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辽宁高三上学期各地联考作文题及例文集锦

2021-02-20 08:12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辽宁省营口市普通高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系辞上》

最能考验一个民族的,是危机中的凝聚力。

—长江评论

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就以生命力的顽强、凝聚力的深厚、忍耐力的坚韧、创造力的巨大而闻名于世。

——习近平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份发言稿,在以“危机中的凝聚力”为主题的班会上与同学进行分享。

要求:结合材料,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对于若干个名句这种材料,首先要读懂每则材料的内涵,然后明确材料之间的共性问题,从而选出最符合命题人意图的立意角度。材料聚焦当下,围绕“民族凝聚力”的话题铺设了三则名句型材料,旨在引导考生站在国家、民族存亡的高度审视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操。材料共有三句名言警句,第一句出自《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意思是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泛指团结合作。第二句出自“长江评论”,强调的是危机存亡中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第三句出自习近平主席语,从不同角度解读了民族凝聚力,关键词是“生命力的顽强”“凝聚力的深厚”“忍耐力的坚韧”“创造力的巨大”。综合三句话的内涵可知,本次作文要围绕“团结”“危机”“民族凝聚力”等关键词展开,结合当下国家面临的各种危机,表达对民族凝聚力的认识和思考。

任务要求部分,作文形式是发言稿,具体情境是班会,主题是“危机中的凝聚力”。考生写作时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结合具体情境,围绕主题展开。

参考立意:

1.危机最能激发一个民族的凝聚力;

2.凝聚力是战胜危机的“硬核”;

3.民族凝聚,同心同圆;

4.凝心聚力,锻造民族精神。

【解答】凝心聚力,共克时艰

各位同学:

  大家好!

  现在全国上下,抗“疫”攻坚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让我想起了1998年抗洪的齐退浩洋,2003年非典的同抗疫潮,2008年地震的并赴国难,还有2020年今天我们战“疫”的共克时艰。每当国难来临,我们中华儿女便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火一样的赤子之心的去战斗,用海一样的宽广胸怀去奉献,用山一样的坚实力量去抗击。凝聚力虽然是一个普通的词汇,但在我眼里它却具丰富的内涵和磅礴的力量。

  凝心聚力,这是“众”的人和优势。集体主义属于我国的人文传统,在此基础上不仅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还创造了坚固凝实的家国体系,更缔造了打不倒、摧不垮、磨不灭的中华文明。泱泱大中华,浩浩荡荡五千年文明史教会了炎黄子孙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古代,有了杨家将的满门英烈,才有了一致抗金的慷慨悲歌;近代,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有了国共合作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寸山河一寸血,我们众志成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今天,我们抗洪水、战非典、抗地震、抗肺炎,举国上下,社会各界,戮力同心,通力协作。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力大事的社会优势得到彰显。正是这万众一心的人和优势,才使中华民族一次次渡过劫难,获得重生。

  凝心聚力,这是“志”的精神力量。当难以抵挡的大灾难袭来,意志力便是最后的防御,在危急存亡之时,钢铁般的意志无坚不摧,是奇迹背后的力量源泉。无论是抵御外敌时的那一场场硬仗,还是面对天灾时那一个个最美的逆行身影,都令人心神往之,都叫人可歌可泣。与国外的疫情阻击战相比,我们没有恐慌,没有畏惧,有的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毅然决然,有的是“苟利国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坚定豪迈。这种精神与意志得以代代传承,我们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中国战“疫”经验,外国可以模仿,但永远无法超越。这份中国意志,也是中国精神,更是中国信仰和中国力量!

  凝心聚力,这是“城”的防御力量。如果说人心凝聚成一面铁壁,那么意志便是火焰,将铁壁炼成钢,又将铸钢为城墙。以“众”为人和基础,以“志”为精神内驱,构建出众志成城的“城”,同心同圆的“城”。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各民族人民,海内外炎黄子孙,人人同心,个个戮力,尽志尽力,便能铸就一座屹立不倒的长城。就像钟南山院士含泪所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而我们全国人民心中更有一座精神之城,钢铁之城。这座城,挺过无数战火的洗礼而屹立不倒,经过无数次天灾的来袭而重获新生,在一次次炼狱式磨难中变得得更加紧密,更为坚实;这座城,高扬着五星红旗,高悬着家国情怀,并向全世界高调展示了中国无比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正所谓多难兴邦。正是这股磅礴凝聚力支撑着中国披荆斩棘,绵延不绝,走向复兴。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不但不会被国难击垮,相反会在磨难中升华。同学们,让我们直面危机,以民族凝聚力构筑起中国不倒的长城!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这篇题为“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的文章,抓住了三则材料的核心话题那就是“凝聚力”。开篇从1998年抗洪的齐退浩洋,2003年非典的同抗疫潮,2008年地震的并赴国难,还有2020年今天我们战“疫”的共克时艰等灾难说起,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是有凝聚力的。正文采用三个分论点:凝心聚力,这是“众”的人和优势;  凝心聚力,这是“志”的精神力量;凝心聚力,这是“城”的防御力量。三个分论点构成了“众志成城”这个成语,这正是凝聚力的内核。篇末再次指出,正是这股磅礴凝聚力支撑着中国披荆斩棘,绵延不绝,走向复兴。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不但不会被国难击垮,相反会在磨难中升华。最后,呼告大家以民族凝聚力构筑起中国不倒的长城!整篇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发言稿的体式也符合要求。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屈原因正道直行被流放,披发行吟于泽畔,渔父看见后,问他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因此被放逐。"渔父劝他说∶"既然举世皆浊,何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既然众人皆醉,何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呢?"屈原反问道∶"我怎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又怎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怀石投江而死。汉代的贾谊认为,不论到哪里都可以辅佐君主,又何必留恋楚国呢?就像凤凰在千仞高空翱翔,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来,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

上述材料中,屈原、渔父和贾谊三个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写作本题,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材料内涵,准确把握材料中三个人的思想观点。屈原正道直行被流放,虽处于困厄之中,但他为了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高洁的品质,宁可死去也不愿与污浊的世俗同流合污,体现出洁身自好、为追求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渔父是作为与屈原对立的形象存在的。面对污浊的现实,他主张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思想。汉代的贾谊则主张只要能辅佐君主建功立业,不必拘泥于楚国,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体现出一种趋利避害的智慧。相对来说,比屈原灵活变通,比渔父积极有为。写作时,可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人物,发掘其思想观点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需要注意的是,写作过程中,要能够对人物的思想观点进行辩证地评析,体现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立意:

1.屈原角度:保持节操和高洁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追求理想而献身等。

2.渔父角度:“佛系”生活;乐天知命等。

3.贾谊角度: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人需要有广阔的胸襟等。

【解答】做一个有气节的人       粽叶飘香,又到端午。关于端午的种种传说,又再现脑海。望向湖畔,忆起楚国一代伟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关于屈原,连他是哪朝人自己都不大清楚,唯一能够明白的,就是屈原不忍看自己的国家灭亡,投至泊罗江。上历史课,说屈原大无畏,拥有大胆质疑的理性精神,屡次劝说楚王莫信秦。可提议不被认可,反遭迫害,流放人间,直至江中,以示清白。

  你因怒而飞,你的精魂飞入湘水。

  你的灵魂顺随你的信仰漂流,让人们看到你的正义与气节、你的哀丽与豪壮。

  那天,五月五日,你立于江畔,刚毅的脸上写满了无畏,大风吹开了你的三千愁丝,你腾舞飞扬的衣衫宛若一面坚韧不拔的旗帜。黑色的江水狂傲地在你脚下翻滚,你握紧了手中的青铜剑,万千感慨澎湃胸头。

  曾经,你在一首诗中把风、雨、雪、电、云、月作为自己的侍从,让凤凰和龙为你拉车,在太空中任意驰骋,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如今物非人是,所有的一切梦想全都已破灭,冥冥之中,哪里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呢?或许自己本不该踏出茅庐;或许平静稳定的生活才最适合自己,而自己也应该守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为人们、为历史创作精华,繁衍文化。

  贼兵的呼喊声由远及近,是该做出选择的时候了。一江乌水折射出了生命最后时刻的空虚与充实、肮脏与华丽。

  你的思想定格:如果真理和信念需要流血牺牲,那么我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其实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却裹满了虱子。

  于是,你就把自己作为一个高洁的化身呈现给世人:无论遇到了怎样的状况,正义与气节是最神圣的,是最值得去维护的。

   贼兵的呼喊声到了近前,你回头望了最后一眼国破下的山河,而后高呼:“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纵身跳入了为你而愤怒的江水中,瞬间,一江乌水空明澄澈……

   湘水悠悠,无数的水鬼,冤缠荇藻怎能洗涤得清清,千年的水鬼唯你成江神,非湘水净你,而是你净湘水。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溅起,汀芷蒲兰流芳到现今。

   我想,你本来就是一条鱼,一条心胸宽阔、志向无边的鲲鱼,后来化为大鹏鸟,你的心胸、志向、理想依旧宏伟无边。而现在你又回到了水中,回到了原来就属于你的位置上去,成为灵台空明澄澈的真神,默默地为人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为人们树立高尚的信仰。

  于是到了后世,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活在歌里、风里、水里--梦逍遥。

【点评】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选择的人物为渔父。开头可以用一些屈原的精彩语句或者对渔父的评价等引出观点,也可以把渔父与屈原对比来写。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怀揣一颗自由心,即使受到打击,也可在最快的时间内调整好状态,让心中多一丝镇定与坦然;放眼当今社会,人们忙于繁忙的生活,不大可能保持内心的宁静淡泊,要懂得应时而变等。最后可以写如何做或感悟,如“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懂得以退为进,不能一味蛮干”。

 

辽宁省辽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源于公民出自真诚的信仰。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生力军,法治教育要从学校开始抓起。20多年来,法治副校长制度从一项基层探索推广到全国中小学校,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律师等专业人士走进校园成为兼职法治副校长,以专业力量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引导广大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假如你是一名法治副校长,在学校举行法治教育活动,请你写一篇主题为“法治意识,在我心中”的演讲稿,面向同学们开展法治教育,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段材料的核心词汇是“法治意识”,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材料的写作任务是“假如你是一名法治副校长,在学校举行法治教育活动,请你写一篇主题为‘法治意识,在我心中’的演讲稿,面向同学们开展法治教育,提出希望与建议”注意讲话人的身份应该是“法治副校长”,他的职责是向孩子们普及法治知识,让孩子们知法、守法,并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首先可以举例谈一谈法治进校园的必要性,让孩子们从思想上重视法治教育。接着谈一谈孩子们需要懂得哪些法律知识,防范哪些行为,怎样保护自己等等,最后提出希望与建议。

参考立意:

1.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法治种子;

2.法治教育守护学校一方净土;

3.维护校园和谐,增强法律意识。

【解答】学法、懂法、做一个守法的公民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同学:

       你们好!

       今天我以法治副校长的身份,给大家上的第一堂法治课,希望大家进一步提高法治观念,在学法、知法、守法上有所帮助。,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同时更是抛砖引玉。由于本人的学识和能力所限,加上时间有限,准备不足,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学法、懂法、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法是如何解释的这个问题,有无数种说法,汉语中的法字。古代写作。左旁的水字是公平的意思。右旁的来自“神明裁判”故事里的一头刚直的独角神兽。传说当两方打官司时,审判官便把拉出来,它的角去顶撞谁,谁就是不直者,谁就败诉。律字是“均布”既“不偏不倚的意思。由此可知,在我国法律一词的本来含义就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的“公平、公正”,它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法治,有广义和狭义之解,广义的法治,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总和。狭义的法治,指全体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和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严格按照法律办事。社会主义法治是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它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几个方面的统一。中心环节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和全体公民都要严格地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以确立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实现统治和进行建设所必须的法律秩序。

       我国的法律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宪法和法律,另一类从属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性文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的立法基础。它经过严格的立法程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就其内容和制定机关而言,可分为基本法律和其它法律,基本法律是指刑法、民法、诉讼法律、行政法律、经济法律。其它法律是指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如森林法、商标法、海关法、食品卫生法。

      从以上我给大家介绍的有关法律常识,违法不等于犯罪,犯罪必定违法,无论是违法与犯罪,同学们都不能触犯,要从点滴做起,从遵守校纪、校规入手,做学法守法的好学生、好公民,禁止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否则就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点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五、作文

23.(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诗人艾略特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

  余秋雨先生定义文化是“一种称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辞海》定义文化,广义指人类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世界中学生文化交流论坛在学校举行,作为中国代表队的一员,请以“中国制造之外的美”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立意,明确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义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主要讲美国诗人艾略特,余秋雨先生,《辞海》等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有文化信仰。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人信仰什么,常常引起外国人好奇。材料列出了中西方对“文化”的定义和理解,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感悟进行思考行文。

题干任务要求“世界中学生文化交流论坛在学校举行,作为中国代表队的一员,请以‘中国制造之外的美’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要求以“中国制造之外的美”为主题,包含两个方向的要素:一是对“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做出一定的审视和认知,二是要呈现和挖掘中国文化精神的美好内蕴,并进一步自信而谦和地向国际青年中学生介绍。

参考立意:

1.正确认识中国制造之外的美;

2.走向世界,挖掘中国文化意蕴;

3.文化自信与文化信仰。

【解答】中国制造的文化精神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中国制造的文化精神”。

“中国制造”是时代品牌的象征。近些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承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制造”一词曾经成为了时代的代名词与中国人的骄傲。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我国的制造也面临了巨大的问题。传统的生产模式,低质量的原始产品以及缺乏竞争力的发展态势,无不折射出中国制造的问题。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制造困境的核心在于背后精神的缺失。我们输出的只是我们的代工产品。这些产品所体现的只是中国人口的众多,根本就没有体现出中国的文化内涵。所以中国制造的后劲肯定是不足的。为此我们应该在产品输出的同时更多的是强调文化与精神的输出。使我们能够通过工业产品的载体来输出我们的文化精神。同时也以我们的精神内涵来提振我国工业产品的品质内涵。

  中国制造需要有精神作为支撑。精神是社会良性发展的根基,一物之存在必然要有其精神作为依据。脱离精神的物体必然是无法长期存在的,更谈不上发展。工业的发展也必然是建立在文明的基础之上,没有纯粹的经济活动。风靡全球的“中国制造”曾经成为中国人的骄傲。国人狂热与激情过后,不得不思考我国当前制造也的困境。追根溯源,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国制造业所缺乏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背后却是缺乏民族精神的支持。所以我们要向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必须要将中国的精神走进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所体现的精神应该是中国优秀价值的集中体现。文化与产品的输出应该能够体现出该国的核心价值。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期间孕育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将我国的文化内涵准确的传递出去,应该是传递我国国民的勤劳勇敢的生活方式;应该传递的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应该传递的是爱好和平、包容团结的国家行为。所以政府在文化产品的输出中应该加以甄别,让能够体现我国精神内涵的产品走出国门,展示我国的国家形象。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的,在当今社会中竞争日趋激烈,所有的竞争背后都是文化的角力。所以无论是中国制造的工业产品还是文化产品,都应该将我国传统的精神内化进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国制造有更深厚的竞争力。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网络上流传着三张照片:

第一张,一名年轻的协警在雨中单膝跪在马路中央,为车祸中受伤倒地的老人撑伞。

第二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小伙身披五星红旗,站在世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上。

第三张,莫高窟壁画前80后学者们面壁工作的背影。2019年,他们制作的“数字敦煌”走进摩洛哥,受到热捧。

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作为00后的你,读了以上材料一定会有不少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关键句:“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此句意在让学生挖掘三张照片的共性,都是平凡人,但是他们有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启示学生思考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材料为三张照片的内容,每张照片都是不同的人,但是具有相似的内容。第一张照片:一名协警在雨中单膝跪在马路中央,为车祸中受伤倒地的老人撑伞,暖了人心。第二张照片: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小伙身披五星红旗,站在世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上,鼓舞了人心。第三张照片:莫高窟壁画前80后学者们制作的“数字敦煌”走进摩洛哥,受到热捧,多年面壁的时光书写了精彩的人生。三张照片共同指向了平凡的人也有自己精彩高光的时刻。另根据“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说明材料意在让学生思考平凡之人通过自己的爱、善良、坚持、奋斗等书写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00后的身份,体现自我的认识和思考。

参考立意:

1.平凡之人亦有高光时刻;

2.高光时刻需要爱心、奋斗、坚守;

3.奋斗青春,静待自己的高光时刻。

【解答】静待你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自己的骄傲所在,普通协警单膝跪地为老人撑伞;技校小伙身披五星红旗,站在世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80后学者们制作的“数字敦煌”走进摩洛哥……这些平凡人的身上不平凡的闪光之处,就是所谓人生的高光时刻。

       高光时刻大体上等同于现在我们所说的成功。但是与成功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些高光时刻是真正属于自己个人的。比如,一个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考上了大学,后来又拿到了博士学位,获得博士毕业证的时刻就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

       或者一个默默无名的小演员,依靠很多年的执着和努力,终于成为一部大片儿的主角,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明星。那么当他面对聚光灯,面对人们的称赞时,他就在享受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历史上有名的三国人物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之战前的几十年,一直是曹氏政权的谋臣。他先后辅佐曹操、曹丕、曹叡和曹芳四代君王,一直都身为人臣安分守己。但是,在他晚年70多岁高龄的时候,终于决定发动高平陵之战,将曹魏的江山占为己有,在那一时刻,虽然司马懿已经迟暮之年,但那是他人生最耀眼的高光时刻。

       写《西游记》的吴承恩,一生颠沛流离贫困潦倒,一生都在求其功名的他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才考中一个小小的县官,只做了一年又半载,就被人从位子上赶下来。小时候出生在商人家庭衣食无忧的他,到了自己独立门户的时候,却天天都在愁着柴米油盐,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到70多岁高龄的时候,吴承恩开始写西游记。他用七年的时间写了这部传世之作。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虽然吴承恩已经风烛残年,依然贫穷孤苦,但那时候是他人生的真正高光时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当我们看到别的人在滋润的生活、兴奋的表达、热情的宣泄、骄傲的炫耀的时候,我们也不一定非要羡慕他们的高光时刻。其实人生真正的奥秘在于,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高光时刻在什么时候能够到来,因为那才是人生真正的惊喜。因为不知道你才会觉得非常神秘。

       对有些人来说,他们的高光时刻来的很早很及时,年轻时候他们就拥有了良好的资本,不错的声望。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他们的高光时刻往往来得很晚,那叫大器晚成。

       在自己的高光时刻来临之前,每个人都应该坚守本分,砥砺前行,不要因为暂时看不到希望就放弃努力!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辽宁省丹东市五校协作体2021届高三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日前,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676分、省文科第四名的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这一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有人赞许,认为其坚守梦想,勇敢追梦;有人则表示不解,家庭困难,为何不选择一个“热门”专业,工作后能有丰厚的收入,反哺家庭。两种看法,都有人支持,也引发了人们对如何理性看待高考分数、专业选择、人生价值等的思考。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的讨论会上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参照2020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两种看法,都有人支持,也让人对如何理性看待高考分数、专业选择、人生价值产生思考一这段话可以作为发言稿立论的生发点.由此可以讨论以下观点:

①高考的分数不应被“待价而沽”。高考对考生来说究竞意味着什么?高考应是一种评价、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成长。通过高考,进人心仪的院校,选择热爱的专业,坚定未来的志向,这才是高考的应有之义。

②专业的设置本无高下之分,只有适合与否,即是否适合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是否适合行业更新的步伐,是否适合学生的全面成长与个性选择。当考生选择了适合的专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快乐充实的学习生活,选择了为自己未来职业成长注人力量、夯实基础的可能。

③人生本就多样,成才路本就有千万条。不同青年的多样选择、多彩路径,能够汇聚为一股洪流,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立意:

(1)专业本无高下之分,只有适合与否

(2)听从内心召唤,勇敢选择

(3)为梦想尽力

(4)走出适合自己、与众不同的道路

其他立意,能紧扣材料,思想积极健康也可以。要符合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辽宁省大连市2021届高三1月(八省联考)双基测试语文试题.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成功防控新冠疫情; 可你是否知道,这背后凝聚着中国人民肝胆相照、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6月23日,中国成功发射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从此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名扬全球;可你是否知道,这背后是科研人员30年脚踏实地的奋斗与坚持不懈的自主创新?11月10日,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全球瞩目;可你是否知道,这后面是科技人员的攻坚克难的身影与民族精神和国家力量?12月19日,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正式交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可以从月球带回土壤的国家;可你是否知道,这背后是中国人长达16年漫长探月工程的坎坷与付出?

读完上面的材料,慷慨激昂之后,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为班级公众号写一篇文章,展现你的理性之光。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四、写作

23.立意提示:本材料意图通过2020年我国在四个方面取得的成就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成就背后所必须的个人、民族文化和国家精神,重点考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观点以及次要观点的逻辑架构,考查学生论证基本方法使用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理性思维力。学生可以选取四个成就中一个或者多个事例,从中挖掘取得成就所必须的品格与精神,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与学习进行合理地论证,并体现出一定的具有针对性的读者意识。


辽宁高三上学期各地联考作文题及例文集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