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周刊·爱上汉服|探究篇:恋其“表”更应爱其“里”
大美周刊·爱上汉服|探究篇:恋其“表”更应爱其“里”
图文来自:燕赵都市报
特别声明: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上汉服走上街头,但不可否认,在“汉服热”的风潮中,大多数人只是单纯的爱美者,对汉服认知有限,对汉服文化更知之甚少。对此,业内专家表示,汉服逐渐被大众所喜爱,这是值得欣喜的,但汉服自形成以来始终与传统礼仪及文化密不可分,在推广汉服的同时,更应注重其背后的文化传承。

△喜欢汉服的小姐妹
汉服背后折射文化自信
“现在人们对汉服比较认可,代表民族自信和民族认同逐步增强。”王恩泽说。“作为古典文化符号的汉服是中华传统思想观念的载体,汉服蕴含着中华传统思想观念。”她举例说,如用圆袖方领,代表天圆地方;中缝线和腰间系带表示做人要中正权衡;交领上衣的前后四片则代表一年四季……另一方面,汉服也是民族性格、审美情趣、民俗文化的系统折射。
身穿汉服时,人们往往会展现出柔静安逸、泰然自若和优雅超脱的一面;汉服上的吉祥纹饰,宽博飘逸、极具线条美的汉服特征还展现了吉祥文化、东方生活哲学智慧,也体现了儒家思想“重精神而超形制”的特质。
而在陈聪看来,这种服饰文化也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代表中国人的美学和精神。“就像‘诗词热’不仅在于辞藻音韵,‘故宫热’不仅在于宫苑亭台。”她说,汉服吸引人之处也不止于或写意或工笔的山水花鸟图案、潇洒俊逸的宽袍大袖,更在于人们对于中华文化之美的再发现。“汉服热”的兴起,不仅具有审美上的意义,更是在表达一种基于文化认同感的自信与自豪。
“可以说,汉服的兴起是传承千年、独具风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复兴的一个生动表征。”陈聪说。

△漂亮的汉服
考究的“汉服控”们
20岁的王恩泽喜欢汉服已经十几年了,在她看来,现在的汉服通常意义上并不单指汉朝服饰,而是指汉民族传统服装,包含的朝代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其中又以汉、唐为主流。至于款式更是说不清道不完,简单列举一下就有深衣、襦裙、褙子、直裰、曳撒……
在东园,很大一部分汉服都是按照古制1∶1复原的。“当然,想要完整地复原一套古代服饰,并不容易。”王恩泽说,首先需要在古书的记载中、前人的研究中去考据服饰的材质、配色、花样,参考出土文物反复证实,力求接近历史的细节。接着就是具体的复原实践,从选取材料到织物纹样复原,再经历织、染、印、捣练、刺绣、制版、剪裁、缝纫等复杂的工序,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从2006年开始接触汉服的陈聪更是以“汉服复兴者”自居。当年,在排一个汉代背景的话剧时,陈聪为了寻找服饰资料,接触到了一些当时主张汉服复兴的论坛,小时候的困惑——为什么汉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在这一刻也全部解开。加上本身的家学渊源,陈聪当时就决定:一定要把这个衣服穿起来,只有汉服才是汉民族自己应该有的、融合了5000年民族文化和智慧的一件衣服。
陈聪说,十几年前大家穿的汉服,基本上都是自己去翻阅一些文献、图片、古籍、古画等资料,然后依据记载,自己去买布、找裁缝,或者是自己动手去制作。当时互联网上的汉服商家,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柔静优雅的女孩
产业发展更应注重文化推动
对于目前的“汉服热”,陈聪既欣喜又担忧。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汉服,担忧的是,有很多良莠不齐、根本对汉服不了解的商家介入,商业化和功利目的太过于明显,不仅与传统意义上的汉服背道而驰,也让热门款的正版汉服被山寨了去。
“有的汉服店大几百甚至上千一套,而有的店一两百块钱就可以买到,其中真假对普通人来说难以分辨。”陈聪说,正所谓“若不知其然而为之,必见笑与有识之士”,对汉服文化的传播不当和山寨厂家的不负责任,使得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正确传统文化传播的他们有些无奈。
陈聪认为,虽然这些“山寨”能给更多人提供可以花很少的钱去尝试汉服的机会,但是因为粗制滥造,对文化非常不尊重,让不少人对“汉服”产生误解,对背后的文化知之甚少,这是让人痛心的。“汉服自形成以来,始终是与传统礼仪及文化密不可分的。”她坦言,但由于上下游产业链不成熟,大众对汉服了解不够,形制标准和现代需求脱节等,汉服产业当前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而这都是未来需要更专业的人士去推动和改变的地方。
在王恩泽看来,什么是真正的汉服,怎样穿戴才最为合乎规矩一直以来百家争鸣,但已确定的是,汉服背后的传统文化更值得学习。她希望通过汉服来传播琴棋书画、诗香花茶等“雅”的东西。

△现在不少年轻人喜欢汉服
期待“汉服热” 不只是一阵风
“不仅仅是汉服,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值得继承发扬。”谈及未来,陈聪希望,“汉服热”不要只是一阵热度。
陈聪希望,大家能就着势头,更深入地了解汉服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从而真正地喜欢上它,为国家灿烂无比的优秀文化而自豪。“民族服饰应该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时人们会第一时间想起来,翻出来穿的那件压箱底的好衣服,这也是我给汉服下的定义。”她说。
“当前,汉服市场正处于自发生长的状态,主要是靠民间爱好者、企业、协会等的推动。”陈聪坦言,由于民间研究力量薄弱,对汉服文化内涵的挖掘并不充分,导致目前市场上的汉服优质产品匮乏,供需很不平衡。
陈聪认为,汉服产业想要良性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学术领域等多方力量共同推动。就汉服产品设计而言,要找到准确的市场定位,比如应用于礼仪类场合的汉服应该注重复原,日常穿着的汉服应该更注重实用性。
为此,陈聪建议,从汉民族的传统服装入手,拓展至礼仪、音乐、舞蹈、香道、茶道等亟待复兴的传统文化,唤醒更多人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凝聚力,从而把中国人最传统的、最精致的生活方式继承发扬下去,这是汉服复兴的终极意义: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汉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民族,是一个能吸收杂糅不同文化的民族。”对此,燕赵国学馆馆长刘志也建议,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汉服应该是持续的、发展的、创新的,乃至必须是与时俱进的。

△礼仪
◎汉服大百科
汉服(汉衣冠,华服,华夏衣冠),并非“汉朝的服装”,而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相传由黄帝创制,至清初血腥强制的剃发易服,一直绵延四千余年。凝聚着祖先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华夏民族文化风貌。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隐扣,配有直领、圆领等做补充。汉服不单单是一件衣服,而是一个伟大文明的缩影,是一个伟大民族的皮肤。

△投壶游戏
汉服的设计特点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所谓“交领右衽”,就是穿起来之后,衣服左右前襟重叠,前襟向右掩,衣服两边相交形成“y”字型。

△唐朝服饰
汉服的三大认知误区
首先,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非字面意义上的汉王朝服装,像汉、唐、宋、明等朝代汉族所穿的服饰都是汉服,只不过因社会流行风尚不同而形成不同款式特色。汉服没有特定的时间维度,只有特定的文化维度。
其次,汉服并不都是宽袍大袖,也有适合日常工作穿着的款式。宽袍大袖是给礼仪场合和不需要亲自动手做事情的人准备的,普通人日常生活所穿的汉服还是以合身利落为主。就跟大家不可能西装革履下地干活一样。
最后,复兴不是复古。除重大礼仪场合需要着全套合规制的礼服,并做相应妆扮外,日常生活中,汉服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混搭是不冲突的。所以,大家街上见到短发穿汉服或者梳马尾穿汉服的妹子不要去指摘人家没有头饰不好看。看见穿汉服戴眼镜的男士也不要去说人家不像古人,或者为啥不换玳瑁水晶眼镜了。更不要看见了就不经过本人同意拿着手机对着拍。毕竟穿汉服出门上街,跟你穿着最新款时装出门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燕都融媒体记者 李春炜 实习生 王静怡)