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折体验哈苏中画幅!十几万的H4D现在值得买吗?(下)

4. 关于镜头
首先要提及的是,哈苏H系列的镜头是自带镜间快门的,寿命在10w次,看起来并不是很长,但因为拍摄速度慢,所以消耗也没有非常的大

比如我拿来拍二十多次,电池使用时间四十多个小时,也就是三千多张的水平

通常前缀是HC,就好像FE卡口,AI卡口一样,如果要搜索H系列 使用的镜头,就用HC+焦段来搜索。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富士做的镜头会有什么问题,实际上这些镜头不管挑选出哪一个都能保证全开光圈下中心喂饱4000W像素并且具有极少的紫边,甚至缩小光圈后,边缘画质也非常锐利。这些几千块的镜头,大都是十年前的产品了。

然而代价就是,他们一个个都特别大。握持的姿势相比微单和单反来说,也发生了变化,更多时候我是托住机身。

HC有哪些镜头?主要常见的是这些变焦HC 50-110,HC 35-90,还有这些定焦HC 28/4,HC 35/3.5,HC 50/3.5,HC 80/2.8,HC 100/2.2,HC 150/3.2,HC 210/4.0,HC 300/4.5

其中,HC 110mm F2.2是大光圈牛头的定位,这个光圈大小在全画幅中的地位相当于是50 0.95了,所以尽管这个镜头并不新,但价格却位居高位,目前还需要1w4以上

HC镜头还有升级版本,一种是在焦段后标个II,另一种是HCD,针对数码优化的意思,基本都是最近几年产的新镜头

比如说HCD 35-90/4.0-5.6,因为新,还能用在XCD上面自动对焦,因此价格非常感人。

哈苏H系统的性价比和镜头呈现明显的关联,现在有很多镜头都在5000到10000,与全画幅点高端镜头差不了太多。这也使得我这种业余爱好者也能购买并体验上哈苏镜头。

需要在意的是,镜头的固件是会有差别的,一些新镜头,固件版本假如说比较高的话,可能价格会涨不少,因为能转接到XCD系统并且保留自动对焦功能。
4.1 HC 80 2.8
哈苏套机标配的是一个80 2.8镜头,它的体积和重量是相对轻便和均衡,这一个镜头在这一个中画幅上面相当于是乘以0.62,所以在视角上是50mm的全画幅镜头,
HC 80 2.8这一个标头虽然看参数比如光圈的大小,似乎并不强,但实际上它已经代表了中画幅的素质,比如说,我如果讲到全画幅的50 1.8这种镜头,你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廉价。

然而,80定虽然是个标定镜头,却具有良好的抗炫光性能以及令人满意的分辨率

同时,紫边也很小,在全开的情况下,已经能满足99%的场景,我还没有遇到过是需要我缩小镜头光圈来满足画质的场合。当然,从样片来说,这里必须包含上H4D的CCD在暗部调色上的效果

但是这里遇到一个问题是景深,中画幅的景深是一个双刃剑,它确实非常牛,空气感,压缩感,立体感,底大一级压死人在这里算是非常好的表达了。但是也造成一些物件稍微近一点不好对焦的情况。

除了景深太浅之外还有个问题,就是80定在中距离下的虚化还是不够暴力

所以我买了新的镜头,HC150
4.2 HC 150 3.2
这一个镜头是我在爽了80一段时间后,另外购买的,因为我比较习惯长焦的切割感,有多喜欢呢,典型就是我有一只105 F1.4并且一直没有卖掉。

150mm在H4D的原厂后背上,相当于是全画幅90mm的视角,3.2光圈没很小所以还算能用。

但是买来后我发现这个镜头问题最典型一点,重,加上机身重量后,达到了2.8kg,只要和A7R5+ 2070一比较就能看出来问题有多大。

另外就是长度太长,可以直接垂到腰部位置。

这也让我担心会不会刮伤,因为镜身是全金属的,很容易被撞击导致凹陷,还回不去。所以我只能动动手贴了一些3M的电工胶带,来防止一些意外,可以说是我们这边受到保护最好的一只镜头。

但是从价格来说并没有特别的高,我花了6500就收到了,橙色几乎完美,快门两千。
但不管怎么样,150的画质真的是惊艳,它的锐度,色彩,阴影过渡都优于80定,80已经是挺优秀的情况下,150这个镜头依然可以在虚化和视角之外做出肉眼可见的差距。

因为加上相机后很引人注目,所以有一些副作用,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出去海边拍摄,有个在拍美少女的男孩子都不拍了,一直死盯着我看。
但是我还是要说,这个镜头,真的不错。
5.使用体验和缺陷
因为是旧的技术,加上计算性能有限,所以很多地方你用单反还好,但使用中画幅相机,会都差一点意思

5.1 对焦和拍摄
哈苏H系列因为只有单点对焦,中心焦点,所以说也没有什么联动测光一类。

自动对焦技术放在目前也还算是能用,因为在习惯后,没有太多的跑焦的情况,你可以非常好的体验到中画幅的高像素特性。

但是这个对焦技术,存在对不上的情况,典型就是栏杆这类物体以及栏杆后的景致,用这个相机很难对到,即使说栏杆很细。
除了自动对焦,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TrueFocus技术,它在哈苏机身上用于解决重新构图之后焦点偏移的问题,在H4以上的机身里面会有带陀螺仪,系统会根据角度,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改变镜头焦距。

这一个技术的实用性和可靠性非常的高,按照我的体验来讲,它的成功率几乎达到99%也算是应付单点对焦缺陷的一项设计了,遗憾的是H1到H3并没有这个功能。

此外低光线下的拍摄,对这台来说虽然成功率不高,但也不是不能用,哈苏自带一个投射对焦辅助光的模组,这个设计使得一些昏暗的影棚里面也能使用

当然,,现在机型上当然也有在环境亮度低于一定值后会自动启动的对焦辅助光,但是没有这种栅格。


还有一个终极大招【手动对焦】, 和单反手动不一样,哈苏这个机器对手动对焦提供了对焦点前后提示的功能,在取景器中右下角会显示两个箭头,对应焦点靠前还是焦点靠后。

但是,不管怎么样,从半按快门到出片,还是让人感觉在对焦步骤上花了很多时间
拍摄上还有一点是数字后背带来的问题,屏幕的像素不高,2012年的产品了,5D3都差不多要出了,这个相机的显示屏的像素还是多少有点低了,但相比H3D的那个来说又有着明显的提升

户外查看图片也只能说是勉强,因为亮度并不是很高。

但还好,柯达这个CCD出来的照片确实自带有色彩加成,和M4,R5比较,在阴影上会有更好的细节以及立体感,同时有着良好的色染,因此我会欠曝光1档然后拉回来,直接导出的图片那味道真是绝了。

5.2 机身振动
因为有反光板上升下降的结构,所以,哈苏H系列虽然是镜间快门,却有很大的振动,这确实对于日常使用产生了影响。
不过,有个副作用是产生了非常好听,悦耳的快门声,几乎每个听过的摄影师都赞不绝口。

在设计上,提供有几个方法来减少巨大的的反光板上升所产生的影响
一个是反光板上升按钮,M.UP这个按钮被设计在右手食指这里,按下后反光板会上升,你会什么都看不见但是可以随便使用镜间快门。下方的STOPDOWN是景深预览按钮

另一个是反光板延迟,通过设置0到200ms之间的延迟可以让反光板升上去后停一会,再让镜间快门动作,从而减少振动的影响。

另外80mm虽然说是相当于50mm,但实际上安全快门,需要被设置在1/125,这里还要提及下镜间快门优势,闪光同步能到1/500,这参数在高速同步技术推出之前还是很靓仔的。
5.3 菜单和设置
和单反比较,哈苏这种中画幅的数码后背真的就是一个数字记录单元(DMU),没有太多能设置的东西,无非就是配置一下回看,常亮显示,亮度,格式化等一些。

H4D这台的设置,更多是通过肩屏来完成的。
这里要教一个实用小技巧(如下图)——查看镜间快门的使用次数,后背用了多少次其实问题不大,但是镜头的使用次数是买二手哈苏HC镜头时候必须看的。

其他一些地方,比如我用的H4D,我会设置单点对焦默认开启TrueFocus,这里其实可以直接配置单次对焦为TrueFocus,而不用刻意切换到TrueFocus模式。

6.二手哈苏怎么买?
在国内买卖哈苏H系列套机,主要还是使用闲鱼,目前来说,在1w到2w之间你可以搞到一套H3D或者H4D的套机,所以性价比是还不错的,这主要是因为镜头在中画幅中比较便宜。H6D目前还在一些时尚摄影中使用,所以价格还是比较高的
尽管H1带胶片背的蛮多,但是我不推荐H1因为它真的有点老,想要玩胶片后背不是不可以,但我推荐加钱H5X,让数码和胶片都能两开花。
在数字后背的像素这块,我个人经验是尽量选择3100W像素或以上,不推荐2200W像素的老款式,尽管说在传感器面积上可能会更大。

购买镜头,需要在意遮光罩和前后盖,没有后盖问题不大,但如果没有遮光罩可以直接别买了,因为遮光罩的价值在500到1000,此外,超过5w的快门也别买。

但我还是要说,现在如果还有人买全新的HC镜头,那是真富哥,可以考虑下捐赠我们。
除了镜头之外,还有必须注意的是发霉和老化。传感器如果没有好好保存是会长毛毛的,因此也应该让卖家拍摄清楚。长毛的在小光圈比如F8下就会出现明显的阴影。

另一个是取景器,因为有大尺寸的玻璃镜片,所以也有长霉的可能性,少量灰尘不影响,但是长毛忍不了。
7.最后
哈苏H系列真的是很值得体验的机型,虽然有点老,虽然它问题确实蛮多,但是这种经典是很难再度复制的,H6D现在也已经停产,未来哈苏也不会再有这种模块化相机。
尽管我们现在可以用SONY FX6录制4k60的422 10bit视频,但是回归到静态影像,返回到色彩和无理由的纯粹拍摄后,我觉得找到了一些丢失的东西。
在繁忙和急促的呼吸中,让自己能慢下来。

虽然和全画幅比较,缺点其实还是蛮多的,甚至如果抛开画质几乎没有什么优势,然而画质和良好的传感器色彩,足以让它还保留不少的可玩性

可能它的价格还不够低,还不够让感兴趣的小伙子顺手玩上,但是付出一些代价后得到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另外价格稳定使得这个系列产品出二手也不会亏太多。
我是新昼,很高兴你能来看我的文章,我们下次再见!(下次是飞思)
关于中画幅补完计划
这一系列文章会用实际的使用结合历史以及已有资料,来说明中画幅是怎么样的体验,因为一些机型或许是时间比较早,或许是他们主要被用于生产力,所以并没有较多的、系统化的、简体中文的资料。
而这一个系列,就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提供大伙对于中画幅相机更多的认知。
当然因为并不是专业的摄影编辑,所以如果有错需要指出,以便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