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性评论写作示范:以聊城大学《毛诗序》为例
本文为观点型评论写作的手把手示范写作文字版,大家可以在视频中观看思路,以及思考的方式。
一、题目要求


二、示范全文
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
——基于《毛诗序》的分析
《毛诗序》是我国第一篇诗学专论,有着非常显赫的地位,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它符合汉代儒家文艺思想的特点,其中提出了一些根本的理论问题,而这些问题成为了两千多年来封建正统的文学批评纲领。
一、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与历史语境
《毛诗序》成为中国封建文学批评的纲领并不是偶然,而是与其所处的时代文化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任何的学术权力的形成都需要依靠其背后强大的政治权力,《毛诗序》也不例外。
随着汉代中央集权的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的形成,汉武帝为了维护其统治秩序,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先秦入学经过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的改造,岁成为了官学的统治思想,这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文学理论,并逐渐发展成为封建的正统文艺观。
汉代,五经的神圣化是两汉的文学理论具有了儒家文艺的特点,无论是对于文学的创作,还是文学的作用,文学的批评标准等等问题上,都体现出了儒家学说的特点。尽管如此,以《毛诗序》并不是对先秦儒家文艺思想的简单重复,而是把儒家的文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封建正统文艺观确立的内容
《毛诗序》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时代需要,因而其文艺思想方面处处体现出维护封建的本质,而其主要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确立了抒情言志的传统,确立了文艺服务于社会的作用;确立了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
首先,《毛诗序》确立了中国古代诗歌抒情言之的传统。在先秦时期,儒家就提出了“诗言志”的论断,如《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但是,先秦的这些理论都只强调“志”,而未涉及情。《毛诗序》第一次将“情”和“志”联系起来,它一方面肯定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另一方面又强调了诗歌“吟咏情性”,“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毛诗序》肯定了“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肯定是有限的,在这里,无论是抒情还是言志都必须要受到“礼义”的约束,在这里“志”比“情”更为重要。
第二,《毛诗序》确立了文艺为社会服务的是诗教传统,其最为主要的就是强调诗歌的“美”和“刺”的功能。其中的“刺”指的是诗所具有的讽谏意义,“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文职这足以戒”,所以,这种封建是以维护统治者的绝对权威为前提的,表达时不能直刺过失,而要“主文谲谏”,其实质就是要用音乐的言辞、含蓄的方式劝谏。而诗歌的“美”教化作用还表现在为统治者的歌功颂德,如“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序》强调诗歌的“美刺”教化作用是时代的需要,注重文艺的教化作用,轻视文艺自身的艺术性和美感性,把文艺与教化绑在一起也吃呢更为了中国古代文艺的一个明显特征。
第三,《毛诗序》确立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毛诗序》全面的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中的“六诗”发展为了“六义”,并且对“六义”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阐释。《毛诗序》中说“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这是风雅颂第一次被明确指出各自的内涵。相比于风雅颂,《毛诗序》没有对赋比兴做出过多的解释,因此,勾人对赋比兴的含义争论也颇多。但是,我们今天都认为宋代朱熹的解释是比较合理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无比此物也”,“兴这,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可以说,赋比兴的提出与它所确立的抒情言之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因为诗要抒情言志,必然导致它要有与之对应的表现手嘎——赋比兴。所以说,抒情言之的传统与赋比兴的手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三、封建正统文艺观确立对后世的影响
《毛诗序》不但确立了我国古代文学抒情言志的传统,而且还系统第论述了文艺所具有的美刺作用,并且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它在先秦文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自此,评判文学优劣的重要标志就是文学是否与政治有所关联,因此,后来出现了以抒情为主的新的文学体裁——词的时候,被所有的文人都认为是小道,而直至到唐代,文学也会有“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著”的论断,那么文学含蓄的表现手法所带来的中国文学自带的象征性、话语蕴藉性也成为了其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