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地三文鱼供应链血案
6月13日上午消息,北京连续两天出现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新发地市场从切割进口三文鱼的案板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此则信息曝光后,也瞬间影响到全国三文鱼的供应情况。公众账号“盒饭财经”撰文分析国内三文鱼供应的相关环节。
北京疫情复发后,北京多家超市连夜下架三文鱼外,武汉、成都、南京、杭州、合肥等地相继开展下架、排查等监管行动;美团买菜等生鲜平台也全面下架了三文鱼商品,同时强调进一步加强生鲜商品检测;饿了么买菜业务暂时下架,海鲜类商品并已成立专门小组。
尽管国家级专家第一时间出来指出新冠病毒和三文鱼之间的关系很弱,但民众远离三文鱼的情绪已经瞬间发酵。各个平台都有用户申请退货,哪怕是前晚购买的寿司,也有消费者要退款。面对消费者对三文鱼的谨慎和担心,不少商家都选择自己承担损失。
像淘宝等电商平台,卖家们利用客服系统已经迅速将针对担忧的解答流程化、标准化。问到产地,直接回复到产品进口需要强制核酸检测;问到证书,3秒内扔出《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
*实际上国内三文鱼的链路确实多元复杂。进口、国内淡水养殖和走私,是三种主要途径。
进口:国内市场上流通的三文鱼主要是进口大西洋鲑,产地有挪威、智利、丹麦等,而消费者最认可的是挪威产大西洋鲑,商品名为“挪威三文鱼”。中国已经成为了挪威海产的全球第三大市场。
淡水养殖:“三文鱼”一词由“Salmon”音译而来,是鲑鳟鱼类的商品名称,不是鱼类的分类,而是某些鲑科或鲑鳟鱼类的商品名。国内养殖的虹鳟也是三文鱼的常见替身。基本上最贵的挪威三文鱼的市场价在80-100元/斤,而国内养殖的虹鳟价格在30元/斤。不过,虹鳟作为淡水鱼,从健康角度来说,不适宜生吃。
走私:曾有报道指出国内市场中有两成三文鱼是走私。走私肉类背后涉及强大的利益链,高利润是走私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全球疫情已经影响了三文鱼业
餐饮消费的暗淡和运输的不畅严重影响着全球三文鱼行业,疫情的“转战”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三文鱼成本和贸易流向。依靠出口贸易的三文鱼,疫情中,也只能走起出口转内销的路子。
2019年全球三文鱼产量约260万吨,受疫情影响,挪威、智利等三文鱼主产国企业生产也开始放缓,工厂不再满负荷生产。因此2020年其产量增速将继续放缓。美国航空运输管制受限,三文鱼进口骤降。欧洲消费市场距挪威主产国更近,因此供应影响不大,民众居家消费增多。
2020年2月份,受疫情影响,物流中断,消费缩减,挪威对中国出口三文鱼数量呈断崖下跌。行业从业者表示,短期内,包括挪威在内的欧洲各国不得不在内部消化三文鱼产品,另一个三文鱼主产国智利将成为这场动荡中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