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后汉书》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原文】 三年春,遣使者即拜异为征西大将军。 会邓禹率车骑将军邓弘等引归,与异相遇,禹、弘要异共攻赤眉。 异曰:“异与贼相拒且数十日,虽屡获雄将,余众尚多,可稍以恩信倾诱,难卒用兵破也。上今使诸将屯黾池要其东,而异击其西,一举取之,此万成计也。” 禹、弘不从。弘遂大战移日,赤眉阳败,弃辎重走。 车皆载土,以豆覆其上,兵士饥,争取之。赤眉引还击弘,弘军溃乱。 异与禹合兵救之,赤眉小却。 异以士卒饥倦,可且休,禹不听,复战,大为所败,死伤者三千余人。 禹得脱归宜阳。 异弃马步走上回谿阪,与麾下数人归营。 复坚壁,收其散卒,招集诸营保数万人,与贼约期会战。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 旦日,赤眉使万人攻异前部,异裁出兵以救之。 贼见执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日昃,贼气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 追击,大破于崤底,降男女八万人。 余众尚十余万,东走宜阳降。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今译】 (冯异,字公孙,原是王莽的手下,后来被刘秀手下游说,投降了刘秀。 冯异为人谦和,作战勇猛,为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东汉之初,建武三年(27年)春,光武帝刘秀派遣使者到军中封冯异为征西大将军。当时冯异已与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交战了数十回,还没能打败赤眉军。 刘秀命著名将领冯异,率军会同邓禹、邓弘的军队一起西进,统兵镇压、征剿占据在关中地区的赤眉军。 当时赤眉军屯兵20万,兵势强大。 冯异提出智取,建议说:“我和敌军已经相持几十天了,虽然屡次俘获敌军猛将,但赤眉军还有很多的兵马,很难一下子就用兵打败他们,我们先派人去赤眉军中诱降,用恩德信义去逐渐动摇诱使他们顺服,涣散敌人军心,现在皇上派几个将领屯驻在渑池,邓禹、邓弘二将率军打击东边的敌人(东翼),我自己率军进击西边的敌人(西翼),对赤眉军两面夹击,方可确保战斗的胜利。” 但邓禹、邓弘二将求功心切,不听冯异的劝告。 邓弘仓促率军直扑赤眉军,大战一整天,赤眉军佯退,假装战败,将战车丢在路上,丢下军需辎重逃走。 其实这些战车上装的都是土,只是上面放着一点粮食,用豆子覆盖在表面。 邓弘的士兵不知是计,出于饥饿,只顾争抢粮草,结果被赤眉军回头痛击,杀死许多,邓弘的部队溃不成军。 冯异和邓禹合力相救,赤眉军才稍稍后撤。 冯异看到将士饥饿疲倦,提议暂且休整一下,邓禹不听,又投入战斗,结果又被赤眉军打败,死伤三千多人。 邓禹狼狈逃脱,逃到宜阳。 冯异弃马步行逃到回谿阪,和几个部下一起回到军营,加固了壁垒,回寨坚守。 这时,冯异聚集逃散的士兵,很快召集精兵数万人,约期与赤眉军大战,与赤眉军约定日期决战。 大战前,冯异在渑池(今河南)埋下伏兵,让手下的一些士兵壮士换上赤眉军的服装,化装成赤眉军,埋伏在道路的两侧。 第二天一早,赤眉军派出万人部队攻打冯异前锋部队,冯异稍微派出一些兵力前去援救,诱敌深入。 赤眉军见他们势力单薄,就全军出动攻打冯异的军队,赤眉全军入了圈套,冯异的部队于是全力出击,两军在渑池一带相战。 一直战至黄昏,太阳快要落山时,赤眉军士气衰退,这时化装成赤眉军的汉军伏兵乘机混入赤眉军中,和赤眉军混在一起,赤眉军在暮色中无法识别敌我,被内外夹击,赤眉军急忙收兵,又遭到冯异的追击。 冯异乘胜追击,在崤底大败赤眉军,降伏八万男女。 其余还有十多万人马,向东逃到宜阳,也投降了。 光武帝刘秀得知冯异获胜,便发诏书送到前方表示慰问,诏书中说:“冯异率军与赤眉军多日征战,不顾劳累。虽然开始时你们像斗败的鸟儿,垂着翅膀逃到回谿阪,但最终在渑池展翅奏捷,振翼高飞起来了,获得胜利。这真可谓起初失利,最终胜利,‘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啊。我要论功行赏,以酬答您的大功。(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谿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东隅:东方日出的地方,有早晨、开始、起初的意思。 桑榆:日落于西方,余光还留在桑榆树上。落日所照的地方,比喻西方,有日暮、最后、终于的意思。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去了东方日出的阳光,却在桑树、榆树上得到了日落的余晖。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早晨丢失了,傍晚得到了 lose at sunrise and gain at sunset. 比喻起初开始时虽然有所失,但最终还是获得胜利、成功。 某个时候遭到损失,在另一个时候又得到了补偿 suffer a lose in one place,but make a gain in another p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