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康德的美学)2

2021-04-16 07:47 作者:查尔filosofia  | 我要投稿

二、美的分析

        那么下一步,康德就提出了他的美的分析,美的分析作为康德美学的核心部分。我们认为某物是美的,比如这朵花是美的,区别于一些感性认识的、事实的判断,比如这朵花是红色的,美这个东西不是花本身的一种客观属性,你无论拿着朵花怎么分析,你都分析不出这朵花有“美”这个要素。所以我们得知,美不是一种科学要素,而只是一种主观的感觉。那你怎么知道这种美能让其他人也觉得美呢?我们认为,只要这个人还是人,还有人类的情感,那么他都会对美的东西表示欣赏,而且这种欣赏是相通的,人人相通。一个人觉得很美的东西,他肯定会认为别的人也会觉得美,这就叫做鉴赏力。鉴赏就是针对美而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是每个人都必定具有的。至于美的程度怎么样,那倒是可能是因人而异。但至少不会说它不美,或者说对它不屑一顾。

        当然鉴赏力里面也有一个范畴表,就是质、量、关系和模态。质在鉴赏力里面排在第一位,而不是量,因为在鉴赏力里面,我们说一朵花美,我们所能知道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程度,一个质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先考虑他们的质,再考虑量,关系和模态。康德把它们称之为四个契机,可以理解为“瞬间”内所决定的因素。

1、质的契机

        那么质的契机,他称之为“无利害的愉快”。我们从字面意义上就可以理解,有一些愉快是和利益,利害,关切,兴趣相关的,这些都是有利害的愉快。但是无利害意思就不一样了,你对这个审美对象是否真实存在不感兴趣,你只要这个审美对象呈现出来就够了,至于它是否存在,或者它是假的还是真的,或者它对我有什么好处,这些东西完全不考虑。你撇开一切利害的考虑,而感到一种愉快,那就是审美的快感。吃了一顿美餐感到愉快的这种愉快,必须要立足于实实在在的将食物吃到肚子里去,画饼充饥是感受不到愉快的。你本来有一个期望,可能会得到一个愉快,但是落空了,你就不会感到愉快。但是审美不一样,审美只要它呈现在面前,哪怕虚假的,他都会感到愉快,我看到了,我激动了,那就够了。至于是不是真的,没有关系。

        再一个,就是道德的愉快。这个做好事的愉快,和对象的存在也是相关的,就是你这个好事得做出来,如果做一件好事结果没做成,那你还是感觉不到愉快。你必须成功完成了一件好事情,你救济了某个穷人,你解决了某个人的问题,你自己感到心安理得,那才是愉快。这些愉快都和对象的存在密切相关。而审美的愉快则不同,它是完全无利害的。至于在享受的时候对谁有利,或者可以用来干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则都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所以后来的西方美学家们,从里面引申出了“距离说”。所谓距离的美学,就是说,审美要有距离,一旦产生了距离,你就不要考虑它的实用性,你要跳出利害关系,远远的欣赏它,你就会有一种愉快感。

2、量的契机

        量的方面来看,这种契机是一种“无概念的普遍性”,又叫感性的普遍性。我们通常讲,感性怎么会有普遍性呢?感性五花八门,不同的美的对象都有不同的审美,在客观上是没有普遍性的。你想要通过概念来把握它,也是不可能的。有人希望通过给美下一个定义,然后用这个定义去衡量一切美,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审美是无概念的,它不能用感念来规定,但是他又有普遍性。所以无概念的普遍性又称为主观的普遍性。这种情感具有一种普遍性,但是不是通过概念,概念是说服不了别人产生出这样的情感出来的。只有通过欣赏,比如你把这幅画,这朵花拿给他看,只要是真正美的东西,人人都会觉得美,这是一种普遍性,但是它是一种主观的普遍性。

        这就是在量的方面,所谓在量的方面,就是说它不是我一个人单独具有的,而是普遍具有的。我们不能说“所有花都是美的”,要记得,审美是没有概念的,花是不是美的,我们要去看。但是如果真的看到的是一朵美的花,人人都会觉得美,它就具有这样一种普遍性。人看完一场戏会去讨论这个戏品位高不高的问题,但是吃一个菜不会有人说你吃的这个辣究极好不好,证明审美是有一种普遍性的,这种普遍性是人人追求的,所以我们先验的设定这个美感应该是人人要有的,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要有,但是应该人人具有,这样大家才能够提高品味。

        在中文里,“审美”这个词给人一种印象,就是去“审查”这个东西美不美,看一个对象美不美。其实不是的,我们审美不是去看一个对象美不美,而且希望一个对象能够使我们感到美,对美产生一种期望,是这样的一种过程。审美不是一种认识的态度,我一旦觉得一个事物美或者不美的时候,这个时候这两种情况都会是在审美了,这是一种认识的态度,而审美应该是一种希望的态度,我希望这个事物美不美。所以它不是通过认识、通过概念来确认的。

 3、关系的契机  

        关系的方面,它是一种“形式的合目的性”,在主观形式当中,这个对象的表现形式好像趋向于一个目的一样,处在一个统一当中,这个形式当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为了某个目的而组织起来的一样。就好比一幅好的油画,没有一笔是不为了这个主题服务的。

        我们通常会说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个艺术作品,可以说它表现什么题材,阶级斗争啊,对剥削的反抗啊之类的,这在艺术上就是外行了。就算它是表现这个的,也不能这样评价,它的评价只能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它只看艺术形式,所谓的内容标准是概念,康德认为不能把这些拿到艺术的标准当中来,所以后人把他成为一个形式主义者,但是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还是有他的目的的,所以不算是单纯的形式主义,这个目的最终反思到人本身,反思到人的主体上,这种审美具有一种过渡,从认识到道德的过渡,道德就是强调人是目的。从认识的眼光,这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但是从道德的眼光,这能使人意识到自己的自由。所以美学具有一种认识论和道德律之间的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

4、模态的契机

        最后一个契机,就是模态。模态是讲必然性的,也就是说审美的起源不是在经验当中,不是在心理当中的一种偶然的起源,而是在人的先天能力当中,有它的必然的起源,所以这种共通感有一种天然的必然性,只要是个人,有情感,他就必然有共通感,就有一种要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他人的需要。这是必然的,我们逃不了的。

5、纯粹美以及反思结构

        我们刚才讲到审美的四个契机,这四个契机在康德那里都是作为一种“纯粹美”来作为界定的,当然现实情况下通常的审美不是这种纯粹的情况,纯粹的情况是很少见的。纯粹的美也可以成为自由美,完全是自由的游戏,无目的的美才叫纯粹美。那我们不纯粹的美就成为附庸美,我们在日常审美的时候,往往不是采取纯粹美的形式,而是采取一种道德的象征,比如看到竹子,就想到这是一种君子的高尚的品节。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我们也在审美,只是添加了一些道德的考量。康德思维的一个重要模式就是先把纯粹的东西搞清楚,再在这个基础上把其他的东西加上去,就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了。虽然日常生活当中纯粹的事情发生的很少,但是这种将纯粹的事物单独挑出来考察的形式,是他的一种惯用做法。

         我们在欣赏一个美的对象的时候,以一种纯粹审美的态度,表现出我们的主体中的一种反思性的结构,那就是想象力和知性之间的一种协调活动。这种纯粹审美的态度让想象力不成为一种天马行空的痴狂,而是一种非常理性,非常宁静的,在知性的帮助下去把握一个审美对象。知性不是说阻碍了想象力,而是帮助想象力进行活动。那么想象力,也扩充了知性,知性太死板,在这样一种形式中,要由想象力自由自在的在那里活动。所以相互之间相辅相成,这就是一种自己协调活动。

《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康德的美学)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