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7.5 韩国1997金融危机会再次重演?

2018-11-28,一部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韩国电影上映了,《国家破产之日》。20年后,回过神来的韩国人把1997的金融危机搬上了大屏幕,从政治腐败的角度来描述这一次“国难”。
其实我很佩服韩国电影,说实话韩国电影带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真实改编”(笑),看到一桩桩惨案,我都觉得“淦,这是人做的?”但它又能从里面折射出善的存在“哇,还有这样的人!”他们擅长在小人物的故事中编织出复杂的人心,他们能毫不犹豫的把自己最丑最烂的一面摆上荧幕,按照导演的意愿撕碎了,从里面找到真与美。
这次的《国家破产之日》也不例外。97年的这次危机可是把骄傲的大韩民族脊梁都打弯了,国家宣布破产,请求国际组织干预国家经济,IMF入场的12月3日更是被称为“国耻日”。明明是亚洲金融危机边缘的韩国,为什么会变成了危机中心?
电影一开始就是大量的韩国利好新闻速报,明明是好消息,但是背景音乐的节奏却在不断加快,镜头到了华尔街的时候,背景音乐戛然而止。
1997的亚洲金融危机像是一个史前巨怪在寻找猎物,而韩国则是众多猎物中的一员。华尔街里的投资者下达了一个命令,全部投资者马上离开韩国。

这时候韩国人民和发生危机前的美国人一样,对虚幻的经济泡沫看花了眼,还沉浸在形势一片大好的错觉之中,无论是政府高层,还是各种媒体都在毫无余力的营造这种亢奋的氛围。没有人察觉到有什么不妥,国民自信在这个时间到达了一个顶峰。
当泡泡涨到最大的时候,就是它破裂的前兆。

不过偌大的韩国总不能一个聪明人都没有,于是代表着政府力量的韩国银行通货政策小组组长韩诗贤,和代表着投机分子的综合金融公司部长尹正学,则开始在这场危机到来之前,做自己能做的事。
收到国外合作者陆续结束合作消息的尹正学察觉到了一直以来支持着韩国金融体系的力量——信任,开始崩塌。而意外从广播中收听到的失业者的来信更是让他脑中警铃大响。尹正学马上去广播站求证,却发现失业和生意萧条不是个别行业或地区,经济下滑趋势已经蔓延至全国。

另一方面,走在国家经济前线的韩国银行行长终于重视起了来自通货政策小组组长韩诗贤的报告,着手上报到财政经济部长官并组织人手协助解决此次危机。此次危机根本原因在于借钱太多,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外国投资者不在推延还款日期要求马上结账,而韩国的资金储备不够,那借钱还不上,结局就是破产。注① 国家就要破产啦,在这铁一般的事实面前,高层选择向人民隐瞒即将破产的事实。

没有得到消息的市民在危机来临之际,没有保全自己的准备和能力,大量市民自杀,这年韩国自杀率同比上升了49%。

而精明的人则在这场危机中,汲取了养分,突破了原来自己的阶层。

最后无力还款又不想破产的韩国政府选择了借助外力干预自己的市场,来获得一线生机。(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IMF帮助韩国之后,韩国的情况。)
故事采用多线叙述,从三个角度来看到这次危机。金惠秀饰演的韩诗贤作为一个有良心的韩国官员,试图用自己的知识来为韩国谋求最大的利益,可惜身为女性的她没有话语权。在愚蠢又无能的上司和奸诈又有权的政治投机者手下,她有苦说不出。

而凭借着《燃烧》获得了青龙奖最佳男主提名的刘亚仁,在这场戏中更是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冷酷又有点癫狂的投机分子,在面对一个拼上全部的大赌局中,他凭借着自己的自信,为自己赢得了上流社会的入门票。比起《老手》中疯狂残忍的赵泰晤,这次刘亚仁扮演的尹正学却更为复杂。一方面他为看破危机而兴奋,激动的游走在危机对面,冷漠汲取着韩国人民的血汗钱;另一方面又为无力改变大环境而悲伤。

另外还有一场招揽投资者的演讲,配合着激烈的鼓点,三条时间线不断交错,营造出了激动人心的紧张气氛。

影片的最后,时间来到了2017年,年老的韩诗贤被要求出山,再次拯救韩国,这次的炸弹是高居不下的家庭借贷和被炒起来的房地产。仅仅过去20年,历史还会重演吗?
里面IMF谈判人员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喜欢来韩国,这带给我们很多借鉴。”

注①(关于韩国为什么借钱会还不上,一方面当时韩国以国家信用为保障借了大量的外资发展企业,但企业没有好好利用,将近三分之一借贷变成坏账,而且正常的部分盈利也没有达到预期的高,直接后果就是外币储蓄金额一直上不来;另外国际炒家看到韩国有机可乘大量资金涌入韩国企图降低韩币汇率,为了稳住汇率,需要消耗大量的外币储蓄,直接后果就是外币储蓄金额不够还钱。ps:汇率降低后果就是你以前借了十美元,现在没钱还,还不起就变卖资产,本来一百美金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十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