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栗山茂久〈風的想像與中式身體觀的演變〉閱讀筆札


栗山茂久,〈風的想像與中式身體觀的演變〉[1]
本文以中醫經典中的「風者,百病之始也」為發想,探討作為影響古代中國人甚鉅的風的意識轉變,與中式身體觀演變之間的關聯性。作者首先探討商代對風的認識,商人將風視為充滿動態且體現神性秩序的事物,四方的風主宰萬物的變化,因此藉由風對事物的轉化,便代表政治上的警示或預兆,於是人們對其產生敬畏,不過此時商人雖對風的威脅有所認識,但關於人的病徵還是與先祖詛咒連繫一起,然而這樣的觀念在日後卻有明顯的差異,如春秋時期將風視為造成疾病的原因之一,抑或是漢代「風者,百病之始也」。因此不同於過往討論上古與古典醫學之間是有明確的分界,從恐懼到理性分析的自然觀,作者將目光轉移到身體意識興起,指出古典醫學是屬於身體的科學,而上古醫學則是與身體之外的神靈協商。而會發生這樣的轉變,是因為人們對於風的理解從原先四方的風,變成具有規律時間秩序的八風,為此時人將社會政治生活與八風的韻律結合,並形成天人合一的宇宙。
然而一如作者所言,前述的概念只不過是理論層面,於是乎「宇宙和諧觀越是詳細全面,不和諧的現象越是昭然若揭」,也就是說在個人經驗上不同於規律的部分,使得身體本身成為中醫關注的核心議題,即脫離時序與規律的主要原因,於是身體與季節錯位之間的關係,也成為古典醫學中判斷病徵程度的依據。另外,作者也透過諸如詩歌、地域習俗等其他使用風來描述的概念,闡明風的本質是轉化。因此在理解「中式身體觀」時,需要強調人身的個體化並非屬於天人感應下的和諧宇宙觀,而是需要強調個體本身的特殊性與不和諧性。所謂沒有本體論意義上的個體(自我self),個體(自我self)應該被理解為周遭環境錯位,以及失序下產生的不確定性結果,即前文所述的身體意識出現(人意識到身體是病痛的原因),為此才能理解雖然氣取代風成為描述概念的主要用語,但在一些關於疾病的描述還是使用風,而能造成疾病的風被認為是不合時機、失序的;並且能藉此進一步釐清竅穴在中醫理論中的意義,即在「既追求天人合一又力求孤立自保」的概念下,對外人們自覺地意識到身體不符合外界規律;同時對內意識到皮膚作為百病入侵的屏障,竭力關注作為流動的風通道的毛孔。
筆者想法
最後關於本文能夠深入中國傳統醫學的啟發,筆者認為栗山茂久對於風的概念闡述,有別於筆者過去先入為主的看法(受到現代醫學影響的現代中醫的說法,用來詮釋並理解身體,諸如調養身體是為了提升免疫系統,或是解剖醫學下臟器之間的關係等等),雖然這些論述在現代人眼中是成立的,但若回到栗山茂久所討論「風」的脈絡,卻又顯得格格不入。在本文當中作者敏銳地捕捉到傳統中國醫學醫理運作的基本原理,諸如風的概念之於皮膚毛孔與穴道;風所代表的時間規律之於身體,並進一步影響人的健康與否;抑或是風本身的隨機性與病徵之間的關係,甚至是風與自我概念型塑的關係等等。筆者認為在將歷史視作異域的情況下,為了避免在理解傳統醫學概念時的先入為主,作者所提供把古人對於風的想像,放在具體經驗下思考的視角,無疑是提供一塊理解傳統醫學的敲門磚。
[1] 栗山茂久,〈風的想像與中式身體觀的演變〉,收入劉士永、王文基等編《東亞醫療史:性別、殖民與現代》(台北:聯經,2017),頁53-74。

後記
關於這篇文章的意義已經在前文所述,在此不多講述了。
由於今天看到限動後,莫名其妙的心中突然感到一種悲傷感,那是一種彷彿將再也沒有辦法見到一個人的感覺。曾經試圖奔向的她,還有為此努力支撐的自己,這種虛幻的感覺可能就在不復存在了吧,雖然才時隔一兩年,但卻又恍如隔世,而今天唯一的想法就是如果不曾遇過她 那現在的我可能也存在吧? 那時的我 還真是一隻充滿傻勁的笨狗,總之為此,挑了一篇風馬牛不相及的文章,因為我只是想寫後記在這裡而已,哈哈 哭qq
累哇歷史2023-3-6 台北城南宿舍 無雨 等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