求”!“胜可为”应该理解为“胜利可以创造”,都是一个“为”字,但意思截然不同了。“不可为”强调了将不可乱作为,这与《九变篇》中“将有五危:必死,可擒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而《虚实篇》中的“胜可为”指的是“将”通过“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知敌之“虚”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胜利当然是可以创造的!由此可知:战争的胜利是智慧的对决,而不仅仅是力量的对决!这就是《孙子兵法》比《战争论》更加高明之所在! 《形篇》与《地形篇》又是什么关系呢?《形篇》与《地形篇》都在讲“形”,即实力。不过《形篇》讲述的是军队的实力,即人和;而《地形篇》讲述的是地的实力,即地利;两者的讲解重点是完全不同的!“夫地形,兵之助也”,这句话很好地表达出了《地形篇》对《形篇》的重要性!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不愧是字字珠玑!! 新解《形篇》的重点,孙武还是落实在了“将”的身上!“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如何做到“不可胜”?如何做到“先胜”?这需要“为将者”要做到“修道而保法”!此处的“道”和“法”又是指什么呢?它们就是《计篇》中的“五事”中的“道、天、地、将、法”中的“道”与“法”!还是“七计”中的“主孰有道?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由此我们可以感知到《孙子兵法》行文结构之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