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簪】与程砚秋的“心结”
有几位朋友问我,为什么近来文章更新的比较慢。在这里首先感谢这些朋友的关注。文章更新的比较慢,主要是有一些谈程派的内容比较敏感,因此怎样写颇费斟酌。大家都知道,程派割裂的非常厉害,特别是程派戏迷之间鸿沟横陈、壁垒森严,吵骂不休,大有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的架势。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事情、有些内幕不好谈,也不敢谈。毕竟程派哪支都有顽强的粉丝,你说出一些真相,如果是对他们支持的偶像不利的内幕或评价,立即会招来无休止的谩骂,这种情况下,不披露、少说话或者只说好话,也许是避免自寻烦恼的最佳自我保护方式。 回归正题。先谈一个【锁麟囊】“三让椅”里的身段,想必大家都能猜到我要说的是哪个身段。这个身段争论也很大。我看刘老师、王老师讲解过这个身段,并不复杂,他们都是见过程先生初演此剧的老人,他们的演示可以略窥程先生早期此身段的演法,用程先生的话说,这就是太极拳里的“上步搬拦捶”的化用,但你不能做的像直接打太极拳,那就属于食而不化了。赵守贞说完请薛湘灵去坐,湘灵先是一愣神,然后转身看向赵守贞,右手水袖前指☞像椅子,此时潜台词就是:怎么回事,这是真的吗?我可以坐那里去吗?夫人点头后,湘灵转身面向台下,左水袖前伸遮挡,右手朝内侧暗指☞一下,表示对夫人此举的不解和猜测。接下来再转向赵守贞,右手水袖前伸,还是指向椅子,潜台词就是再次向赵守贞确认:真的是让我坐那里去吗?您不会弄错了吧?赵守贞再催她去那里坐,薛湘灵再转身 左水袖前伸,右手水袖在胸前一顿,然后轻轻点了一下头,意思就是:夫人真的是让我过去坐呀。这是怎么回事,这不符合规矩呀?但是夫人真的请我去坐的,罢了,既然她确认了那我就过去坐吧。然后再转身看了一下赵守贞,赵守贞点头并伸手请她去坐。薛湘灵回身,左右手耍水袖花,同时走几步小碎步,表示此时似信非信、迟疑逡巡但又不得不去坐的忐忑心情。——如今这个身段各个演员做起来也是各不相同,也许加上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吧。 对了,有人让我谈谈程先生的“太极莲花步”,我和老先生们探讨程先生的艺术时,他们就称之为“台步”,并无“程派太极莲花步”这一特定的叫法。不知这个太极莲花步的称谓始自何处,仔细想想,大概是说程派台步如步步生莲的感觉,这比喻倒也还贴切。
接下来再谈谈程先生排演【碧玉簪】背后隐藏的一段心结。 众所周知,【碧玉簪】是罗瘿公去世后,程先生自立门户创排的第一个剧目。随着罗先生的故去,一些原来看在罗的面子上支持程砚秋的人,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比如王瑶卿先生。据程夫人回忆,程先生拿着【碧玉簪】找王老先生去请教排演时,王老先生态度颇冷淡,说这样的剧目拿到天桥去演合适——没有帮程先生排演。程先生回去后,对程夫人和吴富琴都说过,罗老师没了,我们靠谁也靠不住,只能另起炉灶靠自己了。于是,从不服输的程先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自编自导自演,【碧玉簪】就是他自立门户后拿出的第一个剧目,演出后大获成功,让那些说“罗瘿公死了程砚秋也完蛋了”的人从此缄口不言了。而程先生对【碧玉簪】也非常钟爱,一直到晚年该剧都是他的保留剧目。 那么,为什么程先生在很困难很迷惘的境况下执意要排演【碧玉簪】呢?这里还有一个心结。王老师听曹先生和金先生谈过,程砚秋之所以坚持排演【碧玉簪】,是以此回击一些人对罗瘿公先生的诽谤和攻击的。起因是程先生刚组班去上海演出,罗瘿公先生出于对程先生的爱护,利用自己在文学和报界的影响力,给上海的文人朋友写了四十多封推介信,要他们帮忙利用各自的影响力在上海观众中多宣传程砚秋,这其中包括袁寒云、许地山等名士。但是,袁寒云不知因为何故,竟然将罗先生请他捧程先生的信公开发表在报纸上,在文人圈里掀起了巨大波澜。一些自命清高的文人,开始对罗先生大力捧程砚秋的行为大肆攻击,说大文士捧戏子真是有辱斯文自毁身份,一时间各种诽谤和谩骂满天飞,让罗先生和程先生承受了巨大压力。特别是程先生,看到老师为自己遭受了这么多谩骂,非常难过和痛心,也体会了谣言诽谤对人心灵和身体的巨大伤害。 罗瘿公先生去世后,金仲荪先生写了一首长诗【哭瘿公】,其中有几句诗,就是针对那些对罗瘿公先生的谣言而发的。“怜才到榛苓,此意难喻俗。大好致大怪,积谤高如屋。……戈矛生肘腋,谗口胜利䃚。……岂止逢虿微,含射亦有毒”。这些诽谤中,有的是来自罗先生曾经的好友某人,此公由罗引入梅党幕僚,后来因故反目,曾公开说平生有三愿:一愿瘿公速死,二愿罗破产,三愿砚秋倒仓。还有人造谣罗、程争吵后程打了罗耳光导致罗病重住院,此事传的沸沸扬扬,连罗和程的老友都将信将疑,写信给罗先生去求证,这让罗和程看罢不住的苦笑。还有就是袁寒云公布罗先生的信后引发的各种谩骂和谣言。 年轻的程砚秋深深体会到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威力,也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因此他更能体察罗先生抱病编写【碧玉簪】本子的良苦用心,罗先生这是对主人公张玉贞被人诬陷后遭受的种种痛苦和压抑寄予深切同情,剧中那段悱恻缠绵的二黄慢板唱词写尽了受谤而无处言说的气苦。体会到这层含义后,程先生更对罗先生和自己一起所遭受的诽谤而深感痛心。因此他请金先生接手把罗先生编排一半而未完成的【碧玉簪】本子继续完善,并且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决推到舞台上,也算是对诬谤恶行的一种公开的呐喊和讨伐。从此以后,倔强而孤傲的程先生以一生力争上游的精神,自力更生,凭着艰苦的努力,一路筚路蓝缕,终于创造出魅力无限的程派艺术,经久不衰。 此事缘由一般人不太清楚,今公布于此,也算是研究程派艺术的一则史料。 凝律馆主草于闪电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