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中的古文词句晦涩难懂
中国先人早就告诉我们,万物归一,真正的自然规律不是什么可观察的东西,而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原理。它只能通过哲学的思辨获得,想靠精密仪器的观察获得没门,西方科学迷信精密仪器,当然永远也不可能发现这个规律。
那么这个大自然最普遍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呢?看看中医的气一元论就知道了,它用一种物质(气)的聚(阴)散(阳)解释了自然界的一切,当然气聚散的规律就是大自然最普遍的规律。这其实是一个标准的系统发展规律,气由散到聚就是物质系统的产生,由聚到散就是物质系统的灭亡,阴为气之聚,阳为气之散,因此,阴阳变换的学说就是对大自然最普遍规律的描述。
我说这些,只是想告诉大家,中医是站在更接近真理的科学体系之上的,大家要坚定中医的科学性,增强学好中医的信心和毅力,不要被过去西方科学的观念也诱惑,怀疑中医的科学性。
那么中医到底该怎么学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医是建立在整体决定局部的系统学规律之上的,它治病靠的是整体的力量,通过调节人体的平衡,恢复整体的管理,使局部病变细胞在整体力量的控制下改邪归正,这就是中医治疗一切疾病的大法。至于具体的治法,那就是用中药之偏来平衡身体之偏,只要身体平衡了,百病皆消。
中医很简单吧,它就是一门纠偏的学问,我们只要知道身体五脏六腑偏在哪,纠偏就行了。但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中医诊断获得身体五脏六腑的偏性,它们分别是功能亢进还是功能低下,以及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的程度多少。
纠偏的方法丰富多样,比如,用情志的方法,用食疗的办法,用针灸、推拿、按摩的方法,用中药的方法等,你用任何一种方法都行。只要纠偏的大方向对了,对身体都有正向效果。比如,我肝功能亢进,对应的就是脾胃功能差,我就可以通过补脾胃,让它形成一种与肝之间的平衡。在按摩上,顺经为补,逆经为泻,顺推脾经,还可以泻胆经,疏泻肝亢之气。在饮食上,多吃一些补脾胃的食物和疏肝的食物。通过这些简单的方法,可以验证你的诊断是否正确,还可以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教材虽有一些局限性,但就中医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规范性而言,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完全替代教材的书籍出现。自古以来,中医书籍多如牛毛,如果没有重点地盲目去读,既浪费时间也学不到真“东西”。
而且,中医书籍中的古文词句晦涩难懂,没有通过学习教材对基本理论的了解和掌握,没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一般初学者是不容易读懂中医古籍的。
学习教材是学习其“常”,跟师临证是学习实践应用,学习其“变”。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要达到知常达变、融会贯通是非常困难的。


二、熟读各家学说
回想一下,你学习中遇到哪些困难?也许你会说,理论听不懂、穴位经络记不住、学了不会用;还有朋友说,都没能坚持到实践那一步,就半途而废了……
发现了吗?这些看似不同的困难,本质上是一样的——90%以上的初学者,都被“卡死”在了理论的路上!
但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并不会成为职业医生,学中医只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有没有办法绕开繁杂的理论,先学点好用、易学的技术,解决一些具体的病症?
答案是有的!
生于中医世家,行医35载,家承国家名老中医张瑞丰,创立灵枢针灸的名师——黄晓晨老师就认为:
中医的精髓在于大道至简,只要找对方法,即使没有中医基础、看不懂理论、不喜欢记很多经络穴位的普通老百姓,也能快速入门中医技术。


灵枢针灸创始人-黄晓晨
如果是一般人这么说,我肯定会以为他在吹牛皮!但一来,老师在圈内名气过硬;二来,他是真的做到了!!
早在2016年,他就将自己30余年的针灸、脉诊、正骨通过后期的提炼,整理成 0基础小白也能学会的中医真技术——《黄晓晨灵枢针灸0基础入门》 。
更重要的是,3年来,已经被 25万学员反复验证过 “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全面汲取营养,多条腿走路,“多管”齐下,避免“剑走偏锋”。
很多学员对老师的思路和处方看不懂,究其原因还是读书太少。在通读和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还应尽量多读各家学说,并且尽最大可能读他们的原著。
中医有史以来就是分门别派的,在中医基础理论过关的前提下,继续学习中医各家学说,了解他们各自学术体系的渊源和特点,学习其临床经验,是能够较快地从理论过渡到临床的捷径。
学中医最重要的是临床,而临床最重要的是诊断。诊断在中医上主要是指四诊,它学好比较难,需要一定的悟性,比如脉诊,有些人学了一辈子也没有学好。如果等学好再去临床,那就耽误了无数积累临床经验的时间,因此,我们要去学会一种更简单实用的诊断方法,以便快速临床。
这种简单实用的诊断方法是什么呢?一般人想不到,它其实就是利用五运六气。五运六气是一门描述自然变化规律的学问,它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不同组合告诉我们,今年和明年有什么不一样,这一月和下一月有什么不一样,今天和明天有什么不一样,这一时辰和下一时辰有什么不一样。潮汐效应就是由这种变化引起的,人体的众多生理周期也是由这种变化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