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各结构部分的重要性及处理顺序
SCI论文的一般结构共包括11个部分。各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篇幅空间比重不一样。
一般来说论文标题所占空间最少,图、表、结果与讨论等部分可能所占空间较大。
论文各部分的重要性次序提醒我们,越是简短的占空间少的部分越是论文的精华部分,越能引起读者注意,越发要求在写作过程中给予最大的关注,用最大的努力写好。否则,就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或兴趣,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就无法得到传播和交流,无法被人们接受或评判,那么,研究者所做研究的意义就所剩无几了,研究者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和写论文就缺乏目标和动力了。

论文各结构部分在写作过程中的处理顺序
SCI论文结构各部分有排列顺序,那么在写作过程中是否也按照同样的顺序处理每一个部分呢?似乎应该这样,建议先拟订一个临时标题,再着手往下写,完全顺着写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就拿标题来说,起初拟订的标题往往在论文初稿写完后,需要根据成稿的内容和作者更明确的认识对之进行加工,甚至整个标题推翻重写。但是,拟订的标题毕竟对论文的写作有提示作用,而且重写劳动量也不大。
而摘要、引论等部分按顺序写,若有问题,回头来修改的工作量就太大了。研究者在实践中发现,按照研究工作的进展以及所取得成果这个顺序去写论文初稿比较切实可行。
第一,整理图和表,将它们按照逻辑关系顺序进行排列。
第二,参考图表写材料与方法部分。这实际上是在回答图表数据是怎么来的问题。
第三,写引论部分。这是回答用上述方法获取上述数据的背景以及针对什么问题而采用这些方法寻找答案的。
第四,撰写结果与讨论部分,回答研究结果是什么的问题,以及所得结果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的问题。
最后,顺理成章地写摘要,修改标题。因为,这时候我们已经对论文的整体内容了如指掌,能够比较准确地作出总结,提炼论文的主题。
总之,SCI 论文对作者本身实力要求相对高一点,起码对自己的研究领域要专业,并不要求写出的论文充满文采,关键还是要表述清楚作者的意思,让别人能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