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生物处理常见问题探讨
由于废水生物处理变化性大,大型污水处理厂因经费及人力充足,操作维护上较无问题;然中小型工厂则限于经费及人力不足,操作管理上常有不足或疏忽之处, 当生物处理系统异常时,未能及时采用有效应变措施以进行控制,加上环保单位稽查严格,常造成业者经营上之困扰。有鉴于此,本文透过活性污泥、溶氧控制、pH 值变化、污泥膨化、污泥上浮、泡沫困扰及微生物相观察等章节,以摘要方式进行介绍,期能让业界了解生物处理特性及相关可行改善方案,于实际遭遇该类型问题时,能迅速有效地采取适当之应变措施,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1、活性污泥絮体
废水处理现场人员每日皆需执行污泥废弃工作、操作污泥脱水程序;然污泥除ㄧ般显微镜所见,其实际组成究竟为何,由于牵涉到相关处置是否适当,值得深入探讨;相关说明如下:
(1)活性污泥絮体组成
较早文献资料认为活性污泥胶羽系由特定之微生物- 胶团杆菌(Zoogloearamigera) 所形成,因其可形成大量黏质性荚膜细胞间质(matrix of capsular slime),将其他分散性生物体吸附, 胶质本身又提供作为掠夺者的猎场。
然依较新文献资料显示,活性污泥初期,首先出现之原生动物为阿米巴原虫(amoeboide),当细菌族群开始建立,且一种稀薄混合液(thin mixed liquor) 出现时,鞭毛虫类取代阿米巴原虫成为优势原生动物。数天后, 当稀薄延散性絮体(lightly-dispersed floc)开始形成,细菌族群也大量增加,阿米巴原虫及鞭毛虫类因溶解性食物竞争关系, 开始快速死亡,随着絮体出现及细菌数量增加, 自由游泳性纤毛虫类出现,吞食细菌,并分泌多糖聚合体(polysaccharides)及黏液蛋白(mucoproteins),促使絮体形成。但形成之絮体限制了其自由活动力而降低其摄取食物之能力,使其数目开始减少。当絮体达到稳定阶段,匍匐行纤毛虫类开始成为优势原生动物。最后, 有柄纤毛虫类出现于成熟污泥。存在的絮体提供一个适当栖息所,有利于匍匐行及有柄纤毛虫类的成长及摄取食物。
依据上述演变内容较合理之解释, 为活性污泥絮体系由微生物所分泌的聚合体(polymer)或暴露在适当生理条件下, 生物体表面间互相作用之影响,亦即絮体系「细胞表面的聚合体吸附(adsorption)及架桥(bridging)作用之结果」。
如活性污泥絮体为细胞表面的聚合体吸附及架桥作用之结果,推估絮体内部应包含活的及死的细胞(细菌及原生动物),系由细胞之分泌物所聚集而成;该原理及推估如确定, 相关之考量及建议如下:
(1)曝气池内溶氧值之提高势必增加曝气作用,直接增加絮体间之剪力作用,将不利大型絮体之形成。故溶氧值偏高之曝气池,其絮体于沉淀池将较不易沉降。
(2)污泥于沉淀池仍会耗用氧气,氧气耗用量视絮体特性而稍有不同,沉淀池污泥停留时间(污泥浓度)宜适当,以避免污泥有缺氧。
(3)生物污泥具有活性及黏性之特色,于污泥脱水处置阶段,除较不易脱水外,为避免絮体内细胞体破裂,体液/有机质流回处理系统,亦不建议采用如板框式、螺旋式等较高脱水效率之脱水机;除非有物化污泥可作适当混合调整之用。
3、溶氧控制
国内业界现有之废水处理厂,于生物处理程序上,大多采用活性污泥系统;对于曝气池之溶氧控制上,长久以来各方面建议不一,建议值有 1.5~2.0mg/L、2.0~2.5mg/L 及 2.0mg/L 以上等不同数据;何者为是,理应依实际需求状况而定。以下依「经济溶氧」理论,配合前章节活性污泥絮体组成,提出溶氧控制建议。
(1)经济溶氧
当废水中溶氧浓度增加时,微生物之呼吸速率(及生长速率)常以双曲线函数的关系增加,而且渐趋于一个最大值(maximum value);达到这个最大值的溶氧浓度被称为临界浓度(critical concentration),如图 所示。其中最大摄氧率 1/2 之 DO 浓度,称为经济溶氧(Km,絮体保有活性之最低需氧量),溶氧值约为 0.1 mg/L。以单一细菌实施纯粹培养时 Km 很低( 约 0.001 mg/L),然于活性污泥系统 Km 较高(约 0.1 mg/L),此一差异在于溶氧需扩散通过污泥之胶体,多了质传阻力之影响。一般要达到最大呼吸率之 95%以上,溶氧需维持在 2 mg/L,超过此一浓度水准,无论就动力或经济观点,助益都不大。

(2)溶氧量控制
如絮体保有活性之最低需氧量, 其溶氧值约为 0.1 mg/L,则相关考量及建议如下:
1)于曝气池操作维护时,可先将曝气池胶体视为小球形,因氧气于球形外围渗透至中心点会依序递减,而为保持中心点之溶氧值为仍有活性之最低溶氧值 0.1mg/L,则球形外围之溶氧值环境应平均维持在 0.5 mg/L。另考虑池内胶体不会单纯皆为小圆形, 配合较大型胶体之需求,池内溶氧值应平均维持为 1.0 mg/L;依该理论推估相关结论,可模拟运用如下:
a. 池内沉积现象不严重者:例如采鼓风机加散气盘形式曝气,依经济溶氧理论,池内平均值溶氧值维持为 1.0 mg/ L 即可。
b. 池内常有沉积现象发生者:例如采表面曝气机或氧化深渠等曝气形式, 而为避免( 或减少) 沉积区域发生厌氧现象, 依经济溶氧理论, 池内平均溶氧值则需适当调高为 1.5 mg/L。
曝气池之溶氧值随时都在变动中,尤其曝气池入口处常因污染负荷较高,及回流污泥流入影响,实际溶氧量常偏低,故于曝气池入口处宜尽量曝气以提供溶氧量。然于曝气池出口处,由于负荷较低,且絮体即将进入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应减少曝气量(降低溶氧),以减少曝气剪力,增加污泥完整性,尤其曝气池体型上属栓塞流法者。
(3)曝气池之溶氧值维持在 2.0 mg/L 以上,为一般较常见之操作模式;但如需加强活性污泥沉降效果,可尝试以经济溶氧理论做基础,适度降低曝气量(溶氧值)。执行时为避免沉淀池有污泥厌氧上浮之余,可采取加大污泥废弃量(降低污泥浓度)方式,或将经济溶氧理论值适度提高等方式处理,业界于执行经济溶氧理论时,仍需配合现场实际操作状况进行适当调整,以确认最佳操作参数。
4、PH值变化
曝气池因有微生物代谢作用,导致系统内废水之 pH 值常会随之改变,如废水之缓冲能力有限,部份废水处理厂须于曝气池单元添加酸硷药剂,以控制曝气池出流水之 pH 值;然酸硷药剂之添加程序,将直接增加操作成本,若能了解 pH 值改变之原因,以调整操作方式、减少药剂之添加,应能有效降低或减免该项操作成本; 以下针对 pH 值改变之原因及因应方式进行说明:
pH 值下降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会发生 pH 值下降问题,一般可能原因及因应方式如下:
(1) 废水中含有 H2S
硫还原菌于厌氧状态下会将硫酸盐类还原为 H2S,而硫氧化菌会于适当时机将 H2S 氧化为 H2SO4,使系统中 pH 值迅速下降,如下列平衡方程式。于含高硫酸盐类废水之处理过程,尤其明显。


此外,如废水中有 HNO3 存在,更易产生 H2SO4

(经 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 菌属作用)
为避免硫还原菌将硫酸盐类还原为 H2S,处理设备宜避免于不通风状况下操作或减少沉积现象发生。以生活污水为例,如调匀池为地下密闭式设计,因废弃蛋白质之胺基酸内即含有硫官能基,硫还原菌于厌氧状态下会将该硫化物还原为 H2S,调匀池池顶将产生酸腐蚀,且出流水 pH 值将明显下降。
(2) 废水中含有 NH4-N,进行硝化作用
曝气池充分曝气时,微生物先进行有机碳氧化作用,至 COD 浓度降至某程度(或 NH4-N 浓度相对较高时),硝化菌(属绝对好氧菌)将呈优势,并进行硝化作用。由于硝化菌为自养菌,摄取无机碳如 CO2、CO3-2、HCO3-为碳源,将NH4-N 氧化为亚硝酸及硝酸,因此硝化作用进行时产生酸,易使系统中 pH 值降低,如下列平衡方程式。


NH4-N 浓度较高时,整个处理系统宜考虑改为除氮处理程序;NH4-N 浓度不高时,运用硝化菌属绝对好氧菌之特性,适当调降废水中溶氧值,可使系统中 pH 值下降速度变缓。
(3)污泥分解有机物,放出许多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导致系统之 pH 值降低。
于生物可氧化基质较多时,该现象较明显,水中溶氧量亦常随之降低; 然随着可氧化基质已逐渐被处理时,该现象转而趋缓;最后因曝气效应, pH 值及溶氧量会逐渐回升。
PH值上升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会发生 pH 值上升问题,一般可能原因及因应方式如下:
(1) 废水中含有相当浓度之 NH4-N,进行硝化/反硝作用所致
硝化作用: 硝化作用进行时产生酸, 易使系统 pH 值降低, 如下列平衡方程式。

反硝化作用: 当水中存在硝酸根离子, 且于缺氧情况下, 微生物将以硝酸盐类代替氧气进行呼吸代 谢,多数之脱硝细菌为氧化有机物质之异营菌,少部份为氧化无机物质之自营菌,可将硝酸盐类还原为气态氮化合物,因产生氢氧基离子,反而使系统 pH 值上升, 如下列平衡方程式。

由于脱硝作用程度仍受前段硝化作用之直接影响,并不会使系统 pH 值持续上升。
因藻类行光合作用,消耗 CO2,易让系统 pH 值上升
当废水含有多量之氮磷成分,于日照普遍时,因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体之 CO2,因此提升系统 pH 值,如下列平衡方程式;此时藻类包含水体表面衍生之藻类,及于污泥或处理水中皆会有之绿藻类、蓝藻、硅藻类等。但于夜间藻类行呼吸作用时,则会产生 CO2,系统 pH 值会略为降低。

当藻类生长迅速时,因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体之 CO2,整个系统所提升之pH 值可高达 10;防治之道除直接减少氮磷成分外,可从加盖遮蔽棚(减少日照)及减少废水停留时间着手改善。
因曝气导致 CO2 减少,引起系统 pH 值上升
因为二氧化碳为一种微酸性之气体,常因系统内曝气作用因素,直接减少水中之 CO2 浓度,间接提升系统 pH 值,如下列平衡方程式。

因曝气作用所去除 CO2 之操作,其极限值为曝气至与大气中之 CO2 平衡时,此时系统之 pH 值约 8.6;如水中有较高之碱度,易有较高之 pH 值,较低之碱度有较低之 pH 值;防治之道为直接减少曝气作用即可。
活性污泥膨胀现象
何谓活性污泥膨化现象(sludge bulking)?一般系指在曝气池中之活性污泥因沉降性及压缩性不佳,致沉淀池中污泥沉降缓慢或完全不沉降;在此情况下,污泥之容积指数(SVI)趋高;沉淀池中污泥迅速堆积升高导致部分污泥溢流,使放流水中含有大量之悬浮物体,常导致放流水不符合排放标准。
污泥膨化现象通常包含污泥松化及丝状菌过度生长两种情况。污泥松化之特征为 SV30 介于 700~950ml/L,但几小时后 SV30 常降为 400~600 ml/L,絮体松散且丝状菌不多(丝状菌分类常为 0~1)、污泥不易从沉淀池溢出,严重时添加混凝剂控制即可;其原因除废水特性外大多为曝气搅拌过量所致,如使用喷射式曝气机或表曝机者。而丝状菌过度生长之原因与控制措施则相对较为复杂。以下针对丝状菌过度生长导致之污泥膨化现象进行讨论。
1. 丝状菌之特性资料
依据相关文献,造成污泥膨化之生物,大致上有Sphaerotilusnatans,Bacillus,Thiothrix,Escherichia,Beggiatoa,Geotrichum candidum, 丝状增殖酵母及其他丝状微生物等;一般而言,丝状菌之比增殖速率较细菌为低。因此, 丝状菌在生存竞争环境中如欲得胜, 在于环境突遭变异时, 对其他细菌之增殖速度形成抑制,对丝状菌抑制较小, 如此才会形成优势。有关丝状菌之特性, 归纳如下:
(1) 与胶体生成菌比较,丝状菌有较大之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因此对低浓度基质、溶氧之摄取较有利。
(2)丝状菌比胶羽生成菌具有较强之阻碍物质抵抗性。
(3)丝状菌不为原生动物及微小后生动物等掠食者所摄取。
(4)丝状菌比胶羽生成菌对环境有较广之适应范围。
2、活性污泥膨化之原因及处置对策
污泥膨化之原因大致上有:废水特性(如高糖类废水)、基质浓度低、pH 过低(低于 6)、硫化物浓度高、溶氧值低及营养物不足等因素。但因可能同时存在两种以上因素,故在判别上不容易。
活性污泥膨化之处置对策上,基本上可分为暂时性、较长时间性及永久性等三种,示:
暂时性
添加化学氧化剂
添加无机性之混凝剂
增大污泥回流量及废弃污泥量
较长时间性
调节供给氧气量
供给必须之营养剂
调整系统之食微比
永久性
曝气池体为栓塞流型
系统中加入缺氧段
设多段分隔式曝气系统
废水处理厂发生污泥膨化现象,最常用之处置为于回流污泥添加氯或过氧化氢,两者添加浓度分别为 10~20mg/L 及 100~200mg/L,添加时间需视膨化状况而定。然于添加前仍需检视发生原因,先采较长时之处置, 以减少再发生之机会;而对于常发生之处理厂,建议采用 永久性之处置, 其处置原理分别如下:
(1)栓塞流型法之基质浓度呈梯度下降,不易有优势菌种;
(2)加缺氧段取因于丝状菌大多属绝对好气菌;
(3)多段分隔式为综合前两者之特性而成。
处理污泥膨胀现象注意事项:
(1) 废水处理厂发生污泥膨化现象时,如能立即判定丝状微菌种类,对防治工作上有绝对帮助;然丝状菌之鉴别工作,非专业人士将无法胜任。业界若需进行丝状菌体鉴定工作,可迳洽相关单位谘询作为参考。
(2) 废水处理厂于遭遇丝状菌膨化困扰时,如发现属污泥膨化初期,建议应以系统之调整因应之;如发现以系统之调整无法克制污泥膨化现象,则需进行添加化学氧化剂以破坏丝状菌之优势,然系统之调整仍为破坏菌种优势后,微生物群恢复原状之必要条件,故系统之调整为绝对需进行之工作。另因污泥膨化现象如于早期发现,将较易于采取必要措施。建议现场操作人员,应每日进行污泥显微镜观察工作;如未有显微镜设备,至少每日须作 SV30 沉降试验,以利及早防范。
废水处理厂决定添加化学氧化剂以抑制丝状菌生长,防治原因在于丝状菌已为优势菌种,若不破坏此优势,无法恢复正常微生物相。但此举亦会抑制原生动物,且因菌丝断裂、原生动物死亡及胶羽破碎,导致处理效率会随之降低,处理水质会明显恶化;此为暂时现象,于停止添加后,各微生物将慢慢恢复,配合系统作适当调整修正,则于该新环境中将逐渐恢复原微生物相。不过因各厂污泥膨化现象程度不一,所需之化学氧化剂添加量也不同,故执行时宜由少量逐步添加,添加期间亦须以沉降实验及显微镜观察作为添加效果之确认工作。尤其处置过程需详实纪录,以作为再发生污泥膨化时之参考因应对策。
污泥上浮
废水经生物处理系统处理后,有机污染物质将转换成污泥胶羽,后续污泥将于沉淀池单元进行固液分离程序。固液分离程序好坏直接影响处理效率,于固液分离程序中最棘手之处,在于污泥上浮问题;虽可设浮渣挡板将上浮之污泥拦截,但微小之污泥仍会溢流而出,造成沉淀池出流水 SS 增加;因此,污泥上浮问题宜密切注意,污泥上浮原因及对策整理如表所示。

泡沫
一般废水处理厂之调匀池或曝气池常有泡沫之困扰,轻微时仅风吹飞扬,有观瞻上问题;但严重时泡沫可布满池水面,甚至覆盖池旁歩道,致使操作上有安全之虞,如图 6 所示。目前处理泡沫问题上,大多以撒水消泡方式处置;但了解其原因后,或许可从操作策略上进行改善。基本上引起泡沫之原因,可概分为物化性泡沫(油脂及界面活性剂)及生物性泡沫两种,其中油脂较不易引起严重之泡沫问题,而界面活性剂较无适当之处置方案。以下针对产生泡沫之原因及处置进行说明:
1. 物化性泡沫
物化性泡沫主要由界面活性剂引起,其为亲油性原子团与亲水性原子团组成之两亲媒性物质,具两种基本性质:(1)大部份形成胶体质点而溶存;(2)因机能部之作用, 以选择性的配向吸着, 显着改变界面之状态或性质。界面活性剂所致之可溶化、某种触媒作用、各种介面之作用(界面张力降低、起泡、消泡、润湿、乳化、分散悬浊、凝集等)及洗净等多种实用性,皆因两种基本性质有直接或间接之关系。而它的形状是一个长条,一头喜欢水,一头讨厌水; 当与水混合后,喜欢水的一头会溶在水中, 讨厌水的一头则全部聚集在水面上。而我们进行搅拌时,将把界面活性剂、空气及水都充份混合,这个时候,界面活性剂讨厌水的一头会包住空气, 也就形成泡泡了! 所以我们越搅拌,越多空气跑进水里, 泡泡也就越多了。
界面活性剂对水域生物的危害性分别为:(1)乳化性(2)渗透性(3)难分解性, 但凡洗净能力越强之界面活性剂,其对水域生物之危害性亦相对增强, 目前业者产品虽逐渐将 ABS 结构转为 LAS 结构(软性),可让水中残留浓度降低,但亦有报告指出 LAS 结构之生物毒性反而更大。于引起物化性泡沫问题上,另需谈及油脂之相对性,油脂基本上可分成表面浮油与乳化油, 乳化油将增强界面活性剂引起之泡沫安定性,而界面活性剂之存在亦会将表面浮油逐渐转成乳化油。因此,前处理单元已截留之表面浮油,应尽速清除之, 避免让界面活性剂将表面浮油逐渐转成乳化油, 造成后续处理上, 有泡沫、污泥包裹及污泥上浮方面之困扰。
2、 生物性泡沫
依据资料显示,于曝气池表面(或污泥消化池)形成有泡之浮渣,大多为Nocardia 属(亦属丝状微生物),型态上本属是属于放射菌,比其他的丝状细菌的菌丝短, 常在气泡上附着而上浮,在曝气池表面形成泡状浮渣(异常发泡),然后于沉淀池使污泥上浮。其原因在于该属生物具强疏水性且高黏性, 一旦大量生长且附着于池内之气泡, 则增加气泡对于机械、化学刺激的安定性。另亦属放射菌之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属)的某一种,亦被证实也具有形成浮渣之能力。
美国及澳洲研究人员调查发现, 在泡沫中 N,pinensis 是主要的微生物, 而Nocardia amarae 次之,当混和液中每 1 克 VSS 中含有土壤丝菌超过 26mg 时, 会产生令人讨厌之泡沫(Jenkins,1992)。另油脂与界面活性剂之存在亦会增加生物性泡沫,资料显示阴离子性界面活性剂与它们的生物分解产物,能够提高活性污泥中土壤丝菌之起泡作用
(Ho 及 Jenkins ,1991)。
其防治方案有:用氯杀菌、运用生物选择器、减少曝气池空气流量、降低 pH 值与减少油脂量、添加厌气消化槽上澄液、抗泡沫剂与铁盐、减少低紊流区及物理性地去除泡沫等;其中以(1)减少低紊流区; 因放射菌常在静水表面繁殖,处理过程宜避免造成废水长期停留之死角。(2)增加污泥废弃量(提高 BOD 负荷),该 2 方法较有效且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