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10:律诗的对仗(起源、发展与应用)
众所周知,律诗,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有4大句,中间两联对仗。这个“对仗”,是我们 近体诗 基础内容中的最后一个知识点。
大家好我是王千去。截止到本期视频讲完,我们便可以树立起 近体诗 这类“格律诗”的基本概念,掌握其起源、理论、发展与定式等基本内容,并能化为己用。
对仗指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注意对仗不是对偶。对偶属于语言上的修辞方法的一种,是用 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 的一对 短语或句子 来表达两个 相对应/相近/相同的意思 的修辞方式。
实际上,是随着骈文的发展,先有了对偶修辞,在近体诗的发展过程中又往这个基础上添加了格律要求,才形成了字音和字义两方面要求的“对仗”。 对仗 是 对偶 中的一类。
这个“对”的本质就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在律诗中使用的话,就是简单的(在符合格律的基础上)上下两句对应词语的词类一致、对应一两个词构成的短语结构一致、这两(个小)句的句法句型一致。
在实际运用中,对仗其实是相对来说比较宽容的。事实上,如果作诗是以严对为要求,那么全世界的律诗只能被限制在一个极为有限的范围内,甚至会有被写完的可能。
对仗可宽可严,其实就是无上限,仅设置一个较低的下限。流传的常见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自对、流水对、扇面对、错综对、合掌对……等。不一一赘述,只说一下作为参考标准的最基本的:工对 与 邻对 。
工对是最基本的对。“对”所要求的是用同一词类相对,比如最著名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 对 一行 ,黄鹂 对 白鹭 ,鸣翠柳 对 上青天。
并且 两对一、个对行、黄对白、鹂对鹭……一直对着,包括下句也是。
而使用不同词类的情况下,其实也是可以 对 的。但仅限于“虽然不同,但是极为相似”的情况,此即“邻对”,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比如,还是拿《绝句》的内容来举例子,如果说用 一棵翠柳 对 两个黄鹂 ,依然是对仗。其中一、棵、翠、两、个、黄和一棵、两个 都是工对;柳对鹂,就成了植物对动物,属于门类相近的 邻对。
其他各种,每一种也都很重要,而且各自之间都会有不小的差异,部分类型甚至有不同的发展思路,还是建议(有不懂的话)全部都要去了解一下。
我们继续说写诗对仗的基本思路。在古代,一般研究认为是还没有现代社会的语言逻辑分类体系,通用的词类法则就是 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 这样的 主观 分类。我们现在,则是依照现代语言的词性划分来看。
词类根据表示实际意义以及语法结构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按照是否吸收其它词性的词分为开放词类和闭合词类。以上大类还可以按照词的具体用法和功能分为诸多小类。
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冠词、介词、连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叹词、拟声词等。

同时呢,句子以及短语,也根据意群 (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形成什么主谓、动宾、并列……等词组。
那么,带入回最初的定义中,便是现在使用对仗的基本原则:在符合格律的基础上,上下两(个小)句对应词语的 词性 一致、对应一两个词构成的 词组结构 一致、这两(个小)句子的 句法句型 一致。
当然了,“这”是做为基础标准的 工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