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筝码搁弦槽的研究

2021-08-14 22:49 作者:陈影帆  | 我要投稿

       筝码,是古筝一个重要的配件,它的作用,就是把弦的振动传导到面板,从而引起面板及整个筝体的振动,发出声音。

       不同筝码的形状、材质,会对筝的音色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过这里,只想谈论一下大家不太注意的筝码的搁弦槽。

       但,在讨论之前,我想说明一点,就是:我不是一个玄学者。那种过分夸张、放大搁弦槽作用的,比如打磨一下,音色就变得多好多好、整架古筝就上一个档次之类的说法,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我将本着科学、客观的态度,给大家分析、解剖搁弦槽的各种形状,以及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供大家参考和改进。

       首先,筝码的搁弦槽,从正面看,它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一个深浅、弧度和弦相对应的、合适的一个形状,如下图:


       深浅,就是深度是弦直径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深,最好不超过二分之一。弧度,最好是圆弧形的。宽度,通常是比弦的直径略宽。

      常见的搁弦槽问题有以下几种:

 

情况一:V形槽

        如果开槽呈V形,对弦来说,着力点在弦与搁弦槽接触的两侧,弦会被卡住在槽里,俗称“夹弦”。且V形角度越小,弦卡得越紧(如上图三)。这时,弦和搁弦槽接触点之间的摩擦变大,使弦不能在搁弦槽顺利滑动。产生的后果有三:一是弦与筝码接触不实,对音色有一定的影响。二是被筝码夹住后,弦的延展距离等于变短了,容易在筝码那里断弦。三就是左手按弦的时候,弦会带动筝码向左侧倾斜。

        解决的办法,就是用一把细小的圆锉,对弦槽进行打磨,使它的形状接近图一的理想状态。

 

情况二:槽太深且歪斜

       本来呢,弦槽深点问题是不大的,但是,如果开的方向不能和筝码端面垂直的话,就会带来问题。

       我们摆筝码的时候,总是习惯把筝码“摆正”,也就是和前岳山平行,和弦垂直。但如果弦槽开得不正,那么,弦摆上去之后,弦和槽壁之间就会出现相碰或者相离的情况(图二)。

 


       在弦槽太深加歪斜的情况下,弦的振动,有可能在相离或者相碰处,和弦槽碰撞产生杂音。为什么说有可能?因为产生杂音的情况比较复杂,比如说,会不会产生杂音,还得看弦槽侧面的开槽情况。所以只能说“有可能”。这也就是很多开槽深(几乎是普遍现象)的筝码没有杂音的原因。

       但是,不管有没有、会不会出现杂音,把筝码顶部磨掉一些,使弦槽的深浅变得较合适,是消除杂音的有效手段。

 

情况三:直线槽

       从筝码的侧面看,理想的搁弦槽,应该是呈现圆润的圆弧形的,如图一。但有些做工粗糙的,会开成一条直线,如图二:

 


那么,弦搁上去之后,就呈现这种情况:

       明显的,搁弦槽开成一条直线的话,弦会存在两个折角。这两个折角,既不利于弦在搁弦槽里滑动,也容易对弦的外皮造成损伤。而当我们大力按弦的时候,还容易在这个地方产生剪切力,使弦断掉。

       解决的办法,依然是用细小的圆形锉刀,把弦槽修整到像图一那样的形状。

 

情况四:筝码顶端的宽窄

       比较不同时期的筝码,会发现顶部有越做越宽的趋势。早期的筝码比较瘦,顶部也比较尖(如图一)。现在的筝码则越做越肥大,顶部越来越宽,甚至不少顶部变成是平的,如图三:

 


       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应该是为了增加筝码的压力。现在的筝曲,双手弹奏比较多,又还是大力度的弹奏,在大力度的弹、扫、拍等情况下,要求筝码不移动,不跳动,唯一的做法就是增加弦的张力,以此来增加弦对筝码的压力,使筝码稳定。但随之而来的是,如果筝码顶端太窄,接触面积太小,压强太大的话,会损伤弦的外皮,所以就要把筝码顶端的面积加大。但俗话说:针无两头利。它带来的副作用,也就是增加了弦的摩擦力,还有产生杂音的几率。

       下面是搁弦槽宽窄的比较。搁弦槽越宽,和弦的接触面积就越大,产生杂音的几率就越大(图二):

       所以我建议,高、中音的筝码,如果发现其顶端过宽、过平,那还是适当修整一下为好。

       另外还讲一个:如果是钢丝筝的话,筝码顶端的搁弦槽更加要窄一些,这样有利于消除杂音和调音。

 

                                                                                                   2021.08.13


对筝码搁弦槽的研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